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2021-01-0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商贸河北省供给

张 勇

(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颠覆传统区域经济运行基础的同时又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和驱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与传统商贸物流产业的跨界融合是以互联网思维和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重构商贸物流产业的新生态,促进实现商贸流通的创新发展和实体商业的转型升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商贸物流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极,肩负着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历史使命,亟需突破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的要素瓶颈,构建协同高效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深化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创新是促进商贸物流提质增效、破解传统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难局的关键。

1 河北省商贸物流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商贸物流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和京、津外溢产业资源的主要承接地,亦面临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历史契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产业转移与对接融合不断深化,为河北省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优质的创新平台和有力的基础保障。创新驱动是传统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与内在要求,优质的创新要素则是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的基础和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纵深推进和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解,促进了各种产业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产业链的对接融合,创新资源要素的整合与协同效应进一步释放,在推动京津冀区域产业梯次协同和错位发展的同时,也为河北省借势借力京津优质产业资源和高端创新要素、有效整合商贸物流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基础保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零售业商业本质加速回归,为重塑传统商贸物流产业创新格局提供了内生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在于通过创新供给结构不断提升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激发和引导消费需求结构的调整升级[2]。随着流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持续推进,契合消费需求结构升级要求的有效供给、中高端供给不断增加,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环境逐步改善,推动实体零售业加速回归商业本质。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新需求集中涌现,促进零供关系开始走向深度合作与互促共赢,供需对接和商贸流通渠道更加高效顺畅。“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核心任务成效外溢凸显,商贸物流运行成本持续下降,提升了商贸物流行业的利润空间,为加快培育商贸物流新兴业态、重塑商贸物流产业创新格局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变革推进,“互联网+”经济模式日趋成熟,为推动河北省商贸物流产业智能化升级、促进商贸物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创新思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悄然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新一代的消费主体,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内需潜力得以逐步释放,为传统商贸物流产业依托产业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3]。“互联网+”成为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为推动商贸物流产业智能化升级、促进商贸物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全新的思维导向。

2 河北省商贸物流产业互联网化的客观基础与现实条件

随着互联网经济向传统经济的加速渗透,消费互联网发展趋于稳定和饱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边界日益交融,逐渐形成以关键信息技术为支撑、“互联网+”新思维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互联网化成为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4]。近年来,河北省商贸物流产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提振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稳中向好的产业发展格局,加之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河北省商贸物流初步具备了产业互联网化发展的基础准备。

首先,随着消费领域商贸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物流需求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日趋完善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为河北省商贸物流产业互联网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17 年,河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9.67 万亿元,同比增长7.2%。居民消费领域物流需求持续高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 907.6 亿元,同比增长10.7%[5]。其中,网络零售额2 200 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83%。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社会物流总需求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持续下降,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商贸物流总体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物流需求结构方面,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又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了商贸物流需求结构的改善,突出的表现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电商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新兴消费业态不断壮大,线上消费占比及对商贸物流需求的贡献率逐年递增。与此同时,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平稳增长的发展趋势。2018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拉动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物流需求进入了较快增长区间,同时也为河北省持续优化物流需求结构,打造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不断提升的信息服务供给质量和网络综合承载能力,为河北省商贸物流产业互联网化提供了充分的现实条件。优质高效、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商贸物流对接融合、实现商贸物流产业互联网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京津冀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推进和信息产业的加速对接融合,河北省网络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互联网架构和布局持续优化,网络服务基础保障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了明显的提升[6]。截至2017 年底,河北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71.4 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增至4 126.9 万个,网站数量也由2016 年底的14.1 万个增加至21.9 万个,基本上实现了高速光纤宽带网络和4 G 网络的全域覆盖,移动网络建设与发展成果显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网络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为全面推进河北省互联网产业发展、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网络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

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创新思路

3.1 强化技术要素供给,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改善产业融合基础

技术创新是以新技术为载体,通过技术研发、技术扩散以及技术融合等一系列技术活动,促进知识成果转化和创新技术商业化、产业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高速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技术加速融合渗透,不断突破传统的产业边界限制和技术性进入壁垒,并逐步催生出新的产业属性和产业形态,在更广阔的产业经济范围内形成了驱动产业融合的主导因素和支撑产业对接的共性技术基础[7]。技术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核心内容,同时也是驱动产业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协同与融合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攻关和科研转化力度,着力强化创新技术要素供给,不断增强互联网新技术在商贸物流领域的渗透性和扩散性。

