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宁夏大学为例
2021-01-07宁夏大学体育学院
宁夏大学体育学院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提出对体育专业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就需要在实践中形成对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促进其革新发展。
一、实施背景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新要求,宁夏大学在2014年提出了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宁夏大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导下,学习借鉴了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并结合自身因生源结构多样而引起的学生能力差异大、因社会对体育人才类型需求不同而带来的人才培养方向多元化以及学生发展个性化需求多样等实际问题,设计并实施了“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所谓“三分式”即“分级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
分级教学强调在基础课方面,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级,以制定与其能力相符合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来解决学生基础不同的问题。当前我校体育学院本科招生主要通过高考和单招两种方式,生源囊括全日制普通高中生、职业运动员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同一批次学生的能力在不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在专项技能方面,职业运动员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运动水平普遍高于全日制普通高中生;而在英语、计算机、运动人体科学等通识课方面两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则与专项方面相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往往会使水平低的学生因能力不足而厌学,水平较高的同学因缺乏挑战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从而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分流培养强调在项目教学中,将以专业进行班级授课的方式,转变为以项目进行班级授课的方式。这样做即有利于对有限的师资力量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又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个人的项目偏好以及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项目学习需求。为满足教学需要,学院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等10 个项目课程。但由于每届的学生人数限制,若在每个年级都开设这10个项目的课程,则会造成班级人数不足、教师教学压力增加、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学院采取了“打破年级、性别限制,按照运动项目组班,固定教学时间授课”的分流培养方式。力求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分类成才强调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充分综合专业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构建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业制宜”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目前,我院共绘制了四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导航地图”包括:“考研导航图”“教师教育发展导航图”“教练员(裁判员)导航图”和“体育健身指导导航图”,形成各部门分别主导又相互合作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服务与管理体系。其中,学生考研方向由学生工作办公室主抓,教师教育方向由教学科研办公室主抓,教练员(裁判员)由各教研室主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与指导由学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抓。
二、“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目标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聚合的重要功能,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而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仅是量化的指标,在宏观上教学目标应当体现出我们的教育实践代表着怎样的利益主体,既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1]。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秉承学生发展本位取向。其强调教育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间接指向是为社会服务;教育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2]。我院开展的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秉承了这样的价值取向。首先,在学生发展上不仅要求其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运动技能,同时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从知、情、行、意四个方面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院始终坚持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定期对体育相关的用人单位或行业进行调研,以适时的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从而使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对口,而不做“闭门造车”式的培养;最后,学院在基础课程授课方式上、专项设置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都强调其多元灵活性,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二)优化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现代大学教育主要采用的依旧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通常按照学生的入学时间和专业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这种分班方式注重年级、专业等客观指标差异,而较少的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等主体差异。对于主体差异较小的学生群体而言这样的分班方式效率高、便于管理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对于主体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而言则会降低教学效果。体育专业生源复杂多元,学生以往教学背景差异较大因而个体差异也比明显。以客观指标进行分班教学容易出现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内容适用性不强和教学评价不公平等显现,从而增加教学难度,降低教学效果。因而,三分式人才模式采用的是由班级教学模式改革而来的——分组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其采用作业分组的理念进行分组,即打破原有的年级限制,按照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进行分班教学的方式[3]。这样的分班方式减小了同一班级当中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利开展与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相适应的各类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管理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重视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
相较于注重甄别的精英式教学评价,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评价方面更加注重教学评价与学生发展关系[4]。一方面,其强调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成果。经过相同的学习过程,起点较高的学生在学习成果高于起点较低的学生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发展进步程度低于起点较低学生的情况。因此,仅以学习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可能忽视起点较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从而降低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教学评价的作用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教学成果的评判阶段,而应当被积极地利用以诊断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励学生发展。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的“分级教学”就是为了规避对不同水平学生采用同一教学成果评价标准的问题,且“分流培养”和“分类成才”的理念也是将对学生能力、特点、兴趣等的评价结果应用于学生培养计划,以促进去更好的发展的实践。
