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玉雕专业学生劳动素养现状与培养提升路径的探索
2021-01-07刘婷婷
■刘婷婷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已经做出了全面深入地阐述和部署,高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对劳动的神圣感和敬畏心[1]。2020年12月13日,中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圆满闭幕,习近平曾致信表示祝贺,并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曾经做出批示: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一个技能强国和技能报国的时代已经到来,劳动精神的培育和劳动素养的提升,对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号称“天下玉,扬州工”的扬州玉雕,2006年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一门独特技艺,以其高雅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造型艺术,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受到民众的喜爱。
一、玉雕劳动素养的内涵
玉雕是一种三维空间的静态艺术,以珍贵的玉石为素材因料设计施艺。它的特点是需要用硬的材料硬的工具做出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线条造型,但同时玉雕的造型有其特有的韵味,因此一件玉雕作品凝结了匠人们的智慧和劳动。玉雕劳动素养的内涵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造物精神
石之美者为玉,玉不琢不成器。一件件玲珑精致、巧夺天工的作品背后凝结着匠人们的辛勤劳作。玉雕手艺人身上有一种很难描述的气质,他们身怀绝技又看上去格外朴素,日复一日沉浸于一件事,有一种诚实而具体的自信。工匠的智慧在于千万次重复后,才有创作时的得心应手,心手联动,创造美物,美的法则融会于心。“天下玉,扬州工”,号称世界之最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大禹治水》,就是由扬州的玉雕工匠们历时10年制作完成的,根据故宫博物院记载,它的设计出自故宫博物院宋代版本宋人画的大禹治水图,然后根据设计图稿进行二次创作,由造办处的师傅造出它的蜡样和木样版本,再运送至扬州由玉雕工匠在玉石上进行雕琢,最终完成这件高2.24米的珍宝,显示了扬州玉雕工匠们的非凡智慧。玉雕是创造性的劳动,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创造了艺术。因此,玉雕专业劳动素养是一种匠心巧思、潜心造物、劳作实践的创造精神。
2.技艺精神
一部玉文化史的发展脉络,实际上就是一部鸿篇巨制的人类发展史,其间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与劳动。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就已出现精美玉器,比如良渚玉琮的游丝毛雕,能在一毫米内雕刻四五根细线,就算在当今仍然是个奇迹。我们可以想象五千年前这些匠人无比专注的工作状态和高超的玉雕技艺。玉雕制作过程包括:选料、构思、画稿、打坯、精勾、细攻、打磨等环节。体量大的作品需要入微细密和令人击节的用心,体量小的作品需要突破空间限制的大气格局和神妙取舍。再比如玉雕薄胎的工艺,乾隆说:轻可举鸿毛,在手无一物不同,这种工艺真是把玉做到了极致,就像纸一样薄,玲珑剔透,这需要玉雕师傅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和精细度。因此,玉雕专业劳动素养是一种知行合一、追求极致、超越自我的技艺精神。
3.工匠精神
在《天工开物》里有着“水凳”的记载,匠人们坐在上面,通过这种原始的脚踩传动装置来雕琢玉器。真可谓,手托日月千斤重,日行千里不动身。古人之诗道出了其中的酸楚与艰辛,为人做事当下真功夫,执着勤勉兢兢业业。玉雕工匠们需要视工作为修行,不断地雕琢,把品质做到极致,把工艺的生命力唤醒。工匠精神不是一种机械重复,它有着更深远的意思。玉雕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对品质有着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坚持,另外玉雕工匠们需要突破旧形式不断去实现创新,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的坚持,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在玉石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劳动素养,重塑工匠精神,是玉雕非遗技艺生存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玉雕专业劳动素养还是一种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二、玉雕技艺传承及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
千百年来玉雕一直秉承“师傅带徒弟”的传习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玉雕技艺开始走进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下,玉雕的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院校的平台上得以传承发扬。笔者基于玉雕专业教学的经验,对玉雕工艺的传承现状和高校玉雕专业学生的劳动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1.玉雕工艺的传承现状
手艺的“慢”与现代社会的“躁”几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传承与发展关系到非遗的时代命运,如今非遗技艺的传承出现了“两难”的局面。在手艺人老龄化的现状下,玉雕的传承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处境,在院校内玉雕专业建设缺乏高层次技艺带头人,缺少专职专业管理员,现有师资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缺乏梯队。另一方面,传统技艺受经济市场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已逐渐失去优势,很难吸引年轻一代。非遗制作过程辛苦,耗费时间长,但相应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与之相符,所以年轻人对于传承非遗难有热情。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没几个年轻人愿意拿它做事业。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的玉雕专业招生为例,根据历年招生情况分析,生源数量自2014年起出现拐点,并且逐年下降,直至2019年入学人数仅有3人,传承的危机已经到来。目前学生就业的单位还是以老牌的国营玉雕企业、大型的民营玉雕企业或者大师工作室为主,受环境影响,很多单位都在收缩“过冬”,人才供需错位。
2.高校玉雕专业学生的劳动素养现状
