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文科特藏建设与服务实践探索*
——以浙江大学图书馆艺术与考古特藏为例

2021-10-12韩子静孔令芳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藏书文科考古

韩子静 孔令芳 孟 琼

(浙江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27)

1 引言

文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为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目标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2]。2019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3]。新文科突破了传统文科的研究框架、思维理念、知识生产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4]。

高校图书馆一向关注文科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文科文献资源建设策略、保障分析、学科服务等方面。如肖珑等人针对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文献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结构性缺藏、共建共享服务不足等问题,讨论开展外文资源合理布局和保障方法[5];肖希明等人从保证稳定的资金投入、提高资源建设与服务质量、加强宣传推广、建立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国家级人文社科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的建议[6];崔佳等人认为馆院合作是未来高校图书馆文科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7];段双喜在对传统文科中文图书保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院系图书馆应该发挥专业关联度优势,加强文科文献资源保障[8];任平以清华大学图书馆哲学学科服务为例,探讨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人文社科学科服务[9]等。新文科发展战略出台后,刘艳红认为图书馆需要适应新文科建设的新形势,面向管理部门、科研团队、师生个人开展学科规划、智库决策、嵌入式学科服务、智慧平台支撑等创新服务[10]。

新形势下文科特藏建设处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的交叉点上,既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等外延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文科建设和知识服务,促进学科前沿发展、学科交叉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同时充分挖掘其独特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本文将系统介绍浙江大学图书馆在艺术与考古交叉学科领域特藏建设及学科服务实践,以期为面向文科的学科特藏建设与服务模式提供实证参考。

2 建设规划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尽管文明兴衰更迭,但却通过文物、文字和艺术形式得以记录保存,通过考古被发现和研究。艺术考古强调发掘隐藏在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讯息,以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实证为人们判断未来世界的发展、演变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历史参照[11]。同时艺术与考古学科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大量吸收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以贯穿地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文明的整体视角和多学科方法推进学科会聚研究。因此,艺术与考古交叉学科是新文科建设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为了促进文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全面发展,浙江大学根据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于2009年筹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始探索人文艺术与大学教育的交叉融合。2010年浙江大学成立文化遗产研究院,以文化遗产保护重大需求为导向,构建覆盖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大平台。2018年5月公布《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全面融入“双一流”建设。2019年艺术与考古学院成立,标志着融合科学与人文的新文科教学科研体系正式开启。2020年启动“创新2030计划”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项目——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会聚研究,培育重大原创成果与新的学科增长点,服务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和发展需求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为促进传统文科的交流融合,支撑艺术与考古新兴交叉学科发展,2011年图书馆启动艺术与考古大型特藏前瞻性建设规划,目标是形成学术性强、特色鲜明、资源类型丰富的研究型学科特藏。2015年图书馆发布《浙江大学西文基础学术典籍建设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强艺术与考古外文专题特藏建设。2020年契合亚洲文明计划及艺术与考古学院发展需求,图书馆重新修订艺术与考古特藏建设规划,拟结合学院建设架构及学科发展需求,对标国内外相关高校学科馆藏,重点对学科核心书目进行补缺采购。

3 建设实践

十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学科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图书馆紧紧围绕学科需求,积极探索文科特藏资源建设的方式和策略,积极推进研究型艺术与考古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为人文社科特藏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加强特藏资源的组织揭示和服务推广工作,积极探索面向用户需求的学科资源创新服务体系,将特藏推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师生人文素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3.1 特藏收集

浙江大学图书馆在艺术与考古特藏收集过程中遵循学术性、特色性、系统性的学科特藏采访原则,通过海外寻访、资源采购、接受捐赠、文献交换等方式收集特色资源,以期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特色突出、内容丰富、类型齐全的学科特色馆藏。

3.1.1 学科专家指导

在特藏建设过程中,图书馆与相关学科专家团队保持密切联系,探索拓展采集方法和渠道。在原有学科馆藏基础非常薄弱且回溯采购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专家建议通过整体购入学科领域专家藏书的方式,快速扩充学校在此领域的研究文献。在专家指导下,图书馆委托国外专业书商有计划地从海外寻访相关资源,并在对拟采藏书做综合评估的基础上,10年来共引进了16套艺术与考古私人藏书,逐步构建完整的学科研究藏书体系。现将16套特藏按引进时间顺序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浙江大学图书馆艺术与考古特藏专题汇总表

