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1-01-07涂敏燕
■涂敏燕
(广州市黄埔区委党校,广东 广州 510700)
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促进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对于保障社会群众的基本利益,提升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1-2]。改进并积极发展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让单位能够在职能方面发生改变,是现阶段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任务,同样也是事业单位为了今后的良好发展所需要努力的方向[3]。当前阶段,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借助创新工作形式,扩大工作范围的模式,不仅可以优化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路径,还可以对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详尽的规划,这对于事业单位自身以及接受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功能的社会两方面而言,都有着极大的益处[4]。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中,需要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积极的改进,可以通过创新发展工作形式,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模式,也可以大力扩大社会公共服务的工作范围,来对提升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事业单位未来的高速、平稳发展,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工作,也对此项工作改进的支持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稳定社会环境。
一、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相关概述
(一)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
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实践而开始的。我国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研究的起步时间相对较晚[5]。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来对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在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中,明确地对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给予了相对应的要求、处罚措施。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政务、人事、财务、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进入21世纪后,国家的社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原有的政府工作逐渐与当前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脱节,这对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各地区事业单位开始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改进内部控制工作,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上。事业单位与社会上的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具体体现在工作盈利性目标、资金来源、委托代理关系、法律限值以及绩效评估标准方面[6-7]。行政事业单位大多数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主要的工作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增进公共利益。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的收入。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绩效考核过程中,主要针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以及内部的反腐倡廉情况进行评定,评估结果很难用量化来评价。
(二)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以及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来规范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与一般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一样,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从整体上看,也是通过实行约束和规范制度对单位内部的各项活动起到积极优化和完善的效果[8];与之不同的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更注重对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目标包括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以及反腐倡廉工作的落实。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均衡性、重要性和适应性。全面性是指在工作中应对各个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对活动涉及的各层级单位和个人都应该应用细致的管理工作,避免在监督环节上出现问题[9];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明确具有重大意义和风险的工作内容,在活动进行中应用更加细致严格的管理控制工作,尽量将重大活动的风险降到最低。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注意保证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工作职能、权限的均衡与制约,让各个部门在工作中实现有序的内部牵制;适应性原则是指行政管理工作应针对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范围、工作性质、风险水平、工作环境等条件,来对行政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使其与事业单位的工作相适应,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行政管理效果。事业单位的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可以从程序上的调整、措施上的改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修订等方面进行[10]。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整应做到及时、准确,在调整前需要对事业单位工作条件的新变化和要求进行及时地调查和分析。
二、提升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提升单位管理工作与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任务。可以说,在事业单位积极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单位职能转化的过程中,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应用,是核心的内容之一。
(一)有利于降低财务活动的风险
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资金来源,是国家的投资。事业单位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受到更全面的监督制约[11]。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与制约不可以只是依赖于外部进行监督,而是需要事业单位在内部进行相应的管控。事业单位在平时进行各项工作期间,需要履行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给社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开展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工作,保证事业单位能够合理规划使用国家的财政拨款,可以对单位资产的完整性起到保护作用,实现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从侧面提升事业单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除此之外,通过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对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优化控制,提升单位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对财务活动的控制有利于合理控制成本支出,对事业单位在运作过程中所需的成本加以限制。
(二)优化事业单位管理质量与水平
事业单位中十分关键的职能,就是积极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向社会群众提供信息化服务。在增强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后,能够将这类工作进行更为规范化、流程化的处理,对单位财务人员的行为工作起到良好的管理与规范作用[12-13]。积极提升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有利于不断完善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使得整体的审批工作具备较强的科学性,保证事业单位资金的规范运转。
(三)实现会计内控与管理内控的彼此结合
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共包括了会计内控和管理内控两部分新内容。提升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优化单位行政管理体系,促进行政管理工作各部分内容的有效结合。在各部分工作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完善的行政审批工作可以规范信息获取的渠道。对会计内控工作而言,可以提升会计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在会计内控与管理内控的有效结合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权责可以实现明确的划分,从而起到提升事业单位内部决策科学性、提升实际工作效率的效果。
三、当前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够完善,模式陈旧
