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融入进程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调查与分析*
2021-01-07陈丽丽
于 琦 陈丽丽
(黑龙江省图书馆 黑龙江哈尔滨 150090)
1 引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农民工同等免费开放。”[1]《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加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2]《文化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着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可以通过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提高城市社区面向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营造农民工文化生活良好环境来促进融合与发展[3]。《“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适用资源建设和设施配备,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技术应用培训、阅读辅导、送书上门、网络服务等,为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4]综上可知,公共图书馆不仅仅要把农民工群体视为重点和重要的服务对象,而且还要在其社会融入过程中,着力发挥引领和促进作用,竭力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
2020年,农民工吴桂春对于东莞图书馆“余生永不忘你”的留言,使得全国公众再次聚焦公共图书馆,看到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弱势群体提供的人文关怀。同时,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的各项服务也备受关注,公共图书馆在农民工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再次被广泛热议。为此,本文以东部地区三个最具经济活力和潜力区域的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概括,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对策,以期为提升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
《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为15 132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53%,其中,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为2 076万人,占东部地区农民工比例约为14%;在江浙沪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为5 179万人,占比约为34%;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为4 223万人,占比约为28%,可见,这三个区域拥有约76%的东部地区农民工[5]。因此,本文选择东部地区的京津冀地区、江浙沪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在官方网站、学术文献、相关新闻报道中搜集、整理具有代表性和突出性的农民工服务进行归类、概括和分析,进而找出其不足、提出优化建议。
3 服务实践调查与总结
3.1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实践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和2个省直管市。
经笔者统计与整理发现,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针对农民工的服务主要集中在送书到工地、工地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关爱农民工子女、技能培训、节假日帮助等方面。2005年,北京市首个专门为农民工开设的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建工集团分馆建立,图书馆配备的图书涵盖工程技术、文学、历史、地理、经济、文明礼仪等各个方面,并且会根据农民工的需要采购、更新图书;此外,农民工不仅能在这里免费借阅图书,还可以凭借从此分馆获得的首都图书馆“一卡通”,在首都图书馆总馆和市内联网的各个图书馆内借阅图书[6]。随后,各个区级图书馆纷纷效仿首都图书馆建立了工地图书馆、工地文化活动室、工地分馆等,持续不断地为农民工近距离地提供各种服务。天津市图书馆文化中心馆设置了“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专区”,并在其中配备了约20台电脑。在这些电脑上,图书馆设计了拥有七大版块的“进城务工人员”界面,即“文献检索”“音视频欣赏”“就业指导”“爱我生活”“馆内资源”“天图培训”“农民工与网”,其中,“农民工与网”版块可以链接到与农民工切实相关和较为关注的网站,如“中工网”“中国农民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民工网”“民工家园网”“法制网”“中国普法网”“工伤赔偿法律网”等网站[7]。
3.2 江浙沪地区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实践
江浙沪地区由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组成,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笔者统计发现,目前江浙沪地区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覆盖范围较广,可以说为全国公共图书馆在此方面的服务起到了引领和表率作用。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潼泾图书分馆开展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小候鸟”服务项目,旨在帮助区域内在假期期间来姑苏区的农民工子女能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主要包含以下特色活动:“小候鸟”朗朗读书声、别样阅读节活动、“小候鸟”感恩父爱——父亲节活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以此希望“小候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了解苏州文化,感受“家在苏州”的温暖[8]。2018年,该服务项目被授予“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创新奖”。“共建浙江省开发区公共电子阅览室”是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省分中心(浙江图书馆)、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浙江省开发区协会三方合作推进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是在浙江省开发区内企事业单位内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按文化部要求规范管理公共电子阅览室,让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民工零距离接触,旨在加快开发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农民工的信息素养,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他们的信赖感与归属感[9]。2009年,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与同江湾镇街道政府、江湾镇街道图书馆及菜场主管部门,在福赐菜场建设了第一家固定书屋——“世博书屋”,随后“菜场书屋”项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11年底,在虹口区共有16个“菜场书屋”挂牌且投入使用,截止到2012年底,在全区26个菜场内全部建设完成“菜场书屋”[10]。目前,服务十多年的“菜场书屋”依然在菜场中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身边的阅读服务”,并将凭借虹口区人文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毗邻知名高校的区位优势,丰富“菜场书屋”的活动,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为更多周边居民服务[11]。