由于收藏者兼具藏书家的热情和学科领域专家的专业权威,这一系列藏书是凝聚着收藏者数十年经验和专业智慧的宝藏资料,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学术研究价值。如“远东文化史研究专题”是法国著名远东文化史家约瑟夫·基伯斯教授的毕生收藏,在近40年的职业生涯里,教授不断购置与远东研究相关的图书资料,藏书整体范围涉及远东文明的各个分支,从而成为远东研究领域最重要、最知名的私人藏书家之一,其收藏的16世纪以来关于西方远东研究的著作,绝大部分为初版,并且许多为市场罕见的珍本。“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建筑与艺术史专题”原为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史与艺术史专家佛南岱兹博士所藏,他一生爱书,几乎罄其所有积蓄用以购买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重要书籍,藏书涵盖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建筑与艺术史的所有侧面。“西域考古报告”系列原为一日本学者拥有,集中了西方学者20世纪初在新疆、敦煌、印度及中亚地区最重要的考古报告,具备非常珍贵的内容及版本价值。无论从地理范围还是历史次序而言,这一系列专题藏书都是互为体系化的延伸与补充,这一系列特藏共同构成了浙江大学关于世界古代不同文明藏书之基础,其收藏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使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特藏成为全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人类文明藏书之一。

专家们还积极向图书馆提供学科领域海内外知名学者、研究机构、出版机构名录以供图书馆日常采购及回溯订购相关图书,图书馆在常规采购中注重对这类图书的收集及对学科领域大型文献的收集工作,系统强化艺术与考古特藏。

3.1.2 资源评估

科学、合理的资源评估是特藏采购的重要依据。图书馆特藏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从资源类型、出版年、语种、主题等方面对藏书结构展开分析;二是将书目与国外相关高校图书馆核心书目做比对分析;三是价格评估分析;四是学科契合度分析等。但因为藏书中包含大量图录、手稿、画册、档案和早期出版物等珍本文献,依据这些方法难以准确评估其价值,因此,专家评估法是此类文献评估的重要方式。在每批专题藏书的拟采评估中,图书馆均向学科领域国际知名机构或学者征询评估意见作为采购的重要依据。如在“远东文化史研究专题”的拟采评估中,首先请本校专家亲自前往法国基伯斯教授家中对藏书做详细考察,并从藏书内容、数量、品相、领域分布等方面出具了一份非常详细的考察报告,同时邀请来自学术界和收藏界的三位资深人士评估该藏书,评估结果均为推荐购买,收藏界珍本专家在评估信中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收藏竟建立于私人之手……可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很重要的远东研究图书馆,这将是全球最好的之一”。另一位专家的评估结语是“这套藏书的多样性及其在诸多学科领域的完整性是它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浙江大学能够购得这套藏书,相信它会为师生研究提供极大的益处”。另外,图书馆还组织校内相关学科专家专门对此藏书进行评估论证,并就藏书项目向相关院系老师进行了随机调查,同时,图书馆基于本校学者近期发文与成果情况,交叉对比了藏书内容与本校学者研究的契合度,这一系列评估为学校最终引进藏书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3.1.3 经费保障

十年建设耗资巨大,学校和图书馆都尽最大努力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图书馆每年设立相对稳定的学科专项建设经费,用于支持艺术与考古特藏的持续性建设,对于部分引进费用超过年度专项经费的专题藏书则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用于采购。如“远东文化史研究专题”藏书价值昂贵,图书馆经费无力承担,在学校专项经费支持下,图书馆顺利引进该藏书;“中世纪艺术和建设专题”、“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专题”和《韩国历代文集》由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引进。

3.1.4 接受捐赠

捐赠是特藏建设的重要渠道。图书馆和世界范围内学科领域专家和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获赠不少珍贵文献。如美国盖蒂研究所赠艺术类外文专题图书,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赠艺术史藏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赠考古期刊,顾祥虞赠博物馆中国展览图录,韩国学者赠韩国美术史、佛教艺术史论著及展览图录,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赠书,日本丹治昭义教授佛学赠书,东洋文库赠书,西方重要拍卖图录等,这些很难通过采购渠道获取的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艺术与考古特藏资源。

3.2 特藏组织与揭示

特藏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收集、保存,更重要的是向读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利用。艺术与考古特藏由于其珍贵性和特殊性,目前存于特藏阅览室仅供师生到馆阅览,部分珍贵图书如西域考古报告、远东研究史专题藏书中的珍本部分实行闭架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读者对其的了解和使用。因此,建立完善的目录组织和管理体系,是方便读者检索利用及建设数字虚拟馆藏的基础工作。

