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疗法联合中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验案1 则
2021-01-07余淑珍皮先明
余淑珍,皮先明
(1.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级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60;2.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湖北 武汉 430060)
0 前言
口腔扁平苔藓是继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外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男女皆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以双侧颊粘膜、舌腹及舌背等部位多见,常呈对称性分布。
一般分为网纹型、斑块型、萎缩型、水疱型、糜烂型。网纹型可见稍高隆起的灰白色条纹,相互交织成树枝状、环状和网状,是口腔扁平苔藓的基本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各个部位。斑块型多见于舌背,患者常有吸烟习惯,戒烟后斑块可消失或转变为网纹状病损。萎缩型常出现于灰白色角化网纹周围,患者出现烧灼、刺激性疼痛等自觉症状。水疱型可见透明或半透明疱,周围伴有斑纹或丘疹,疱破后形成糜烂面。糜烂型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淡黄色假膜,边缘充血发红,有轻度水肿,周缘围绕灰白色网纹,多有自发性疼痛[1]。因其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皮先明教授采取刺络放血疗法联合中药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收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可能与感染、精神神经、遗传、免疫学、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2],该病属中医学“口糜”“口蕈”“口藓”“口破”等范畴,《罗氏会约医镜》记载:“口者,五脏六腑之所贯通也。脏腑有偏胜之疾,则口有偏胜之症”,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3],说明本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杂病源流犀烛》云:“脏腑积热则口糜,口糜者,口疮糜烂也。心热亦口糜,口疮多赤。肺热亦口糜,口疮多白。膀胱移热于小肠,亦口糜。心脾有热,亦口糜。三焦火盛,亦口糜。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或服凉药不效。阴亏火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并咽喉肿痛。或口疮臭腐多脓。”由此可见,本病多因脏腑积热,上灼龈口或阴虚火旺,上炎龈口所致。其中脏腑积热以心脾有热、膀胱湿热、肺胃郁热、肝郁化火为主,属实证;而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肝肾,常见气血不足、肝肾阴虚,属虚证。故治疗上实证宜泻火解毒,清热利湿;虚证宜滋阴降火,益气和血。因“日久留瘀”,对于“破溃经年不愈”者必有瘀血停留,可酌加活血化瘀药。
2 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根治口腔扁平苔藓的方法,控制病情、促进愈合、预防复发是治疗本病的首要目的。药物治疗仍是其主要方法,临床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A 酸、其他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等,虽能减轻患者疼痛,恢复口腔病损黏膜,但长期使用会有一定赖药性、可出现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4]。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可泻火排毒、祛瘀止痛、散结消肿,知柏地黄汤出自《医宗金鉴》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对口腔扁平苔藓证属阴虚火旺者具有一定疗效。
3 验案举隅
邓某某,女,51 岁。于2020 年7 月18 日初诊,口腔双侧颊粘膜网状白色斑块2 年,时有糜烂,伴疼痛感,口干不欲饮,睡眠一般,大便偏干,舌红,苔少,脉细数。予以知柏地黄汤加减治之。处方:知母15g、黄柏15g、生地15g、山萸肉15g、山药15g、丹皮15g、茯苓15g、泽泻15g、黄芩15g、黄连10g、青黛15g、冰片3g、滑石15g、甘草15g、薄荷10g、肉桂10g、白附子10g,7 剂,水煎分服。再予刺络放血疗法,具体操作:患者端坐于板凳上,头微微后仰,充分暴露口腔部位,常规消毒施术部位后,医者带无菌手套,手持装有11 号手术刀片(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刀柄,刀尖近垂直于皮损部位,于皮损处进行划刺,划刺手法宜轻、浅、密、快,划刺时不出血,刺后2s 呈点滴状出血,术时待其自然出血,术后予以消毒棉球压迫止血。2020 年7 月25 日二诊诉疼痛减轻,睡眠稍改善,大便通畅,查口腔见斑块范围缩小1/2。上方加川牛膝15g,玄参15g,辛夷6g,14 剂,水煎分服。再予刺络放血疗法。2020 年8 月8 日三诊查口腔见斑块较前缩小。予前方略作出入,14 剂,水煎分服。再予刺络放血疗法。2019 年8 月22日四诊查口腔见斑块范围较初诊缩小3/4。上方去黄芩15g,黄连10g,青黛15g,冰片3g,滑石15g,甘草15g,薄荷10g,14剂,水煎分服。2020 年9 月5 日五诊查口腔见斑块消散,亦诉不再疼痛,再予前方略作出入,7 剂,水煎分服。以资巩固。
按:本例患者为阴虚火旺,虚火上炎龈口致口腔扁平苔藓经久不愈。方中以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为基础,加黄芩、黄连、青黛、冰片、薄荷清热泻火解毒,六一散清热利湿,使热从小便而去,肉桂、白附子引火归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解毒之功。配以刺络放血疗法,局部泻火排毒、祛瘀止痛、散结消肿,兼顾机体整体与局部病损,增强疗效。
4 小结
口腔扁平苔藓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好发于双侧颊粘膜、舌腹及舌背等部位。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多与感染、精神神经、遗传、免疫学、内分泌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口糜”“口蕈”“口藓”“口破”等范畴,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尤以心、肝、脾、肾功能失调为主,复受如情志、饮食、火、热、湿等外邪侵袭而发病,对于反复发作或经久不愈的口腔扁平苔藓,一般从虚论治,兼顾瘀血停留[3]。知柏地黄汤出自《医宗金鉴》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对于口腔扁平苔藓证属阴虚火旺者具有一定疗效,配以刺络放血疗法,局部泻火排毒、祛瘀止痛、散结消肿,兼顾机体整体与局部病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