首先,持续加强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成熟度,加快运用新兴网络技术支撑商贸物流产业互联网化的深度应用。具体包括:深入开展商贸物流领域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自主研发,提升商贸物流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交通、仓储自动分拣、物联网等高端物流智能装备在商贸物流关键环节的全面应用,提高商贸物流系统整体运作效率;加快普及物流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等关键信息技术,促进商贸物流全流程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

其次,全力推进技术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电子支付、在线交易、商贸冷链和物流全流程追溯等商贸流通关键领域开展创新孵化基地建设,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实践转化。同时,依托现有物流运输服务平台和商品交易平台整合商贸物流信息资源,打造以数据为核心的商贸物流“云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为商贸物流企业提供流通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应用服务。

3.2 深化改革创新制度供给,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保障产业融合进程

有效制度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和核心内涵。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完善的产业政策是加快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产业跨界赋能和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8]。深入推进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创新,促进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应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深化改革优化制度供给,健全完善与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长效激励机制和产业政策体系,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保障“互联网+商贸物流”融合进程提供更为有效的政策支撑。

首先,持续深化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破立结合推进商贸物流体制机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一方面,基于行政层面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打破商贸物流及其相关产业的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壁垒,引导、促进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跨界融合配置,充分释放资源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创新潜力,为“互联网+商贸物流”深度融合营造公平、开放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以商贸流通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内外统筹,加快构建与“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和产业融合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高层次、开放式的商贸流通体制,逐步完善“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和要素支撑体系。

其次,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基于顶层制度设计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是引领产业融合发展和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有赖于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和高质量的制度供给。保障和推进“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进程,应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性瓶颈,不断完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政策体系,重点加大对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运用的政策激励机制,推动互联网科技向商贸流通领域的加速渗透。

再次,围绕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主线,积极完善构建融合型产业新体系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制度供给。商贸物流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是“互联网+商贸物流”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化商贸流通领域供给侧改革,着眼于构建融合型产业新体系和商贸物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引导商贸物流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鼓励推进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物流,促进实现商贸物流产业结构的技术跨越,为逐步构建统一开放、主体多元、业态多样的商贸物流新格局、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统商贸物流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制度基础和政策支持。

3.3 持续优化市场供给,引领推进市场协同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产业融合是一个以技术融合为基础、产品和业务融合为核心、市场融合与制度创新为保障的系统工程[9]。其中,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产业融合路径演进的必然阶段。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应以市场融合为导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供给,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构建电子交易与传统交易双轨并行、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同联动的良性市场运行机制,为推进“互联网+商贸物流”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氛围。

首先,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有利契机,加强商贸流通领域产业多层次合作与深度对接,积极推进商贸物流市场一体化和市场体系的区域化、专业化。健全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促进商贸物流资源整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优化商贸物流市场空间布局,打造区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商贸物流市场体系,应基于政府层面不断加强京津冀沟通协作与商贸流通发展规划衔接,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束缚和市场壁垒,鼓励商贸企业双向延伸和商贸流通市场交流对接,围绕电子商务、流通信息化等关键领域对接和产业化合作,推进实现商贸物流要素市场的互联互通与跨界融合。

其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着力打造商贸物流标准化服务和区域市场品牌,培育壮大传统商贸物流产业的市场协同融合面。市场培育是商贸物流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关键。优化商贸物流市场供给侧改革应以商贸物流服务标准化和品牌培育为切入点,以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和改造传统商贸物流市场,加强商贸物流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区域市场品牌建设。一方面,加快构建和完善商贸物流服务标准化体系,促进实现商贸物流业务流程标准化、信息流标准化和数据接口标准化,为加快互联网与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对接和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商贸物流品牌培育长效机制,强化品牌引领和龙头企业支撑,不断增加品牌化服务供给和优质供给,为提升商贸物流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协同水平、壮大商贸物流市场融合面奠定基础。