3.3 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实践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拥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东莞等九个城市。
珠三角地区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图书流动车、农民工图书馆、家庭开放日、书画作品展等方面内容。广东省“文化年货带回家”系列服务是在春节期间重点针对农民工开展的惠民活动,其形式是在现场以各种渠道向广大农民工赠送图书、文化资源光盘等“文化年货”,旨在为广大农民工送上党和政府的亲切人文关怀,既向广大基层工作者传输健康有用的文化知识,也是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农民工渡过温暖、和谐、愉悦的“文化春节”[12]。东莞市图书馆“图书流动车”服务走出馆门、驶上街头、开进企业和社区,根据城市各区域人口分布特点,合理设置服务站点、定时间、定线路,以方便、快捷、灵活的独特服务方式穿梭于全市大街小巷,这种服务方式的读者虽然不仅仅包含农民工,但是可以让农民工充分感受到图书馆就在身边,随时随地方便使用[13]。广州图书馆为农民工举办了三个系列的服务:①公益粤语培训班。以培训班的形式为有学习粤语需求的农民工举办专业和免费的辅导,扫除本地语言障碍,以提高其粤语沟通和交流能力;②爱心电脑俱乐部。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进行电脑基本技能培训,同时还有社交媒体、智能手机App等各种新兴技术应用。③悦读会。该活动是由广州图书馆与南方阅读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阅读公益活动,阅读指导师、活动志愿者为广大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和残障儿童进行绘本阅读、诗歌阅读、阅读分享等公益活动,期望通过阅读指导,带动更多的儿童和家庭参与其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14]。
4 存在问题分析
4.1 服务内容较为基础,活动形式较为单一,读者需求与服务供给存在差距
《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4岁,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9.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占71.1%[5],这表明农民工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且接近半数的人群为80、90后甚至还有00后,也就是新生代农民工。据相关研究显示,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职业期望值高,技能提升意愿强、创业意识强,就业稳定性低、技能水平低等特点[15]。因此,作为将来农民工主力军的他们,其信息需求和学习意愿必然是较为旺盛和强烈的。
目前,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多为在工地建设图书馆、图书流动车、送书到工地、电脑基础操作、节假日帮助和演出等内容,整体来看,服务内容较为基础,且形式也较为单一。同时,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没有完全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同步,缺乏针对5G时代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制定和更新服务项目,如缺乏针对信息素养、社交媒体和社交软件、数字化或智能化设施设备等方面的科普或培训;在社会融入视角下,公共图书馆欠缺基于地方认同和认知开展服务,如较少从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地方精神等方面为农民工进行融入性活动和服务。
4.2 社会关注不够,社会认知不足,社会响应能力有待加强、速度有待提升
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职业身份改变后,生活方式和社交环境也随之改变。因为城市生活具有的开放性、多样化,所以他们在空闲时间有了较为更多的选择,开始逐渐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要求,他们也能不甚清晰地意识到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有助于增强自身的社会融入。在此思想觉悟基础上,公共图书馆是农民工丰富精神世界的最佳选择。因为公共图书馆是提供终身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为农民工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文化机构,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基本文化权利,提供相应的科教文化和信息服务,推进农民工实质性的社会融入。
从统计分析来看,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无论是在公共图书馆界的宣传,还是在社会上的宣传,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欠缺,导致社会关注和认知缺乏。首先,图书馆官方网站上较少开辟农民工服务专栏,如需要深入了解服务需要进行站内搜索,或者在活动报道中逐一浏览;其次,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其他宣传渠道也缺乏农民工独立版块,报道信息较少;最后,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宣传仍有盲区,很多农民工对公共图书馆没有清晰的概念,缺乏对公共图书馆功能与性质的了解。除此之外,针对农民工的特殊事件或特殊节点,公共图书馆响应能力和行动速度都有待提升,尤其是在农民工较多的东部地区,应更多设身处地地满足农民工的基本需求,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4.3 缺乏较为广泛、深入、稳定的社会合作,社会化合作程度不高
从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融入方面来看,公共图书馆既可以为该群体提供信息性支持,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社交性支持等。但是如果公共图书馆只凭借自身资源和能力来提供这种范围广泛、包容全面的服务,那么势必会有所欠缺或倾向于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经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公共图书馆为农民工提供的服务多为依靠自身资源进行开展,社会化合作程度较低,合作资源有限,合作对象范围较窄,有些公共图书馆甚至未激发出合作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合作流于形式,无法可持续地、良性地发展下去;没有利用总分馆或联盟的优势开展或加深合作,导致合作地区范围受限,合作开展的活动扩展范围受限;服务人员有限,相对应的文化志愿服务建设和开展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未充分调动起市民为弱势群体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对策
