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建构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探析
2021-01-07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汪川中学闫建弟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汪川中学 闫建弟
结构作为建构式教学的基础,涉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的情境结构、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这些结构相互构成,形成有机体系,认知结构是获得知识内容的重要方法,情境结构是知识内容的提供载体,知识结构是学习整体过程的终极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围绕历史知识认知与构建历史知识基本结构展开,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历史教学有着显著的时间性、逻辑性以及纵向与横向的内在联系,因此更加契合建构式教学的应用。
一、建构式教学,点燃学生主动建构的激情
建构式教学设计重视教学环境的构建与模拟。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在进行建构式教学设计中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境,创建与学生知识建构相契合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主动建构的热情,引发学生从因及果或者从果及因的大胆设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实现知识结构的建构目标。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建构式教学设计的必要性,根据教学目标,遵循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认知结构、情境结构、知识结构的建构,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强烈,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时,教师围绕教学重要内容,为学生构建多元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展现建构式教学的优势。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导学生观看1993年3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保利大厦剧场演出的舞台剧《薪传》的动人情境,为学生进行建构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材料内容的观察,调动起学生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官,使学生联想到海峡两岸交往的辉煌时刻,加深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意义的理解。另外,教师为学生播放2001年台北举行海峡两岸长跑运动,支持北京申报奥运会的动人图片,运用建构式教学,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境结构、知识结构得到良好建构,实现学生情感的“共振”,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建构。运用建构式教学设计,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师生互动效果,引发师生情感“共振”,展现建构式教学的优势作用,保障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建构式教学,巧妙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相比于其他学科,初中历史学科有着明显的过去性特征,大多数学生由于生活在和平年代,因此对于历史事件、内容并不十分理解。怎样使历史场景复原再现?仅凭借教材内容、教师口头式讲解远远不够。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开建构式教学,可轻松化解教学难题,将历史场景复原再现,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保障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建构式教学设计中,合理引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与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的主人。
例如,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建构式教学形式,为学生复原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与了解场景中的领导人物,使学生体会与感受领导人物的心情波动。学生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的盛况,也可牢记这一历史性时刻,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运用建构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多元教学场景,使学生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性意义与价值,纷纷投入建构式教学当中,提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认知,夯实历史学习基础。因此,教师运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场景的复原再现,有助于教学场景的结构设计,能使学生在逼真、形象的场景中,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迪,始终保持着活跃的思想动态,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三、建构式教学,强化课堂评估
建构式教学设计是知识与个体、他人相互沟通、磋商后,形成的相同社会建构。完善的教学常常以对话、互动的方式为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建议表达出来,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形成循环互动、相互质疑,最终克服学习难题,保障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建构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将其与小组竞争机制相互融合,通过每周、每月、每学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调动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在建构式教学中,对于表现良好的学习小组,初中历史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肯定,使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不断增强;针对表现较差的学习小组,教师可通过批评指正、热情鼓舞等方式,使学生重拾学习信心,提高小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强化历史课堂评估效果。
例如,在讲解《戊戌变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典型人物的政治主张与百日维新重要内容,使学生意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诱因,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复杂性。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投入建构式教学课堂中,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根据事件的起源、发展、高潮、结局的环节,对戊戌变法进行深入探究,组织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质疑、相互分析等方式,客观意识到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意义。在学生小组学习中,教师则对各个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对于组内学生存在的争议与矛盾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习小组克服学习难题,强化建构式教学效果。在完成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后,再对各个学习合作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与指征,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夯实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
四、建构式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建构
建构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内在关系加以理解,使学生克服学习难题。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应牢牢把握历史教学的重难点,找到切入点,使学生在克服学习重难点中实现合理建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具体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入手,把握历史教学的内在本质,使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建构,从而形成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例如,在讲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时,教师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伟大提议出发,着手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等问题,使学生理解“把握机遇,强大自身,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感受到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历史作用。教师让学生根据“三步走”建设目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远景、落实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提升、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品质改善中,深切体会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在含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建构式教学,引用个案内容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感受过去历史,达到主动建构历史知识的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建构式教学方式,引用个案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点燃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激情,实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建构式教学,引用个案内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假设自己在清末民初阶段,要从昆明到上海经商,并向学生提出“要从云南到上海经商,需要乘坐哪些交通工具?”“要利用哪种通讯方式,告知上海的朋友?”等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站在衣、食、住、行、用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工业革命对我国近代史带来的影响与变化,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实现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教师通过引用个案内容,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还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多种渠道方式了解与获得相应的历史信息,锻炼学生的历史信息获取能力与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建构式教学应用的必要性,从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观念、教学形式,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强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