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术课程实践探索

2021-01-07陈泽亚

天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香包徐州技艺

文 陈泽亚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由于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许多“非遗”传统技艺亟待挖掘保护。“非遗”只有找到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的切入点,才能实现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在高校美术课程中,一些教学内容与部分“非遗”项目密切关联,教师可以依托高校的教育优势,将“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探索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特色的美术课程。

一、选择适合开展美术课堂教学的“非遗”项目

(一)选取学生有初步了解的“非遗”项目

“非遗”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传承至今,是因为它往往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间庙会、集市、节日期间,各地区都会举办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非遗”往往是其中的亮点。选择当地喜闻乐见、贴近民俗与日常生活的“非遗”项目融入美术教学,会使学生更有亲切感和代入感,学生因为“我见过”“我听说过”,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我想学”“我喜欢”,从而在学会一些“非遗”知识和技艺之后体验到自身技能提升的成就感与想要宣传展示的自豪感,使其一边走进课堂,融入艺术实践;一边又走出课堂与生活接轨。这样既秉承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理念,又解决了学校教育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脱节的问题。

(二)选取与美术课程融合度高的“非遗”项目

“非遗”的类别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其中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的部分“非遗”项目,可以探索与高校美术课程相融通。以江苏省徐州市的高校为例,徐州市有国家级非遗9 项、省级非遗48 项、市级非遗159 项,在这些丰富的非遗项目中,经过综合衡量,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徐州剪纸”,省级非遗“徐州泥塑”,市级非遗“徐州面塑”“云龙编结”“邳州泥玩具”“泉山花鸟字”“徐州毛猴制作技艺”等多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与高校美术课程融合度高,都比较适合融入高校美术课程。

(三)选取适合学生、学校的“非遗”项目

在选择“非遗”项目进课堂时,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一定危险性、操作难度过大、取得成果周期过长的“非遗”项目不适合选择。一些工具和材料简单易得、制作方法通俗易学、短期成果易于展示的项目比较适合开展课堂教学,如类别为绘画、纸艺、布艺、绳艺等的“非遗”项目。此外,还要综合考虑所在高校自身的师资情况、教学场地以及教学经费的配备是否能够保证此项“非遗”融入教学的顺利开展。把“非遗”项目与高校自身专业和教学特色相结合,整合与学校有关的“非遗”资源,将文化生产、文化学习、文化研究相统一,进而形成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机制。

二、挖掘“非遗”蕴含的美术课程资源

“非遗”本身并不是美术课程,也不是美术课程的必修内容。“非遗”是独立于美术课程之外的概念。要使其成为美术课程资源,必须对其进行开发、转化和利用。以国家级非遗“徐州香包”为例,这一“非遗”项目主要蕴含了思想上、学科知识上、师资人力上的资源要素。

(一)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及标志,是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来到了徐州。他在徐州贾汪区马庄村买下了村民制作的徐州香包,笑着说:“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要捧捧场。”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诗句,侧面反映了在汉代时徐州香包工艺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徐州香包”在2008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是“香包”这一类别中的唯一一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作为美术课程的优秀教学资源。

(二)美术学科知识资源

民间美术是美术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州香包就属于民间美术中的一种,图案多选用喜庆吉祥的题材,造型纯朴、色彩绚丽。徐州香包从造型上看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徐州香包形状淳朴敦实,整体粗犷简洁,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严谨细腻,这与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造型风格颇为神似。徐州香包内外全由手工缝制而成,香包上的刺绣图案由民间艺人一针一线手工绣制而成,取材和设计多来源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劳动,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艺人的思想与技艺。其中蕴含的色彩搭配知识、造型设计知识、工艺绣制知识都可以作为美术学科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三)传承人人力资源

徐州有一批制作香包的非遗传承人,比较著名的有王秀英、井秋红、王振侠、孟宪云等。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载体,是美术课程重要的人力资源。可以把“非遗”传承人请进高校开展示范教学、讲座,对高校美术教师进行“非遗”知识的普及与指导。或聘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实施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中,师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到“非遗”身口相传的“绝技秘籍”。

三、“非遗”融入高校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美术教师对“非遗”知识的储备有待提升

“非遗”对于手工艺等技术性要求相对高,只有加强高校自身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有可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校可以加大对高校美术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力度;在各类比赛、评比中加入这一项的相关内容与要求;聘请相关“非遗”传承人对接美术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学;定期组织教师到当地的“非遗”传习基地进行考察学习等,都是促使教师进一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有效途径。

(二)“非遗”融入美术课程不应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研究占较大的比重,而“非遗”传承更注重的是“口授身教”的实践育人。在学校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非遗”文化氛围,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端午节”“春节”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师生走访民间“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近距离接触“非遗”;同时采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传承人进校讲学、展示,鼓励学生以“非遗”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参加各类比赛和汇报演出,激发学生传承“非遗”的热情。

(三)“非遗”与美术课程的深度融合不够

学校在将“非遗”融入日常美术教学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文化传承的有效性与延续性。经调研,许多大学生对“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仅仅停留在新奇、有趣、彰显个性的浅表层面,并没有深入学习、研究、传承、创新的意识和实践机会。一些学校进行了课程、项目、社团等形式的推进,但由于受到经费、师资、教材、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整体上工作进度缓慢甚至停滞。学校应把非遗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学分化管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非遗”工作室、传统文化体验馆等,加强科学研究、注重辐射带动、广泛交流展示、融合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一片璀璨星空,每一项“非遗”都是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高校美术教师应身负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将更多适合高校开展教学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源融入高校美术课程,让这片“星空”在新时代更加耀眼夺目。

猜你喜欢

香包徐州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疫散待春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端午香包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端午节香包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