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理论成果研究

2021-01-07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

雷 蕾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为推动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人民,他们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对历史的创造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毫不隐蔽其阶级属性,公开声称其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站在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使劳苦人民从被压迫的社会关系、社会传统、自然环境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而个人的存在是依靠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的,所以,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是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创造的主体,只有通过生产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人类为了生存,学会了制造工具,先后经历了新旧石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器时代,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正大步迈入信息时代。恩格斯指出:“当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的疯狂喧叫充塞着中世纪的时候,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创造着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条件。”[1]这表明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生产力在不断推翻旧社会的同时催生新的社会,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也因此随着劳动的积累而不断增加。

(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人们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样性,从事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会创造出不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践活动是人类物质财富的源泉,同样也是精神财富生产的源泉,再加上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就使得人类社会精神财富更具丰富多样。例如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只能将今世的救赎寄托于来世,进而产生盛行当时的宗教信仰;还有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道德信条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经典等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此外还有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歌赋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主体。

(三)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生产中不断积累经验,再创造出新的社会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时候,作为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就会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建立起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进而引起社会上层建筑的一系列变革。社会革命则是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具体表现,社会改革则是旧的生产关系做出了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当旧的生产关系不能再做出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调整的时候,社会改革就会变成社会革命,以此不断向前推进,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发展

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异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就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在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群众思想,成为我国群众工作的指南,在我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我国革命阶段,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断与错误的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群众观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重视民众作用思想的传统,再加上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是为劳苦群众谋利益的,这与我国传统具有契合之处,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能够中国化的原因之一。在我国革命阶段,群众观点主要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当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站在基层广大劳苦人民的立场上,不断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求解放,最终依靠人民求得了国家的独立。在他刚开始的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都强调了要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试图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去应用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历史就是为民众不断求解放的历史,进而逐步形成了以求人民解放、国家独立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思想。

(一)群众路线是党工作的根本路线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第一个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在阐述群众路线思想时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体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习近平总书记同样也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3]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党的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必须要长期坚持下去的。

(二)群众工作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它包括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工农联盟,即依靠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联盟。党和人民军队成立之初,其人员大多数来自于破产的农民和无产者,思想方面存在严重的封建性和落后性因素,因此要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做好思想引导,加强团结,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拥护,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劲支撑。毛泽东曾经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4]群众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则是战胜敌人的重要保障。时至今日,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依然是党的重要任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要牢牢地掌握群众,坚定地依靠群众,正如毛泽东曾经所说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在我国革命时期,群众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仅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深入推进改革的阶段也要积极的开展群众工作,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才能为以后的发展获得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三)人民群众是革命胜利之本

我国幅员辽阔,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争取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这才是革命胜利之本。毛泽东曾经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6]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胜利的依据和基础,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道路才能继续发挥优势特色,才能越走越顺畅。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资产阶级则是革命的对象。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内容,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保证革命的胜利,把民族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纳入到了人民的范围,拓宽了人民的内涵,壮大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保证了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群众观在我国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有不同的体现,始终与时俱进,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我国建设与改革阶段的发展

在我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进程中,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以及发展的具体需要,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群众思想,成为我国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南。在我国各个阶段,人民群众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各个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的不同,人民群众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范畴都是有所不同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年,就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他还把统一战线的范围扩大到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江泽民同志面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大量出现,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重要思想,明确界定了六种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胡锦涛同志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在人民群众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科学论证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问题。当前,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形成和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浩浩荡荡大军。”[7]人民群众范畴的变化是以我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在与时俱进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中国化的决心和勇气。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与时俱进

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而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如此,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是其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具体现实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就是在这种需要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根据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中国化,以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今后发展目标,形成了适应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群众思想,坚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这表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依然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

首先,邓小平同志将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问题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此外,还提出了评价是非功过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其中之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都是为了群众着想。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群众性的政党,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倡导“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科学发展观倡导社会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提倡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群众思想、群众路线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整个历史过程,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和依靠的根本力量,一切就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向前推进的,理论创新的步伐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新时期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的群众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的发展

随着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的策略观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众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了新时代条件下对群众思想的新的阐发,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的新境界,结合新的时代背景、新的时代条件、在与时俱进中使得群众思想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其代表性的主要观点如下:

1.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前提要求,也是我们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9]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重要工作,是党能够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石,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所以要重视群众。同时,脱离群众是我们党遇到的四大危险之一,所以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就成为党目前面临的重大任务。自从党建立之初,其发展壮大都是在群众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这一坚定的群众基础,党的发展成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最原始的动力,所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家繁荣富强的标志:“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0]一切为人民群众,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初心和目的,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卫生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而工作的成效最终也要由人民来检验,“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批判者。”[12]党的工作是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工作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只有人民群众说了算,真正地发挥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作用。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注重民生工作,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3]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人民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报告指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4]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工作中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思想贯彻在党的工作的方方面面,解决人民最关切的问题,如报告所说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15]为人民办实事,既要强调,更要始终坚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方略,同时也是我国社会民生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根植于人民,忠于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与人民有着深厚的血肉联系,也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完善的最强大的原始动力,所以不论何时,党始终要紧紧地依靠群众,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深地根植于人民,忠于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1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始终做到根植于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忠于人民,不忘初心和使命,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与拥护,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利,道路才会越来越平坦。

总之,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与时俱进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众思想,这既是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在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上,群众思想的具体表现都是各异的。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性的理论成果,主要在革命年代阐发了群众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性的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新时期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在改革与建设的实践中升华了群众观点,是今后发展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结合我国新时代具体社会条件下的最新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虽然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在本质上都是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是我国群众工作的行动指南,最终都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