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理性审思

2021-01-07黄玖琴

铜仁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导性理论课思政

黄玖琴

【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理性审思

黄玖琴

(铜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应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现实困境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创新策略四个方面进行理性审思,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思路。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导性与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以下几个‘统一’……其中,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到八个统一;其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就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而言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内容。通过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理论依据、现实困境和创新策略,勾画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创新的图景,为推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

要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就先要厘清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定位,进而才能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针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定位之争,有学者指出,“围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学术界形成了主客体论、主体间性论和主导主体论三种观点。”[2]主客体论认为,教学中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与学形成的是单向关系;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教学中按照教师独自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进行。主客体论过于强调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不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主体间性论来源于西方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在近代社会发展中,一直是‘主体—客体’这种结构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得不平等、不合理的交往遍布。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平等、合理的主体间性取代主体和客体对立的异化状态”[3]166,主体间性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指教与学是双主体,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同样处于主体地位,两者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协同推进,共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主体间性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该论断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无法明确,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主导主体论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对象,即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教育者,即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主体论辨明了教学中主体与客体的争论,从教与学的角色定位出发,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为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主导主体论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理论的总结,又直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即如何使思政课成为深受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该论点能够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如何定位的痛点问题,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在厘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定位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从而为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科学内涵的界定提供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构建教育体系的同时对思政课教学一直比较重视,发布了很多关于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分析这些指导意见,可以找出其中关于“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相关论述,这为“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内涵提供了基础。196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发布的《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师应注重问题意识,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学习,养成爱好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发表见解。197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课堂讲授是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环节,明确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起到主导作用[4]73。这是目前所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主导”的说法,也是首次明确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2005年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5]。该方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次重要的改革方案,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革新,也更加注重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要求。该方案也明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的定位,为提升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思路。2018年,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师生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6]这份文件系统阐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关系,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2019 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论断,充分阐述了思政课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这是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科学总结,是推动思政课改革的重要指南。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过人的才华和高尚的道德感染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发挥空间,调动其课堂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教学相长,共同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服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思想意识的能动对象[7]。马克思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8]258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都需要师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最终实现。其中,主导性要求教师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书育人的天职来发挥作为课堂教学传授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之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融入教学过程,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性地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马克思还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139教师和学生都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性存在,两者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教与学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互动,其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以能动性主导课堂教学,注重灌输与启发的合理配置,角色定位转变为引导者,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目的,从而掌控课堂教学局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性地位,在教师启发下注重自主学习,把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0]30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因此,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是教与学矛盾中的内部矛盾,也就是内因。教师的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教与学矛盾中的外部矛盾,也就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作用是内因,是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根本因素;因此,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而教师主导性这一外因要通过学生主体性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主导性来激发学生主体性,从而实现外因与内因协同推进,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通过外因与内因的同向同行,也就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针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夸美纽斯认为,“教者就是指导者,学习者就是被指导者”[11]293。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指导者的任务,主要是通过知识传授与问题导向给予学生学习指导;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被指导的对象,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的指导,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夸美纽斯比较注重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这为教师主导性作用提供了理论启发。康德认为,“人要么仅仅被驯服,被调教,被机械地教导,要么得到真正的启蒙”,然而“靠驯服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关键是要先让孩子们学习思考。后者的目的是树立一切行动由其产生的原则”[12]13。其注重通过启发的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13]。从康德的这段话可以看出,教学中应克服机械化的驯服教育,积极采用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这为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提供了理论启示。杜威提出“教育即指导”的观点,认为指导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最基本功能,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14]105-106。同时,杜威也认为,当教育对象自身经历机会失去的情形,就可以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避免同样情况的发生,从而采取理性的行动[14]30。在杜威看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指导作用,这是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功能;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接受“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育,从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思考,避免同样事件在今后的发生。杜威的观点中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需要学会思考,比较接近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内涵,也为其提供了学理性启示。

对于在思政课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问题,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说明和提出了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现实困境,主要是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关系,为此可以从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问题指向和困境之破解良方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问题指向