在传统的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中,大多把发展的核心放至对各类活动的运转方面,对各项行政管理工作不够关注,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了职工各类技能的教育、培训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这样的传统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极有可能使得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积极性,只是完成自己最为基本的各项工作,在进行工作期间,创新性能力较为欠缺。事业单位传统的行政管理中,对干部选拔方面的工作而言,极有可能与现阶段社会发展总体的情况无法相符,会使得干部、职工间发生更多的不匹配问题[14]。若单位中的领导层,持续应用传统管理,忽略新时代下的新兴技术、方式对事业单位所具有的价值,会对单位在今后进行工作改进、创新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
完善的管理体制可以为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在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管理体制的作用同样是为其提供实际的保障[15]。但是,目前阶段大部分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对专项资金出处的记录,在相关的规定上也没有明确进行制定,也存在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由于缺少严格的制度进行制约,导致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归咎制度不明确。因此,为了保障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
(二)缺乏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的划分
现阶段,事业单位想要获得更为长久且稳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就需要在管理过程中明确划分工作流程和职责,这样既可以更详细和有效地建立起行政管理体系,更高效地规定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也可以在具体开展工作期间,借助单位中领导层所具有的统筹力量,更为良好地调节、汇集各个部门、人员的力量,对各项活动和工作,达到有效的控制效果,让这份力量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也可以积极提升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力,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行政管理体系,并在体系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管理体系的内容。
(三)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缺乏规范性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工作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规范性的缺失给财务管理的后续工作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不规范性具体体现为数据的管理方式不规范、数据填写不真实、档案归档不规范等问题,破坏了财务管理工作正常的秩序,加大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16]。
(四)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到位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消极怠工、缺乏责任心、缺乏资金活动中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等。工作人员普遍安于现状,缺乏上进心,在新的发展机遇中没有学习最新的专业技能知识,导致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面对出现的问题缺乏解决的能力,影响整体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巨大的隐患。因此,事业单位应开展教育培训、考核等形式的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效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缺少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开展的高质量行政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才能使其工作应用的效果得到保障。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做到了建立完善风险识别系统,对事业单位未来阶段可能开展的经济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这样有利于提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将经济活动的风险降到最低,避免事业单位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还存在一部分事业单位不注重建立健全内部机制,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风险评估的岗位,导致单位对财务活动的潜在的风险不能提前预知,进而导致事业单位在财务活动中承担的风险较大,一旦出现财务上的漏洞,就会导致事业单位在经济上承受极大的损失,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四、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进举措
(一)创新工作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现代的社会公共管理工作,应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需求,积极使用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应积极提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转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法。在公共管理步入至信息化的新兴阶段,借用各类信息化工具、技术,能够对公共环境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整合,达到更高效的管理目标。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借助大数据,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单位在财务活动、风险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于不同情况与十分特殊的需求,制订出更为详细、更为具体的工作方案,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能够切实反映事业单位中包括财务管理的各类管理情况,能够提升事业单位进行行政管理总体的准确性。事业单位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工作需求下,需要在结构方面进行相应的强化与创新,持续完善并健全各项行政管理机制。增强组织结构方面的创新,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间增多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设定由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等组成的预算管控小组,依据实际的周边经济环境变化,编制资金预算表,并做好之后的各项检测、追踪,对资金用量给予数据方面的参照。完善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各个工作人员自身的行为,让其能够符合有关的标准。
(二)大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先进人才队伍建设,是从人才资源的角度来优化事业单位中的各项行政管理。首先需要确定开展行政管理相应的对象是事业单位中的各个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而管理人员自身的技能、总体素养,对于管理最终的效果会带来许多影响。加强对事业单位中的各个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养,让其认知到现代化发展环境的关键性,能够让公共管理部门更为迅速地进行转型与升级,增强其参与到行政管理中的能力。另外,构建先进性人才队伍,能够辅助管理部门在各个岗位中,选出最为优秀的人员,构建高素质型人才队伍,增强各个部门间的配合、合作,对管理部门的实际管理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拓宽信息来源,提升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应积极提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进入信息化管理的新阶段。通过使用信息化工具将业务和财务信息数据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首先,事业单位可以参照企业经常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ERP(资源计划系统),将系统化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应用效果。其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数据库,以在各个部门间进行资源共享,减轻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传递工作带来的负担,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四)完善单位内部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来提供保障。事业单位可以采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增强监督工作的客观性。不能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来规范自身工作,需要从内部出发,对单位内部行政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岗位,来提升内部监督工作的质量。只有将内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同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内容强化联系,才能凸显出内部监督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
五、结论
当前阶段的事业单位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在工作制度、工作形式、工作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从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团队建设、信息获取等方面,不断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内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