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熨联合穴位按摩治疗寒湿痹阻型下腰痛的中医护理个案分析
2021-01-07刘芮宁余音黄洁吴倩
刘芮,宁余音,黄洁,吴倩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0 引言
下腰痛通常被定义为由于不明原因导致下背部区域的紧张、疼痛或僵硬,其发生[1]可能与腰部各组成肌肉、深浅筋膜、相关韧带、脊柱关节突间关节滑膜及椎间盘的长期劳损、各相关骨关节的慢性炎症和腰骶椎先天性畸形或外伤后遗症等引起的局部无菌性炎症,长期刺激和压迫脊神经后支及坐骨神经有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下腰痛的发病率已达到流行病学的比例,全球约80%的人口在其生命的某阶段均会受到此病的困扰[2]。随着当今社会网络化的普及,人们长时间的久坐工作与学习导致了下腰痛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我科于2021年3月收治了1例下腰痛患者,本次研究就腰肌劳损患者采用烫熨、五方散贴敷、腰部穴位按摩联合中医药酒涂擦等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护理心得体会,现将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5岁。于2021年3月因“下腰部疼痛持续加重两日”入院就诊。患者主诉下腰部疼痛,疼痛性质呈慢性持续性加重,受寒及阴雨天气加重,劳累加重休息后症状稍作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腰部X线检查显示无异常,西医诊断:“腰肌劳损”,中医诊断:“下腰痛,寒湿痹阻证”;既往有“腰扭伤”病史。入我院门诊中医综合治疗科室行中医综合治疗,于7日后好转。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患者身高:156cm,体重:59kg,下腰部疼痛持续加重两日,受寒劳累后加重,腰部疼痛剧烈而不能直立;痛苦面容、面色憔悴,患者自诉食欲精神差,入睡困难。休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
2.2 护理诊断疼痛,活动受限,焦虑
2.3 下腰痛原因分析
该患者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中医诊断为“下腰痛,寒湿痹阻证”,而慢性下腰痛最常见的病因就为腰肌劳损[3]。中医认为,腰肌劳损病位于腰背部,从而属中医“痹证”及“腰痛”范畴,辨证多系肾气虚损、劳累过度、感受寒湿、经筋受损、瘀血停留所致[4]。该患者主诉肢体发凉受寒、阴雨天气、劳累后腰部疼痛加重;因而:风、湿及寒等邪气入侵到腰背部经脉,导致患者背部经脉不通,从而引发腰部活动受限,及患者的先天不足、体虚乏力、过度劳累均可使患者处于血脉失于濡养的状态,导致患者体内血液流动受阻而引起血瘀,从而导致局部缺氧或缺血发生新陈代谢障碍,而腰部疼痛与代谢产物蓄积密切相关[5]。
2.4 穴位按摩联合中医涂擦
对该患者同时行穴位按摩护理及中药药酒涂擦,利用推、拿、攘、弹、拨、点、按等手法按摩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有疏通经络、松解筋膜、理筋整复之效,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小[6];而涂擦中药可促使药力直达深部软组织,起到充分松解肌肉痉挛及增加关节活动度的作用[7],药酒采用我院自制的十一方药酒,其主要为红花、艾叶、川芎等中药合制而成,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操作前需嘱患者排空膀胱,勿食过饱,患者取俯卧位,令患者伸直双腿,于患者的脊柱和背肌部分自上而下按摩,并注意操作全程做好保温护理,用毛毯覆盖暴露部位,30min/次,1次/d。关元穴处经常有硬韧、压痛,并向腰部牵掣,正所谓“寒结气凝”;关元亦是缪治取穴,是慢性下腰痛在前方腹部的投射点,能温阳扶正。腰阳关是局部取穴,其位置在慢性下腰痛的核心区域;同时,腰阳关也是督脉要穴,温热穴,能通达腰脊后背半身之阳气,所谓“督脉为病,治在腰骨”也[8],因此要着重选取关元和腰阳关穴位按摩及涂擦药酒,以改善患者的肌肉状态。
2.5 熨烫疗法
该患者涂擦中药后在结合我院自制的中药熨烫包进行熨烫可有效的促进机体皮肤吸收药效,从而使药力直达患处,对改善循环及促进组织代谢具有较积极的影响。中医熨疗历史悠久,我国现存的最早医学书籍《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熨疗法的记载;《灵枢·寿夭刚柔》中提出了以药熨温散寒邪之法:“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刺大人者,以药熨之。”作为中医护理一项独特方法,其借助热力作用有助于药液充分渗透,加快局部血液循环,进而发挥最大疗效[9]。我院自制的中药熨烫包内含数种研磨成粉状的中药及米酒浸泡而成,其主要包括延胡索、白芥子、麻黄等中药合制而成,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使用方法为装入15cm、宽10cm棉质网格状药袋,加单酒,于微波炉上加热时间7至10min,趁热熨烫腰部及周围皮肤,见局部潮红温热,稍有出汗为宜,然后封包用毛巾覆盖热敷即可,30min/次,1次/d。
2.6 五方散贴敷
我院采用的是中药硬膏五方散(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外敷;五方散具有消肿止痛,活血祛瘀等功效。目前使用五方散外敷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胸腰椎骨折、软组织挫伤等引起的疼痛症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10]。操作方法:每个疼痛部位取五方散50g,加适量常温水和米酒调成糊状,放置微波炉加热1min,均匀铺在大小约10cm×10cm保鲜膜上,贴敷在腰部穴位处,四周用宽胶布固定以防药物漏出。1次/d,4~6h/次。