5.1 优化整合资源,充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特殊文化需求。
农民工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会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且受到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其信息素养无法跟随社会发展获得相应的提升,导致农民工整体的信息素养偏低,对于信息需求的认知、表达等存在某种程度的困难。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工的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前较为关注娱乐信息、生活资讯等,现在关注的范围扩大到就业、创业、医疗、社会保障等[16]。
基于以上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公共图书馆首先应该宏观统筹、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优化内容结构和配置,在整体上明确服务要点和发展方向,以指导各项具体服务和活动顺利、可持续发展。其次,公共图书馆应换位思考,根据农民工关注和需求的内容来制定和设计服务,如积极开展政策解读、科学普及、法治宣传等服务,用生动的内容和形式替代冗长的文字,让农民工易懂易记易用;开展面向农民工的新市民培训,深入了解、感受地方文化活动,不仅使其在语言上尽快融入城市,而且还对所在城市产生认同感和信赖感,同时培养其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以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加强数字化建设,加大对农民工的数字文化资源供应和推送,可以通过诸如网络、硬盘、光盘、手机等多种方式进行精准化和针对性的推送,同时还可以基于读者数据分析进行定制化、个性化推送服务,以农民工易于接受和使用的方式提升其信息素养。最后,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活动,充实农民工业余生活,使其在精神滋养中汲取力量;与经营性文化设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合作,为农民工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文化服务,尤其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让农民工沉浸式地感受地方文化。
5.2 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宣传推广服务理念和内容,立足教育职能彰显社会责任与担当。
有研究表明,农民工较为依赖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与其社会融入水平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农民工客观上更多利用行政机关、公共机构等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时,其社会融入水平程度越高[17]。因此,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有责任和义务让农民工了解、使用、满意其服务,让其充分感受到正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尽快消除社会隔阂和障碍,融入到城市社会生活之中。
为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建立完备的宣传工作机制、业界工作交流机制,以便为农民工服务的经验和成果能够得到交流和分享;利用农民工身边的、熟悉的传播媒介,让其了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精神,如可以下基层寻找目标读者群;利用短视频平台对各项服务进行精简介绍;基于手机的普遍性和便利性,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农民工推送服务,充分利用其碎片化的时间汲取正确的、专业的信息和知识。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还应基于社会文化教育职能,对针对农民工的社会突发事件或特殊事件,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例如,2008年春运期间,京珠北高速公路遭遇80年一遇冰雪灾害,数以千计返乡的农民工滞留于广东段韶关南至坪石沿线,广东流动图书馆乳源分馆和曲江分馆快速携带4 000多册书、报、刊奔赴雪灾现场,给滞留在安置点的旅客送上精神关怀与文化抚慰[18]。雪中送书行动大大彰显了图书馆的人文情怀和关爱,体现了社会责任和担当。
5.3 广泛开展社会合作,积极推动优势互补,促进社会融合、和谐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取信息资源要求人们具备相关的搜索和辨别能力,即需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然而因为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导致农民工文化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进而形成了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其信息素养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的现象。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不仅仅需要公共图书馆全力参与,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倾力协助,从而形成推动农民工文化服务的工作合力。
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制定完善的合作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可以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之中;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的工作之中,如捐助设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引导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接收信息的公共渠道,如图书报刊、电视、网络等。其次,在重大节日等特殊时间,充分与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和农民工用工企业合作,举办针对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或者在与国家艺术院团联合举办的文化惠民活动中,针对农民工进行专场演出,让农民工不再孤单,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再次,广泛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机制等,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能力和潜力,以充分、持续地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最后,联合图书馆所在社区为农民工开展服务,为农民工公平、平等地享受社区文化服务提供保障,如鼓励农民工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开展歌舞、健身等文体活动,搭建与城市居民交流和沟通的平台;通过小规模的展览展示、读书比赛等多种活动方式,调动农民工的兴趣和参与热情,以激励其积极参加全民阅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