三、“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优势
(一)“个别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与特长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学生进行区分,以减小同一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对水平相近、特长相似和兴趣相投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育教学,从而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铸就其特长优势。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相较于机械化的统一标准式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口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因此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学工作的安排不仅仅是依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制定的,其注重的是,把学生特点与社会对人才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来共同制定和开展教学工作。宁夏大学体育学院在落实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就通过调查法,组织本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计划到区内外部分体育学院、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当前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我院体育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提高了在该模式下体育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灵活的教学安排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分式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创造性的解决了教学管理工作当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在体育项目教学课当中,通过改变原有的以年级为单位的编班方式,而采用打破年级限制以项目为单位的班级授课制,在保证合理班级人数的同时,减少了每个项目所开设班级的数量,在降低老师的授课压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细化教学的工作当中,也提高了场地、器材和经费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四、实施“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一)分级分层缺乏标准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根据学生的水平、特长、兴趣等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再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在分类的过程中,分类的标准和鉴别学生在各条标准上情况的准确性是合理分类的关键,而在实践中标准的确定和情况的鉴别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例如,一个学生如何合理的选择自己的专项呢?以学生的个人兴趣?那又如何能保证这样的“兴趣”不是一种简单的好奇呢?现实中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项后,初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是在初步的学习后这样的“兴趣”很快就消失了,产生出厌学和逃避学习的行为,甚至产生转专业的冲动。这样的情况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损与学生的发展。再如,在基础课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水平分组”之后再进行不同等级的教学时如何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真实水平呢?通常的做法是纸笔测验,以卷面成绩来确定其水平,可又怎么能保证准确的反映一个学生在一门学科中的水平与潜力呢?
(二)同质化导向缺乏创新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分类培养的模式体现了个别化教学理论中,通过减小同一班级中学生差异来均衡同一教学过程对所有学生的教学效果的理念。这样的做法有利于适应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其背后的逻辑是“规避式”的逻辑,即认为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是不利条件需要加以规避。“规避式”的逻辑容易扩大学生与他人的差距以及自身不同能力方面的差距。从个别化教学的理念的发展来看,“适应式”的逻辑更适合于因材施教,即把学生的差异当作一种积极的教学因素加以利用[5]。差异性对学生互学与合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长上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以他人为榜样制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的单向权威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而过分强调差异化的区分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圈“同质化”程度过高,降低其交流合作以及创新的动力与能力。
(三)“分式”教学加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
“分”的意义是为了通过区分学生能力上的优劣、兴趣上的差异然后再“因材施教”,但在施教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优势的积累而忽视弱势的补足,最终导致学生间以及个体在不同能力方面的差距拉大。如训练专项的学生在技术实操方面很强,却在技术讲解和授课方面出现“有货倒不出”的现象,相反一些文化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讲解时头头是道但在实操环节却都漏了馅儿。这是以“分”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面临的问题,但也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五、“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分类,精准鉴别
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是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模式。因此,要确保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有效性就需要使分类的标准具有科学性且对学生的评定要足够的准确。
(二)提升综合学习能力
为避免“三分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可能造成的学生“优势明显,短板突出”的情况,应当在宏观上强调分类培养的同时,在微观上,即实际的教学中强调综合学习。综合学习是指某一学科内部的综合学习[6]。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体育人才需要的都是一种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突出。以教师教育方向为例,它要求学生要具有基本的技术能力和教授能力以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动的学科环境与生活环境。因此“因材施教”绝不等于“量才而用”。不能只注重学生擅长的而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加强学生间合作学习
分级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合作学习”。事实上,三分式人才培养的目的并不是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区分,其秉承的依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而要实现全面发展教师与学生的目光就不能仅仅投向于学生的专业、学生的特长,而应当在与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人的合作中不断以辩证的和全面的视野、逻辑来思考自身,才能取长补短做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在分开培养的基础上兼顾好合作学习的工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其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