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1-01-07江苏省徐州市科技实验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科技实验小学 闫 研
把阅读和写作两者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提高学生阅读、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但节省教学时间,更重要的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其情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读写结合教学应用方法分析
(一)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就是通过阅读积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以达成读写融合。以读促写的开展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多种类型文本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优秀文本的立意选择、写作技巧、情感表达,当阅读量达到一定值后,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挑选和摸索适合自己的写作手法,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写作风格。
(二)以写促读
“读”可以为“写”提供思路,那“写”也给“读”提供了逆向思考的机会。写作也是检验平常学生阅读水平的良好方式。写作可以是仿写、续写等,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有意识地模仿范文的某种特点,能给学生的写作指明方向,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比如在学生写亲情类的文章时,可以回忆一些描写亲情的名篇佳作。
像《背影》中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我与地坛》中作者与母亲的谈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对比写法等。回忆的过程也是对文本再次理解的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回忆中抓住细节,在写作中细节越突出,文章才更具感染力,让人有信服度,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握住范文的特点,结合自己文章主题进行融合,再次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高效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读写结合理论钻研的再深入,没有经过一线教学的检验也是纸上谈兵,起不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笔者在下文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法分为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立足教材,培养读写结合意识
教材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读写意识时,教师应重视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给学生选择文本提供便利。过于简单的文章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难以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过于难的文章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抵触阅读、抵触写作的心理发生。而部编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专家精心细琢的,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凸显文本特点,在语言表达、情感抒发、文本结构上都是精益求精,所以教师围绕教材开展读写结合是稳妥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学《翠鸟》时,笔者摘取其中一句:“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对这一句中“鲜艳”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再联系生活想一想这个词我们一般用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学生陷入思考状态,接着说出自己的理解。以上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都是在读的范畴里。下一步则是对学生读写结合意识的培养:“同学们刚才的理解非常正确,那再深入想一想‘鲜艳’这个词是否可以有别的延伸意义,比如可以代表人的心情等。”学生纷纷表现出疑惑的神情,这时,教师给学生出示例句:“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艳牡丹,在人群中气质显得尤其高贵。”提问:“这里的‘鲜艳’可以感受到‘她’什么性格特点或是作者的什么情绪?”有的学生回答:“体现‘她’独特而又高雅的气质。”有的学生回答:“可以感觉到作者描写‘她’也是带着欣赏眼光的。”这样通过仔细分析一个词语,延伸到对句子的深入解读,对作者情感的揣测,这便达到了阅读的高阶思维层次。于是教师可以趁机布置一个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运用“鲜艳”一词描写某一事物或某位人物,做好读与写的自然衔接,提高其习作能力。
(二)仿创结合,训练读写结合思维
仿写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难度,也是小学写作训练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单纯的模仿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感,缺乏创新思维,不利于读写双向思维的进步。所以模仿仅仅是引导学生接触写作的一种手段,最终还要要让学生跳出模仿的圈子,在借鉴优点的同时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构思立意,真正感受写作的乐趣。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仿写到创作慢慢过渡,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其写作水平。比如老舍的《猫》其中一段描写甚是精彩:“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挠痒……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吭。”教师可让学生先对这一小段进行分析,接着进行仿写。分析过后学生一致觉得这一段的描写既体现生活性,也十分生动。于是学生开始了自主仿创,“仿”要从细节着手进行写作,“创”是对不同小动物的习性、特点的创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回忆文章中描写小动物的特点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在具体的描述上加入自己的风格。这样仿创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课外阅读,拓展读写结合范围
教学围绕教材展开,课外阅读则是对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拔高。课内阅读教给学生挑选文本的技巧和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则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喜好扩充知识面,是深化其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课外读物,开阔学生的眼界,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循序渐进地放手,最终把课外阅读选择文本的自主性完全交给学生。课外阅读当然不是走马观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阅读中收获一定的能力或知识。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之后,笔者为学生推荐了一些主题式的经典文章,比如像屠格涅夫的《麻雀》、沈石溪的《鹤殇》等。待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文章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异同,找寻这类文章写作的规律。当学生再遇到相似的表达手法时,可以快速且精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并把这一规律稍加变化后,就自然成为自己文章中的点睛之笔,教师可用以上方式发挥课外阅读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读写结合水平。
实践证明,读写结合助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创设,能很大程度上解决阅读、写作的教学难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感受语文的内在魅力,又通过写作的方式检验自身的阅读效果,提升其写作水平,增强其写作自信,为学生今后的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