再次,加快建立和完善商贸物流行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逐步打造适应大流通、大市场发展需要、灵活开放的市场准入和交易规则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入跨境电子商务、商贸流通领域互联网等新型贸易方式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推进商贸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以及市场主体格局的多元化。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商贸物流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市场主体的发展潜力与创新活力,支撑和促进商贸物流市场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商贸物流向高端化、优质化发展,为商贸物流产业加速互联网化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条件。

3.4 精准发力人才供给,促进实现产才对接强化产业融合智力支撑

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供给是商贸物流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的基本动力保障。目前,河北省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在人才数量、质量和认知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人才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互联网+商贸物流”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短板。持续改进和优化提升人才“供给侧”,精准跟进保障高层次人才供给是破解商贸物流“人才困局”的有效途径。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推进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应以创新和优化人才供给为抓手,以促进实现产才对接为手段,加快培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跨界融合人才和创新型应用人才,不断强化产业融合的高端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首先,优化创新人才供给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契合产业融合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供给。一是从高校层面加快推进学科整合与专业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学科融合式教学,以创新思维引领构建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兼具“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商贸物流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有序推进“引企入教”和校企协同育人,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和产才深度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层面的统筹协调,以创新政策先行先试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实现人才链、产业链、政策链与创新链的无缝衔接,全面优化和完善产业人才发展环境。

其次,扩大和强化人才有效供给应持续发力高层次人才引聚,坚持市场主体与引智借力相结合创新人才引进供给。优化改善人才供给结构必须坚持“引育并举,聚用结合”的人才发展理念,在不断强化改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着力激活高端人才引进“供给侧”,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战略思维主动发力统筹高层次人才引进,突出柔性引才和精准聚才,不断提升人才供给结构对产业融合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一方面,充分利用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的有利契机,持续强化人才政策的有效供给,进一步破解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制度藩篱,推进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柔性化;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产业人才领域专业服务组织和服务机构形成合力,以精准化服务不断提升产业人才服务能级,优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生态,逐步形成承接京津高端人才智力转移的梯度效应。

4 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职能和行业发展特点,客观上要求必须采取与其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专业化物流体系。传统商贸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有赖于商贸物流的互联网化。加快推进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深度融合应着力从政府顶层设计、企业主体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以及协同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不断完善产业融合环境,为商贸物流互联网化提供要素支撑和保障。

首先,基于政府层面科学谋划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为推动“互联网+商贸物流”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战略指引。政府层面应基于省内互联网产业与商贸物流发展实际,立足河北省商贸物流功能定位和“互联网+”发展机遇,积极树立和强化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意识。在此基础上从产业融合的思路、定位以及发展目标等方面形成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和较强指导意义的规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的关键节点和融合面,从宏观战略角度为有效推动“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提供支撑。

其次,基于微观层面加快推动“互联网+商贸物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强化互联网产业与传统商贸物流产业链协同推进支撑能力建设。一方面,“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应坚持传统商贸物流产业先行,积极培育商贸物流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以优势商贸物流企业为主体不断融合互联网产业的资源辐射和产品创新,通过战略合作或兼并重组等方式对传统商贸物流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产业和先进信息技术重构商贸流通产业链,打造上下游相互融合渗透和协作配套的现代商贸物流协同体系。

再次,着力推动“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平台载体建设。健全和完善产业发展的平台载体建设是保障产业融合、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应着力加强互联网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物流设施以及信息服务设施等公共性配套设施。与此同时,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大力推进“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的创新载体建设,为加速各种资源要素的跨产业流动与对接融合,推动实现互联网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的优势互补与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最后,不断强化“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河北省“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应进一步健全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不断创新土地要素供给制度,通过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项目供地的兼容性,对互联网产业和商贸物流产业融合重点项目给予优先用地权;积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和交易制度,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发“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融合创新创造活力方面的基本保障作用;努力强化财税政策引导,落实产业融合税收优惠与扶持政策,推动“互联网+商贸物流”产业加速融合。

猜你喜欢

商贸河北省供给
上海晶杨商贸有限公司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幼儿园
实耐宝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画像即墨商贸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