玉雕技艺的本质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从美术基础到玉雕技法,再到玉雕的创作,其技艺的养成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实践劳动。可惜的是,在过度娇宠的成长经历、分数为王的教育环境、科技宠溺的消费观念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等影响下[2],当下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普遍偏低的,其劳动认识和劳动态度也是比较消极的。传统技艺受经济市场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失去优势,更难吸引年轻一代,致使年轻的传承人群大量流失。感兴趣的人很多,但没几个年轻人愿意拿它做事业。
3.玉雕专业劳动素养对技艺传承的影响
技艺的传承,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涌入,传承人承担着传承、延续和发展的重任,他们是非遗传承的活态载体。玉雕的劳动素养既有心法的内容,又有技法的部分,这是技艺传承的根系所在。
一方面,所有的技艺都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对于玉雕传承者的艺术生命而言,需要一个长期的储备“豢养”的过程,在中国传统的思路里,要把好的行为习惯、最正确、最高明和经典的东西早早地长在人身上,留在心中,再随着时间酝酿生发,厚积薄发。过去传统的师带徒制,徒弟需要在师傅家先学会打杂,然后才能跟着师傅学手艺,诚然也是一种培养劳动素养的训练;另一方面,技艺是非岁月不可的,控制力和准确都是多年修炼的结果,只能好好趁着年轻多用点细致的功夫。就像齐白石先生一幅画里所说的:尽了力子烧炼,方得一粒丹砂。我们所见的“无痕”,实际上是背后“日日挥刀五百次”的叠加与积累。玉雕的切磋琢磨都是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融会贯通。
因此,回归玉雕的艺术劳动本质,将有助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劳动技能养成的改革路径,有助于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磨炼核心技能,更好地传承发展玉雕非遗技艺文化。
三、提升玉雕职业教育中劳动素养的路径分析
研究传统工艺中的劳动内涵和劳动素养的养成途径,有助于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磨炼核心技能,更好地传承发展非遗文化。
1.培养模式改革
玉雕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需要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将劳动教育的理念贯穿全段教育,以项目或任务为驱动,尝试多段巡回培养模式。推进产教结合,以“现代学徒制”理念,让校企共同参与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校内由教师授课,校外由师傅带徒。让学生在工学交替中了解生产实践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夯实职业能力。按照玉雕人才企业方位要求、需求数量、培养周期及专业体系设置,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构建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毕业即就业。
2.课程实践研究
玉雕专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应体现在整个育人过程中。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中,要系统性结构性地体现劳动教育[3],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或者社团活动联系起来,同时将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化,融入专业课程中,通过考察活动、课程实训、岗位实习、技能比赛、毕业设计等环节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与引导,从而实现劳动精神的培育;其次,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借鉴1+X珠宝玉石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证书试点的有效经验,打通学校和行业界限,将专业课程标准与现行职业标准相对接,探索“课证融通”或“课赛融通”,组建校企师资团队,打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劳动热情的金课,开发本专业劳动素养教育的相关教材和读本,从而实现劳动素养的提升,培养面向社会的玉雕专业合格技能者和适岗人才。
3.教育管理跟踪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通过一门门课程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过程性的育人工作,它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习惯,以及养成专业的劳动素养,期间还需要跟踪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表现,在校表现和在家表现、学习表现和实习表现等,需要教师的点滴入微地熏习、讲解、示范、纠正,需要家校共同监督和管理,需要用人单位考评和引导,因此,围绕玉雕工艺的劳动素养的培养,应当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探究课程中衡量学生劳动实效的评价方式方法,及时整改,以服务玉雕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4.文化氛围营造
世间所谓奇迹,莫过于用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玉雕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还需要善于营造“劳动光荣、忠于传承”的氛围,其间需要优秀学子的示范来诠释“劳模精神”,需要学生的比学比练来诠释“劳动精神”,需要大师的引领和经典作品来诠释“工匠精神”[4]。切磋琢磨,乃成宝器,用匠人的心态创造美物,只有通过质朴而反复的坚持,才能成就无以复加的精致。因此,通过玉雕技艺的展示交流,“大师进校园”系列研习课,线上精品课程的开发,劳动教育微视频的拍摄,以及大师同名纪录片的摄制,玉雕精品展览的举办,玉雕行业技能竞赛和玉雕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来推进劳动氛围的营造,实现文化引领和专业渗透。另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空间,成立玉雕专业毕业生校友会,笼集散落全国各地的学子资源,关心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后续毕业生就业创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劳动是对生命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是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是君子自强不息的体现。玉雕技艺中的劳动素养是创造精神、技艺精神和工匠精神,是痴心不改的热爱,是精益求精的专注,是深耕心灵的修行。在现有的传承危机和习艺者劳动素养低下的现状下,应通过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实践研究、文化氛围营造、教育管理跟踪来有效地提升玉雕职业教育中的劳动素养,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玉雕非遗技艺,联接文化血脉,焕然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