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机制探析

2021-01-07高雪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融合

■高雪平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点明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职业院校从“职业”和“应用型”特点出发,从教育目标上就提出了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基础上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此,从树立学生劳动观念与培养学生劳动实践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具有天然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与实践优势。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进一步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劳动与创新相结合的要求。

一、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可以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部分。其中非生产劳动可分为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主要培育的是学生个人自理能力,服务性劳动则与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相关,具体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目前大学生这部分的劳动主要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中体现。

结合劳动观,我们认为劳动教育应该包括劳动价值观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两部分,最终目标还是全面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使其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是指在当前背景下,对大学生劳动意识上、劳动技能上和劳动实践上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2015年国家提出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高校积极响应,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开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的系统性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敢于拓展锐意进取的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百折不挠的创业意志。培养的大学生人才应具备发现机遇的能力,产生新想法的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创办和管理新企业的能力。

二、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内在基础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载体等方面有一致性又有互补性[1]。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平台。

(一)教育目标互为补充

从教育目标上看,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为补充、互相依存。劳动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创新创业教育赋予了劳动教育时代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的人才目标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尊重劳动精神、追求劳动实践的企业家。劳动教育需要培养的目标人才是适应时代发展、尊重劳动、投身实践、能够创造性劳动的新时代劳动者。两者目标互为补充,最终为社会提供的是具备劳动价值观,具备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新时代创业者。

(二)教育内容关联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四部分:知识、能力、品质、实践。知识层强调专业知识,创新创业基本规律、创业方法与实施;能力层强调学生的逻辑思维、拓展思维以及组织能力;品质层强调学生法治、诚信、敬业、友善的品质;实践层强调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开展创新创业方案。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思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学习,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技能教育是从职业定位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劳动科学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法律、劳动安全、劳动心理、劳动管理等方面。劳动实践锻炼是在树立劳动价值观、夯实技能的基础上将所学技能与知识付诸实践。通过校内外公益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多种形式,以正确科学的认识态度将所学技能落实于实践行动。

两者在内容上存在显著的关联性[2]。在劳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培养学生守法诚信、担当奉献的创新创业品质有相通性。在劳动技能培育方面,专业知识是两种教育都必备的能力基础,劳动通识知识更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所必需的模块,企业创建者或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关劳动保障、安全法规等各方面相关知识。实践锻炼更加是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实形式,创新创业是规划,劳动是过程,实践是两者教育的最终统一。

(三)教学方法一致

在教育方法上,两者都强调实践的重要地位[3]。一方面,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最显著的需求。刘伟[4]的调查发现,七成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到企业亲身实践”来获得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刘中晓[5]的调查也显示大学生最期待的创新创业教育措施是建立模拟的创业实践基地。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最认可的是“做中学”,通过实践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充分融合。另一方面,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本质特征。劳动教育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最终必然要落实到“做”,在劳动实践中正确认识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意识。

(四)实施载体统一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相应的“创业学院”“实践基地”,而劳动实践教育更需要有相应的“实践基地”用以开展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实践锻炼。高校可以搭建同一实践育人基地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又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实践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两者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形式展开系统化深度合作,让创新项目在该平台通过劳动实践得到落地实施,让劳动实践检验与促进创新计划,二者搭建的共同实践平台将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具体系性、逻辑性,能够更有效引导大学生夯实专业、提升技能。

三、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及问题

(一)理论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劳创融合教育尚缺乏整体的系统设计,既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也缺乏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高校虽已经展开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尚未形成劳创融合理论体系,从实施机制上看,多数高校尚处于摸索阶段。虽然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较为成熟,但是对于劳动价值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一是认为劳动教育是普通的劳作,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根植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二是对两者的融合必要性与必然性认识不足。有调查显示,51.1%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最重要的创业素质是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则最低[6],而这两项素质的培育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

(二)课程建设不成熟

第一,教学内容上偏理论,实践性教学不足,缺乏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对象类型、业务类型的分层教学。

第二,教学过程中两者课程设置脱节,没有形成能力目标培养的统一性。创新创业实践中未纳入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劳动实践中也没有强调创新精神的发扬。

第三,融合途径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育+创业讲座+双创竞赛的形式,在讲授过程中、在讲座过程中或者在答辩过程中点缀劳动实施的主题,但是实际上缺乏让学生将创意真正落实到创业的实施途径,缺乏创业劳动实践的过程。同时重点放在劳动实践融入创业实践,忽略了前期服务调研到创意研究过程中劳动实践的重要地位,也忽略了创新创业竞赛之外从专业实训基地、顶岗实训项目中开发创新性劳动的切入点。

第四,融合有机性不足。目前多数高校在教育实施上把二者分离,劳动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未形成有效的统一、连贯机制。这使大学生未能形成完整的“劳创融合”的逻辑认知,在创新创业学习实践中对自己的劳动价值认识不清,忽视劳动教育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重要性,未能够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分析创新创业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实施过程受局限