艺术与考古特藏在目录组织与揭示时,除了遵循统一的编目规则外,鉴于特藏体系庞大,文献年代悠久、语种丰富,针对不同系列特藏,单独制定了验收、编目、加工规则,这一系列规则成为保障特藏资源目录组织规范有序的重要基准。如专题系列有其原有的收藏体系,因此针对每一系列采取先以所属学科主题集中分类,再按收藏者原有体系序号排序的组织方式,每个专题形成独立编号体系,同时根据主题内容给出第二分类号,以揭示文献自身内容特征。这一目录组织体系既与本馆其他文献相区别,又有利于特藏文献的统计管理;既不会破坏原有藏书体系,又有利于根据主题整合书目形成某个专题的图书目录,可根据学科需求实现线下集中展示或线上虚拟整合展示。同时对特藏加工及非常规文献的保存都做了规范要求,如对条形码及书标所贴位置均有严格要求、对珍本图书采取特制加工材料、薄册图书要求收纳于特制塑封袋内、珍本图书加盖善本章于题名页等。

3.3 特藏服务与推广

充分开发利用学科特藏是提升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转变服务理念,实施特色服务,以及满足用户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需求的亮点[12],学科特藏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模式,在艺术与考古特藏的服务与推广方面,图书馆奉行“以用促藏,藏以致用”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将教学科研、专题展览、学术讲座、文献导读、宣传推广等活动有机融合,构建师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有浙大特色的学术生态体系和文化传承载体。

3.3.1 嵌入教学科研

将学科特藏资源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和学术科研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学科经典文献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将知识服务主动融入学科教学科研过程,如为“文艺复兴艺术史导论”通识课程整理出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定义和范式、社会艺术史、艺术家的地位、全球复兴等主题书目,引导学生阅读“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建筑与艺术史专题”藏书;为配合该课程及“全球化文艺复兴:早期现代艺术史与跨文化交流高级研讨班”课程教学,图书馆联合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共同主办“想象之境:十八世纪欧洲壮游的视觉文化”版画展,集中展出十八世纪版画原作及复制品50余幅,展品同样来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建筑与艺术史专题藏书”。通过课程+研讨+展览,引导学生将课堂研习与阅读经典关联,对早期欧洲艺术所产生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图书馆还推出多种形式的特藏文献支持举措。考虑到特藏文献不便外借,图书馆提供到馆教学+研讨服务,师生可以预约信息共享空间和学习空间并在馆借阅特藏文献,开展授课、读书会、文化沙龙、小型讲座等活动;对于学科团队开展馆外重要学术活动中所需的文献短期外借需求,也尽可能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支持;另外还通过遍布校园各处的“悦·空间”青年阅读基地开展特藏读书分享交流等活动。

3.3.2 策划专题展览

特藏专题展览已经成为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品牌服务之一,图书馆与校内外机构合作,不定期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展览。如为宣传推广有关丝绸之路古代文明藏书,图书馆、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从敦煌到犁靬——浙江大学新获丝绸之路研究外文文献展”,选展珍品图书171种,均来自艺术与考古系列特藏,通过对近百年丝路重要考古地点发掘报告与研究的呈现,概括介绍绿洲丝路一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作为浙江大学“经典文化传承与引领项目”的内容之一,图书馆与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文化遗产学科发展联盟联合策划并举办“我来自东:东亚艺术收藏在西方的建立(1842—1930)”学术文献专题展览,该展览精选相关艺术与考古特藏文献,以文献、考古报告、内页插图、彩绘图版等形式展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世界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历程以及围绕收藏开展的学术活动,记录了这一时期东亚艺术收藏在西方建立的历史,同时配套出版同名图书目录[13]。这是对学科特藏进行深度揭示和文献研究的有益探索。

3.3.3 举办学术讲座

近年来图书馆以特藏建设为契机,结合学科需求,开设了不同系列品牌的文化讲座。如与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合作开展艺术史系列讲座,与汉藏佛教艺术中心合作开展丝竹梵韵系列讲座,与人类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人类学系列讲座,以及寻找失落的文明系列、丝路文化系列、马一浮国学系列、哲人雅思系列、书香墨韵系列等[14]。讲座通常结合文献导读、文化展览、图书捐赠等活动共同开展,效果良好。如艺术史系列讲座中韩国学者李淑姬博士主讲“佛国土的世界:石佛与摩崖佛的美”、金相烨教授主讲“韩国近代的美术市场与收藏家”讲座现场举行了图书捐赠仪式,两位学者向浙江大学图书馆捐赠韩国美术史、艺术史类书籍约3 600册。这些学术讲座的举办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学者名家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切感受“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3.3.4 主题系列活动