1.灌输式教学仍旧主流

灌输式教学有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层面是输入理论知识的意思,是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书育人方式,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有组织、有领导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15]。这一层面的灌输式教学是必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传授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定比例的理论讲授,作为必要的内容运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首先获取理论知识,再进行消化吸收。第二个层面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这种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自始至终掌控课堂局面,整个课堂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角,学生的角色仅限于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一层面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凸显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传授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采用了单向灌输式教育,填鸭式做法,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以牺牲课堂教学效果为代价的,这也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受大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一层面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教育学家的批评。1929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指出讲课应该采取启发式,废止注入式[4]52。毛泽东提到的注入式就是指灌输式教育,他认为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比较差;授课中应采用启发式,从而调动听众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近代教育学家陶行知也认为灌注的教授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是应该摒弃的,他把接受灌注式教育的人比作天津鸭儿填[16]124。第二层面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依然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在于,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太愿意尝试改变,这需要通过推动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来解决。

2.被动式学习依然主流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习惯于被动学习,特别是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这一被动学习方式更为普遍。被动式学习是不自主地在外来因素影响下的被动学习过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被动学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多数同学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在大学阶段专业课更重要,公共理论课能够过关即可;因此,在课堂学习中,主要是应付心态,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二是被动应付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针对教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等,同样采用被动应付的心态来完成;不求任务完成的质量,只求尽快完成各项任务,导致大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总体质量不高,收获也不大。三是被动应对期末考试的学习。当期末考试即将来临之时,为了应对考试,保证不挂科,开启了被动应付期末考试的学习模式;此时各种手段齐上阵,有人向任课教师咨询考试重点,有人向其他班级请教,有人埋头苦读、有人结队学习,更多的人是挑灯夜战,热闹非凡。这些被动学习模式在高校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角,学生主要是在教师安排下被动式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决定权。另一方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公共课,考试过关即可,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来学习。这种应付式的学习态度导致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处于被动学习境地。

(二)高校思政课现实困境之破解良方

教师灌输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从师与生和教与学的关系入手,而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破解难题的钥匙。

1.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其中,讲授法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形式呈现。这种教学方式更多地强调从师到生的单向知识传输,是灌输式教学的典型代表。谈话法和讨论法则有一定程度的师生互动性质,一般是教师提出问题,师生一起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而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两种方法不是主流。读书指导法强调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读书,从中发现问题,师生交流;这种方法也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遗憾的是这种教学方法一般运用在文学及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相关的专业课当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鲜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有灌输式教学的讲授法,也有互动交流式教学的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只是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方式成为了主流。因此,应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变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融入教学过程。先是改变传统讲授法占主流的局面,破除课堂教学中灌输式教学大行其道的状况,在保留必要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授课方式,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继而在教学中大力推动讨论法、谈话法和读书法等能够促进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在教师主导下,设置社会热点话题,提前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读书和查阅信息;课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在热烈的交流中既认清了事件的真相,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探索其他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情景教学法,通过教师主导布置历史故事演绎任务,学生分组制作情景剧,编剧、导演、演员和演职人员都是学生担任,完成后在课堂上展示。这种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能提升书本以外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2.塑造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为适应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塑造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的出现正是化解传统教学模式困局的重要手段,也被逐步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学习的时间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由于移动互联网工具的普及率,给予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便利的先决条件。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学习软件和移动互联网的加持,手机被运用到翻转课堂当中,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这也使手机由低头工具转变成了学习利器。具体来说,先是通过在教学软件创建线上课程,包括章节视频、章节文字讲解、章节测验和课程教学辅助资料等丰富的内容;在教师主导下在线发布预习任务,发布下次课需要讲解的问题和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做好在线学习,准备好讨论的话题;之后,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互动交流学习,课上在教师引导下,针对提前布置的话题展开现场讨论解答,师生互动,思想交流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软件,开展选人答题、抢答、测验、在线评分和线上互动讨论等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后在线答疑实现知识的温故知新,克服传统的课堂教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人数的限制,也使教学时间相对便捷、灵活。也就是说,现在的课堂在课后的时间安排上,除了面对面地答疑解惑之外,均可以采用现代的通讯工具,随时进行交流,时间上灵活多变,更加自由。最后,平时成绩的评定可以运用学习软件做量化的系统统计。通过日常的学习活动的积累,形成量化的可追查的平时成绩,转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为过程性评价体系。此外,期末考核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实现无纸化考试或者其他的基于移动互联网工具的考核方式。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创新策略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现实困境,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可以从坚持教师在思政课中的主导性角色,巩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发挥师生在思政课中的协同性作用三个方面,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创新策略。

