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2021-01-07许世杰冯佳欢谢紫玲娄斯瑜裴彩利
许世杰,冯佳欢,谢紫玲,娄斯瑜,裴彩利
(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浙江 湖州313000)
0 引言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年龄≥40 的现存脑卒中患者人数约1318 万人,每年190 余万脑卒中患者死亡[1]。脑卒中发病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导致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弹性,阻碍患者康复进程。心理弹性指主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导致的对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及时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有研究显示,良好的心理弹性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康复[2]。近年来,国外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研究逐渐深入,心理弹性的研究在心脏病[3]、糖尿病[4]等病种的相关研究较为多见;国内对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多为对患者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5]或是对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的心理弹性研究[2]。本研究旨在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以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测量工具
Conner-Davidson 心理弹性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该量表主要应用于生物学、临床实践和压力适应性3 个领域,英文版包含5 个维度,共25 个条目。于肖楠等[6]进行修订得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共25 个条目,包含力量、坚韧及乐观等3 个维度,用于测量有助于促进个体疾病、不良事件等逆境的积极心理特征。每个条目计0~4 分,0 表示从不,4 表示总是,总分为0~100 分,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目前我国关于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大多使用此量表。陈霞等[9]将该量表应用于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较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2,内部一致性较高。刘智慧[10]在首发脑卒中缺血性患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运用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量表具有易实施、效率高的特点,能够初步评估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但不能作为评估患者心理弹性的唯一标准。目前,该量表也在护士、护生、癌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等[7-8]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RS) 该量表是现存应用时间最长的心理弹性量表,主要针对遭受重大挫折但成功应对的妇女,也适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调查研究,用来了解患者心理情况。量表包含个人能力和对自我及生活的接纳2 个维度,一共25 个条目,应用7 级计分法,最终得分范围在25~175 分,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具有简洁、易理解等特点。刘智慧[10]在首发脑卒中缺血性患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运用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目前,量表已普遍运用在临床各种疾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 该量表可作为补充了解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包含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凝聚力、人格特点和社会资源五个维度,一共37 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每个条目算0~4 分,0 表示完全不是,4 表示几乎总是,总分为0~100 分,得分越高心理弹性越好,用于测量个人心理失衡时提高或个人维持适应能力的内在和外在保护因素,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8,各维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68~0.87。
医用应对方式量表(Medici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 该量表可作为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研究的辅助量表,共包含20 个条目,有面对、回避和屈服3 个维度。面对维度包含1、2、5、10、12、15、16、19 共8 个条目,Cronbach's α系数为0.64;回避维度包含3、7、8、9、11、14、17 共7 个条目,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屈服维度包含4、6、13、18、20 共5 个条目,Cronbach's α 系数为0.67。各条目按1~4 级计分,得分越高的患者其应对方式越好。刘智慧[10]将此量表应用于首发脑卒中缺血性患者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显示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该量表目前在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等研究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2 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2.1 人口社会学因素
2.1.1 年龄与文化程度
陈少梅[12]等的研究显示患者的年龄大小与其心理弹性有关,患者年龄越大,心理负担越重,越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患者心理弹性相应越低。与张敏[13]等、白金文[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年龄并采取相应措施。张敏[13]等的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越好,与陈少梅[12]等、白金文[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较低,患者往往无法正确理解疾病和治疗内容,无法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相应的心理弹性也越强,能更好地了解疾病,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因此,对待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更多陪伴,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与治疗方案[14]。
2.1.2 收入水平
陈霞等[15]的研究显示收入水平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之间存在联系,与陈少梅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患者的收入越高,其心理弹性水平也越高,可能是由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不必过于担心治疗费用方面的问题,此时患者更加关注的是疾病本身;而经济基础薄弱的患者,在入院后,医疗费用又成为一个压力因素[16],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对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产生相应的影响。此外,医院良好的信誉和医护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能够使患者减轻对医疗费用等方面的焦虑[14],从而更好地接受治疗。
2.2 疾病相关因素
疾病相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研究显示脑卒中发作的次数和病程都会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18,21]。陈少梅等的研究[12]显示脑卒中的发作次数越多,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低。脑卒中的反复发作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还会引发更加严重的躯体症状及功能障碍,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给患者带来重复的打击,甚至使患者陷入绝望的境地,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急剧下降,因此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高度关注复发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许湛珠等的研究[17]显示病程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脑卒中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渐渐松懈,出现对疾病的适应性,从而导致心理弹性水平发生改变,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治疗。
2.3 社会学因素
2.3.1 家庭支持
易小丁[18]、张敏等[13]的研究显示家庭成员的态度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脑卒中患者患病期间,家庭照顾者和患者均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成员的支持鼓励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因此,医护人员在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外,也应该关注患者家属的态度与心理,及时做好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共同康复。
2.3.2 同伴支持
Terrill AL 等[19]、易小丁[18]的研究显示同伴支持与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与王丽萍[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同伴支持度越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因此,医护人员在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治疗之外,可组织交流活动,邀请康复效果较好、恢复较快的患者来交流、分享经验,通过相互沟通,鼓励患者诉说自身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压力,在交流的过程中解除疑惑、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治疗[2]。
2.3.3 社会支持
充足的社会支持能够降低疾病的不确定性和提高患者信心,Lima[20]等的研究显示社会对脑卒中人群的关注、国家医疗以及社会保险的保障等都会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较好的社会支持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有利于对患者的后续治疗,与陈霞[15]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国家可进一步改善对脑卒中患者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时注重对社区照护与机构照护的管理,使得脑卒中患者在前期治疗与后期康复的过程中、在入院与转院的过程中减少心理负担[15,20]。
3 心理弹性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
3.1 对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许静[22]等通过对年龄33~79 岁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与心理弹性的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心理弹性水平与患者抑郁呈负相关,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是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Zhou x[23]等对脑卒中抑郁的研究中,显示心理弹性与抑郁的发生高度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的患者抑郁情绪产生较少。此外,心理弹性水平与患者自我效能相关。自我效能较高的患者能够用更积极的个人状态去对待疾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也有更好的语言心理水平[16]。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与照顾者应该加强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语言功能等,防止患者发生抑郁等心理疾病[14]。
3.2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内相关研究[24]表明,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高低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国外相关研究[25-26]也显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与生活质量相关。心理弹性水平高的患者,能够明确的找到自身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负面情绪所造成的的影响,所以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3.3 对患者社会参与度的影响
治疗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目的是为了使其能够成功的回归于社会之中,国外研究[27]显示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其社会参与度存在明显联系,心理弹性水平是社会参与度的决定因素之一。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社会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康复。
4 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总体性研究都有所深入,脑卒中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时间长而且复杂的过程,在我国关于脑卒中患者的医疗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仅通过医护人员的努力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是不可能的,患者家属及其相关人员也需参与到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降低患者自身的心理负担,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弹性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能够把握住内涵,抓住主干,用适合的测量工具,全面的、深层次的探究其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最合理的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最终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和心理弹性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