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1-01-07江苏省启东市合作小学黄宏华
■江苏省启东市合作小学 黄宏华
为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小学班主任必须将班级的文化建设重视起来,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实行小学班级的文化建设,首先要从良好的文化氛围入手,然后是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同时还要重视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引导小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进程迈进,培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
一、创建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中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节日点为引导,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氛围。在母亲节即将到来时,教师可以母亲节为引导,在母亲节当天让学生邀请自己的母亲来学校参与班级“感恩母亲”的活动,在活动前,教师可引导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感恩信。在活动当天,由教师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和母亲一起参与其中,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活动的末尾,让学生将自己写好的感恩信念给自己的母亲听,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班级文化建设而言至关重要。
二、组织班级文化活动
要进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活动的方式实施,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班级活动,如“文明班级建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班级建设成自己心目中的文明班级。在进行班级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班级进行装置,同时,还可以为班级设置相应的口号,以此展现一个班级的文化风貌,将团队的精神融入班级活动中,展现班级风采。班级活动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实行小组之间的文明活动竞争,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学习任务分给每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可在此过程中引导并鼓励学生形成良性竞争,让小组为着同一个目标去努力。每一次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的时候,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其感受活动为其带来的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班级文化的建设。
三、创造班级物质环境
在进行班级的物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力。例如,在进行班级的文化环境布置时,要先制定一定的主题。教师在上到《少年中国说》一文时,可以此为话题,进行室内的环境设计,收集与此相关的海报、图片、故事等贴于班级的宣传栏里,将海报贴于室内的墙上,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学习。同样,教师在开展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班级环境,并要求学生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将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主动感受这样的文化环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分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负责班级中不同区域的环境布置,并对自己所布置的环境负责。一部分学生会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有教育意义的图片带到班级中,丰富班级的文化角;一部分学生还会将有意义的知识或者常识用黑板报的形式在班级中呈现出来;有的小组还会将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用来装饰班级的文化环境。各个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但丰富了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相应的文化意识。
四、构建班级精神文化
在一个班级中,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了学风、班风、价值观等。例如,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先给学生强调正确的“三观”,并对其进行引导。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相关的内容,如,语文教师上到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讨论寓言故事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价值观,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内化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上到有关助人为乐等相关的内容时,也可抓住此契机教育学生,发展班级精神文化。教师还要利用好时政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正能量的时政常识,如国家的科技成果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要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小学生的思想观念等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由此可见,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充分利用小学生的优势开展教学。
五、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需建立在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基础上,好的规章制度对小学生有正确的引导,对其行为、学习等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这同样是优秀班级文化所必备的条件。并且,小学生的阅历、储备知识等还比较少,因此,其理解能力也较差,更证明了其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针对本级的整体情况以及小学生的日常表现,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班规。在建设班级文化墙时,有部分小学生会表现出应付心态,常常不把文化墙建设放在心上,此时,若教师采取批评的方式,小学生可能会产生叛逆心理,为缓解这一现象,教师应采用鼓励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以此端正小学生态度,提升其责任心。如在文化墙创建结束后,教师需对一直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褒奖,让其感受到被重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班级管理相关制度并不是对学生的约束,教师需根据小学生的天性制定一些对其有激励作用的制度,以此引导其在班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活跃性比较高的小学生,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责任心,让其进行自我管理,最终达到创建班级文化的目的。
六、结语
总之,小学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把班级文化的建设置于教育的重要位置,通过不同的方法将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效落实,最终实现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