(一)坚持教师在思政课中的主导性角色

1.转变师生角色定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角。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讲授法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学生在教学中更多地充当的是配合的角色,是烘托教师主角地位的绿叶。如果把教学比作演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主角,是舞台的主宰者,时刻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喝彩;而学生就是舞台下观看演出的观众,而观众和舞台上的主角又是隔离的,他们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交流;这也使得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无法实现无障碍的交流。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由于教师和学生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课堂教学时间,课外时间,一般情况下教师与学生是没有交集的,自然就没有交流时间;而上课时间,多数情况下又是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信息沟通存在障碍,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达不到学生的预期;从而形成不良循环,学生无法把思政课作为真心喜爱的课程来学,而教师的信心也受到打击。因此,发挥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应该转变师生的角色定位,理顺师生关系。仍然把教学比作演出,现代教学理念下,师生的角色定位要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角色由舞台上的绝对主角转变成为导演,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道德情操,起到导演的作用,主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布置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式,谋划教学剧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做到像导演一样主导课堂,并坚守自身定位,绝对不能自己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学生角色由观众转变成为舞台上的绝对主角。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导演的主导下,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角。通过师生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优化了师生互动交流的途径,激活了师生教与学的信心,从而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2.坚守教师主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1]。教师是教学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守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做到教师自我素养提升。思政课教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这样才能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1]。针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1]。思政课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家国情怀、创新的思维方式、宽广的知识视野、严格的自律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达到为师为范的要求。身教重于言传。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身做到为人师范的要求,才能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起到主导性作用,必须以宽广的视野发起教学革新[17]。启发式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方式,贯彻该教学方式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步骤:其一,问题启发,教师根据社会热点提出问题,聚焦要解决的矛盾,要求学生查阅书本及网络资料,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指导学生在问题指引下查找资料,既要查阅书刊资料,也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查阅网络资料,这个过程在教师指引下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分析问题,查找资料的能力;其三,开展课堂讨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发起分组讨论,各小组先就布置好的话题开展分组内部研讨,内部研讨结束后再进行各组研讨结果展示,通过展示交流研讨结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导下,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直抒胸臆;其四,活动总结,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逐一点评,回应各组争论的焦点问题,结合理论知识,总结各组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的话题进行总结发言,通过教师主导下的讨论总结,可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此外,2020年上半年,铜仁学院开展的抗疫思政课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专题讲解,刻画抗击疫情英雄图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指导学生主讲,体现传帮带作用。

(二)巩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主体性地位

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为此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非常必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以生为本,了解学生需求。教师通过课堂调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妥善处理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做好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对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帮助。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围绕学生需求和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具体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而言,结合课本理论知识,找出社会热点话题来进行教学设计,讨论话题的设计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并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问题设计好之后,提前通过学习软件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讨论。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做到为学生建立课外交流互动的平台。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由于是公共课,教师与学生课后当面交流的机会十分有限,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建立起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当前可以借助学习软件,建立起电脑、手机端同步的无障碍沟通交流平台;教师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在平台上讨论回应;而学生遇到问题,在平台上发出,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咨询;这就建立起一套课外沟通交流机制,而这套机制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设计,其目的是为学生建立其课外学习交流的平台,以便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地位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这一理念。