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方式:一是教师指导加校内课堂模拟,这种方式模拟条件简单、实践性不强;二是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劳动教育活动,企业类型和覆盖面有限,不适于全面开展;三是依托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以及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但受到比赛类型、项目数量等限制,普及面较窄。

(四)社会支持不充分

目前,从各大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自身来看,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基本已经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结合机制,例如获得校外创业导师、校外创业基地等相关社会支持。但从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角度,高职院校开发争取社会支持的力度明显不足,多数院校尚未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开展劳动教育,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合力作用,造成劳动教育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脱节,或有机关联度不足,从而造成学校与社会之间协同育人的优势无法高效发挥。

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将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服务于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达到育人效果。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劳动教育实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劳创融合”教育目标设定

高职院校应在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养的全程加强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循序渐进地设定融合。在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培育大学生敬业、合作、诚信、担当等创业素质,逐层推进设立创业意识目标、创新精神目标、创业能力目标,切实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和水平[7]。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设立劳动教育基地,在劳动教育课程规划时即联合学校的创业学院或创业中心合作开发实训项目或者课程模块。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定位为落地实践,利用劳动教育契机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的转化,在项目转化落地的过程中强调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二)“劳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劳动教育观念,构建“劳创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纳入劳动创业意识与劳动创新能力的培育[8];其次,培养方案需要注重各职能部门联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既需要课堂教学中的传授指导,又需要实践教学中的落实实施,涉及到专业教师、学校平台、政府相关政策以及合作企业方面。因此,“劳创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体现应该各职能部门联动,启动高校、家庭、社会、政府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实践创新人才。劳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基地建设中加以体现,加大创新型、互联网+型的产学合作,积极引入学校的创业学院(基地),以此为平台对“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创业”“劳动通论”“大学生劳动教育”等相关课程做有机融合与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建议与政府、社会、行业积极研究探索,逐步开发相应的资格认证或者证书认证机制,使得“劳创融合”教育成果与评价机制有形化,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普遍+分层的“劳创融合”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创新劳动研究和实践创新等相关课程或模块,实现两者有机融合,并且根据专业不同、生情不同实现分层教学课程体系。

“劳创融合”的整体课程体系设计应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实行普遍+分层的教育模式。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性课程”,例如劳动思想理论必修课、创新创业知识必修课。其次,面对创业意愿不强的学生开设劳动通识选修课、马克思劳动观、创新创业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普及劳动理论、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劳动实践意愿,为未来的就业与择业打好思想基础与基础知识基础。针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增设创新创业个性化课程群,内容可包括领导科学、团队管理、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从而提高这类学生的创业经营能力与抗压能力。

(四)“做中学”的实践课程开发

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实践学习都应该在系统的实践项目中得到训练,而非在零星割裂的项目中实施。

首先,规划整合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指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课堂,如顶岗实践、暑期实践、志愿服务实践、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竞赛等,他们都是开展劳创融合的重要平台。第二课堂内容的有机整合统一规划将极大丰富劳创融合课程的内容、拓展劳创融合实践平台,科学合理地设计第二课堂实践内容,既服务了社会,又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其次,两课融合开发金课。以第二课堂为契机充分激活第一课堂,有机融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国工匠面对面”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发劳创融合金课[9]。

第三,专创融合,探索专业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实践技能融合的体现,例如茶艺技能竞赛、汽修技能大赛、会计技能大赛等等,在各类型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在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职业技能发展现状与优劣势的基础上,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业实践。

第四,完善教学评价。以“劳动周”“创新创业体验周”等必选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到基层参与生产劳动,参观实训基地或短期实践并纳入课程评价,还可对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沙龙、路演作为其素拓成绩附加分。

第五,融合创新创业竞赛。职业院校目前的创新创业竞赛包括“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方面,高职学生充分发挥其精益求精、应用实干的特点与品质,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比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提升高职学生严谨实干的优秀劳动品质。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开发完善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制、赛项设计,使其更能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五)产教融合,强化劳创体验

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基地、产教融合项目、大师进课堂等方式开展产教融合育人,拓展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创业学院专项孵化。创业学院可聘请校内外创业导师对校内团队进行指导,对于校内优秀项目课加以培育孵化。

此外,高校还应该树立“走出去”思路,教学场所从学校走入企业、走入社区,根据企业需求、社会需求设计、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方协同实践育人。

(六)师资建设,提高指导力

首先,促进师资的流动性。通过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师资流动,鼓励社会资源介入高校,聘请行业精英、工匠或劳模担任校内兼职教师或兼职辅导员;其次,促进师资的复合性。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兼职,参加企业师资能力认证训练或挂职锻炼。此外,有效融合劳动知识教育和新苗计划等创新项目教育,培养劳创知识双肩挑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总体看,劳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发挥学校、社会、企业多方资源,发扬协同育人理念,落实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流动机制,落实专兼并举双肩挑的师资培养策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师资建设体系,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劳创融合的指导能力与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