2.7 情志护理
2.7.1 心理护理
向患者介绍七情内伤会给自身造成的不良影响,并影响疾病的康复,指导患者以平和、乐观积极的心境来面对疾病;对其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消除疑虑以提高其护理依从性与配合度。
2.7.2 五行音乐疗法
在实施以上中医护理操作全程中都进行古典音乐循环播放,选取的曲调为角调式音乐《绿叶迎风》《胡笳十八拍》和徵调式音乐《百鸟朝凤》《紫竹调》,分贝为患者耳朵能耐受的分贝。中医五行音乐疗法是一种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五行理论,运用音乐调和阴阳平和、情绪、精神,以实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1]。而角调式音乐《绿叶迎风》《胡笳十八拍》入肝,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徵调式音乐《百鸟朝凤》《紫竹调》则入心,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建议患者平时居家时亦可自行播放此类曲调来放松身心。
2.8 生活护理
患者为寒湿痹阻证,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身体的抵抗力差,如果防护不周,寒湿邪气就会乘虚而入,痹阻经脉而引起腰痛。腰痛特点是疼痛较剧烈,且活动僵硬,风吹和受凉时疼痛会加剧,嘱患者注意不要受凉且注重腰部位的保暖和热敷可以减轻痛苦。嘱患者要禁食生冷、寒凉食物,多食熟附子、羊肉与生姜等温热性食物;日常进食宜清淡易消化、亦戒烟戒酒。
2.9 康复指导
2.9.1 功能锻炼
该患者西医诊断为腰肌劳损,而慢性腰肌劳损常与工作职业和环境有关,如长时间的弯腰及坐姿不良等。应嘱患者要有意识的去自主预防腰肌劳损,从简单的保持正确坐姿、卧姿等良好姿势开始,从而逐渐康复。亦可以做一些功能性锻炼,像站立踢腿、仰卧抬腿等来疏松筋骨;可以常常练习“拱桥、飞燕”来增强巩固腰部肌肉力量;且游泳、转体体操及腰部旋转等运动,亦可对其肌肉的柔韧性与弹性进行改善,进而有效保护腰部达到预防疾患的目的。
2.9.2 中医锻炼
强烈建议患者开展有中医特色的运动疗法,结合其运动习惯、偏好。例如八段锦,作为中国传统引导术之一,其八节运动融合了中医经络学说及阴阳五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立的健身功法,具有纠正形体、防治疾病、锻炼平衡力等作用[12]。八段锦中左右弯腰、扭腰转胯,等动作可以活动腰部,增强腰背肌力量,提高腰部脊柱稳定性,牵引动作可促使髓核移位,促使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分离,进而减轻压迫,缓解疼痛、腰背肌痉挛等症状[13]。此外还可以练习太极拳、五禽戏等中医特色运动,都可以促进患者腰部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3 结果
该例患者经过7天的烫熨治疗、穴位按摩、情志护理等护理综合手段的干预,疼痛症状能够得到明显缓解,活动受限的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饮食正常,睡眠也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4 小结
腰肌劳损是下腰痛的常见病因,该患者可能并不存在有关病变,但当疼痛症状持续存在且加重时,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以及对生活质量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下腰痛要尽早治疗,以免延长病程,加重病情。
通过熨烫、中药涂擦、五方散外敷、及穴位按摩、康复训练等中医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很大程度上舒活经络和气血,从而能够达到缓解疼痛及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腰部热熨即通过热效应“局部作用”消除局部炎症,达到缓解疼痛的功能。五方散外敷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药物被病灶部位吸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中药涂擦不经胃肠道吸收,不良反应低。而穴位按摩能够合理对局部组织进行松解,以便于粘连的组织能够恢复正常功能[14]。据现代研究发现,五行音乐可以通过与人体的血压、心率、脉搏、呼吸等产生共鸣,调节机体处于稳定和谐状态。八段锦为我国传统保健法,其具有动作简单易学、动静相兼等优势,可以促进机体功能尽快恢复。因此,在下腰痛中,合理采取中医护理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且该中医护理方案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观念秉承了中医整体观,其核心是:需要视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中医护理干预当中,应当通过从病因治疗、患者情志、生活饮食、康复运动等全方面进行干预。由此可见,针对腰肌劳损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方案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