2.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1]高校“应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18],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模式,这是坚持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关键做法。贯彻落实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应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为抓手。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说,发挥小组研学的作用,通过班级分组的形式就提前布置的研究话题进行研学,课堂上分组上台汇报研学成果;做好情景展示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针对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进行情景再现创作,课堂上,把讲台当做舞台,分组开展情景剧展示。例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章节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创作了中共一大的情景剧,以舞台剧的形式真实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的故事;这一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更加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运用课题研讨方式,教师布置研讨话题,学生在查阅资料,做好准备基础上,课堂上分组开展研讨活动,先是小组内部讨论,形成研讨成果,随后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研讨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现实问题的理解;也要开展好课堂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针对具有一定争议的问题组织班级微型辩论赛,整个比赛设计,内容选取和分组都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参与下完成,课堂上,分组开展辩论比赛,正反双方各执一词,自圆其说,唇枪舌剑非常热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要开出书单、指出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感知中华文化魅力,避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避免一知半解误读马克思主义。”[1]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还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读一读马列原著。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原著导读,以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读通,并深刻理解原著内容;还要为学生列出阅读书目,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和中国近现代优秀作品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通过指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能够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也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

(三)发挥师生在思政课中的协同性作用

1.师与生在教学中协同推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协同推进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应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社会常识和生活阅历教给学生,还要有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对不同层次和性格的学生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人尽其才,让所有同学都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还要以有教无类的大爱,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在教师眼中没有优等生和差生的区别,坚持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理念,以此来主导教学。学生应坚持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定位,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主导下积极主动学习思考,遵循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则,让学生认真思考,主动学习,养成不耻下问的习惯;抛弃面子意识,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和同学请教不懂的问题,在相互学习中必定能够学习到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坚持以自身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以积极主动的主体姿态参与其中。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性作用掌控教学,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主体参与课堂教学;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亦师亦友、良性互动,协同推进的关系,这将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铜仁学院主办的“明德印记红色传承——纪念周逸群烈士专题文艺晚会”是用文艺形式,讲述和歌颂周逸群烈士英雄事迹的一场专题文艺演出,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一堂在舞台上生动地展现的充满激情、体现温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在其中主体参与,积极融入角色之中,获得了锻炼的机会,也坚定了自身的理想信念。

2.教学相长的作用充分体现

教学相长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学生的进步和促使教师能力的提高。《礼记·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具体含义是说,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了解到自己还有难点需要突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他们都会进一步学习钻研,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即教与学两方面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进步。教学相长也体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是知识从教师向学生转移的过程,而学生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些知识还是教师没有接触过的;在教学中,也会出现针对某些问题和知识学生掌握更多和间接领会更为独到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不耻下问,向学生请教,这就出现了反向的知识传递,知识开始从学生向教师转移;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也会因各自掌握知识的不同不断发生相互之间的知识转移,在这个良性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得以有效连接,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成为现实,也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学相长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与主体性协同发展的重要方面。

3.主导性与主体性相辅相成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谁也离不开谁,需要相互作用。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能够推动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实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设计教学环节,控制课堂教学局面,布置教学任务,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就能够有效推动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加持。学生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担任主体性角色,这种主体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机制;这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而这恰恰需要教师来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在完成这个任务中担任的就是主导性角色;因此,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此外,主导性与主体性需要实现良性互动,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克服只追求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而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倾向;又要克服过度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而放弃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倾向。总之,要使主导性与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始终保持在一个平衡的区间,找到二者的利益连接点,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刘园园.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多维审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7).

[3] 马新颖.异化与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4]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2005-03-02].http:// old. moe. gov. cn/public 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moe_772/201001/ xxgk_80414. html.

[6]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13].http:// www. moe. gov. cn/ srcsite/ A13/ moe_772/ 201804/ t20180424_334099. html.

[7]蒲清平,何丽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8.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10]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1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3.

[12] 康德.康德论教育[M].李其龙,彭正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

[13] 董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0(3):56-61.

[1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5-106.

[15] 郭金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必须坚持灌输原则[J].高校理论战线,2000(11).

[16] 陶行知.行是知之始[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6.

[17] 党锐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18] 王德召.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15,17(5):94-97.

A Rational Reflection on the Unity of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ANG Jiuqin

( School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sist on the unity of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The present study will provide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rationally considering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basis, realistic dilemma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of the unity of the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G641

A

1673-9639 (2021) 02-0043-09

2021-02-11

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研究”(黔思政团字[2017]09)。

黄玖琴(1984-),女,侗族,贵州玉屏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薛 娇)(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主导性理论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地位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