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核心 聚焦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探究

2021-01-07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栎社小学何世恩

天津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维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栎社小学 何世恩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关注学习的本质层面,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全能型、高素质人才为教育目标,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关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在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其个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由于生活经验和阅历所限,小学生在处理超越能力范围外的复杂难题时,往往会表现出思维局限性,一旦脱离教师和家长的引导,能力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以核心素养指导小学语文教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能力发展。只有全心全意地优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服务水平,在深入理解核心素养价值诉求、探索实现路径的基础上,才能消除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弊端,引导小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突破自我,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停留在学科知识学习的单一维度,更应聚焦学生学习习惯、语用能力、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创新意识等多维度素质的培养。只有营造更加好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生生间的高效合作将小学语文课堂打造成集学科性、教育性、实践性、自主性和思维性于一体的课堂,才能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质量,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一)找准学生需求,整合设计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汇集的内容都是精品,不仅丰富多彩,也具备很强的启发性。比如,“轻叩诗歌大门”聚焦诗歌教育,“遨游汉字王国”聚焦识字教育。除了这些语文性主题教育,还有“走进信息世界”这些看似与语文教育没有很大关联性的主题教育活动。这样的教材内容设计是希望引导小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感受自然、体验生活、认识科技、走进文化、触摸人生。新版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一般都会给出相应的活动建议,对于这些具有“普适性”的建议,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进行扬弃,既要适应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也要顺应学生素质成长的需求。例如,在“轻叩诗歌大门”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教材为学生定制了“与诗同行”“诗海拾贝”两项探究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搜集和学习诗歌与诗词文化展开亲密接触,感受诗歌的文化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美的情操。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下达让学生搜集所学过的诗歌或者小学必备古诗的任务,教会学生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归纳诗歌间的联系,比如按照题材、诗人、风格、主旨等进行分类,从而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结构化的古诗歌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内化和吸收,也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有效情境,体现情境任务价值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这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的,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语言的应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为根本教学目标。语用能力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必须深入语言的具体应用环境中,通过对听说读写活动的有效整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在以“难忘的班集体”为真实情境依托的教学活动中,围绕学生对班集体生活的感情,教师可以组织班会甚至晚会的主题活动形式。但这些活动既不能凸显语文教育的特色,又很容易偏离语用能力培养的范畴。语用能力培养需要设计综合性听说读写活动,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别具生面的编写班史活动,班史的内容不要求严格按照史书形式,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灵活设计。首先,教师可以确定“编委会”,由编委会成员负责协调工作,然后,教师公布班史内容形式:班级日记摘抄,班级活动艺术照及其说明,班级大事记回忆录,反映班级活动的随笔、作文和笔记等。学生组成编撰小组,搜集整理各项内容,由“编委会”最终整理编辑成书。整个情境活动过程中,学生扮演着“编辑”和“作者”的身份,在明确的分工和相互的协同中提升了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供创新意识支架

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目标,而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通过对小学语文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改造,可以为学生发散思维的成长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小学语文主题活动,往往都是以一个大主题作为统领,其下涵盖多个小主题。相应地,学生选择主题的角度和维度应该多元化,教师应该赋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提升活动主题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学生个体在思维上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集体的智慧,如头脑风暴的形式遴选主题。因为学生具有客观上的个体差异性,其生活经验、语言能力、认识水平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学生之间的讨论更有利于撞射出智慧的光芒和火花。丰富活动主题确定的维度和角度,在为学生植入问题意识的基础上,也能巧妙地构建学生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深挖资源内涵,内化审美教育体验

在具备一定审美素养后,学生就能够参与到美的表现和创造过程中,形成用汉字表达自身对美的体验、感悟和价值观的能力,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凝练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不断发展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扩大“王国”的范围,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从汉字的起源讲起,引导学生探究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独特文化魅力和审美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版本的“月”字的写法。古人在观察月亮的时候,发现月亮有满月和半月两种形态,但是又以半月居多,于是就用半月的形状来表示月亮了。这样,学生就能够被文字背后隐藏的人文和历史知识吸引,对汉字的美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进而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美。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会不断拓展,教师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核心素养的学科内涵,摸索核心素养的具体实现路径,关注核心,聚焦能力,学生才能够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独立探究、综合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当然,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还有很多,这正是所有语文教师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思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