图书馆积极探索灵活多样且涵盖多种服务推广模式的主题系列活动,以期提升师生的参与体验和开展深度交流。如在2019年下半年的“走进非洲”主题系列活动中,通过“人文视野下的非洲”主题展览、“鼓动非洲”非洲鼓现场体验与教学、“非洲哲学面面谈”学术讲座、“东非:野生动物的天堂”主题讲座、“光影非洲”电影鉴赏交流等系列活动,结合相关藏书以人文视角呈现多彩非洲,唤醒情感共鸣。新冠疫情期间,图书馆积极探索以线上形式开展文化主题活动,推出了“欧洲文化之旅”主题活动,结合“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代建筑与艺术史专题”“希腊-罗马艺术与考古专题”藏书、古典音乐黑胶唱片特藏,以及校内外知名学术大咖带来的若干场内容丰富的线上讲座,以“云听展”“云观展”“云讲座”等形式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欧洲之旅。图书馆还提供了“走进欧洲”建筑类、绘画类、音乐类、文学类、历史类主题推荐书单引导读者阅读,这些书单均是在相关学科老师专业指导下完成。

浙江大学图书馆在特藏服务推广模式方面的探索实践,使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变为面向学科的知识服务及面向师生公众的人文素养服务。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是对本馆特藏建设成绩的良好展示,是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实践,也充分发挥了学校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广泛关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特藏逐渐被国内外知名学者所知悉,或亲自前来查阅资料,或对特藏建设出谋划策,或慷慨捐赠珍贵文献,进一步助力特藏建设。

4 问题及对策

人文社科学科众多,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涉及多学科领域,文献类型多样且时空分布范围极广,这为特藏建设带来众多可能的同时,也面临人力、财力、时间和空间等的局限。笔者结合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实践,分析文科特藏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思考解决对策。

4.1 经费及政策支持

人文社科属于“文献依赖性”学科,文科特藏作为人文社科学术深度研究最重要的资源保障,更需要通过长期建设以丰富学术资源。同时,特藏资源对学科研究具有重要驱动力,为学者发现研究线索、提出研究新课题、产生新领域新知识提供了可能[15],对高校文科发展具有赋能作用。然而由于特藏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或价格昂贵,或无法通过常规渠道获得,图书馆常面临着特藏文献可遇不可求与采购经费“捉襟见肘”无法支撑特藏引进费用的矛盾。因此,图书馆必须在把握学校文科发展规划和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学科特藏建设战略规划,在经费及政策上得到学校及学科的认可和支持,除每年设立一定额度的特藏采购经费、院系合作共建经费外,还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及校友捐赠资金、学校专项经费等的支持,以保障特藏文献的及时引进。

4.2 深度揭示与数字化

特藏资源由于其价值珍贵,“藏”重于“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仅允许到馆阅览,很少能提供外借服务。随着服务立馆理念的转变,如何处理特藏资源“藏”与“用”的矛盾,提升特藏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效率,成为图书馆在特藏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图书馆应积极寻求学科合作,在学科专家的指导下,对特藏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及深度揭示,可根据不同主题/专题、研究方向、类型等对纸质资源进行目录整合发布,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服务。其次,特藏建设必须坚持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协调发展的原则,馆藏数字化能拓宽文献资源使用的时空范围,对于特藏来说,更是对特藏文献本体的保护及对其内容的技术性保存,以及开展数字人文等新型研究范式的必要手段。图书馆应将特藏数据库建设列入馆藏发展规划,在对特藏文献进行规范、精确的元数据深度标引的基础上,多维度组织、整合并发布特藏专题数据库,开发基于文献内容的精确检索及计算研究的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另外可与相关高校图书馆和学术机构以有偿、无偿或交换方式开展数字特藏共建共享,构建开放学术知识创新环境。

4.3 创新学科深度服务模式

图书馆特藏要全面融入学校学术生态体系建设,在真正意义上发挥“文科实验室”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构建支持学科学术活动全链条的“资源—空间—技术”一体化服务体系,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学科深度服务模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能融合学术资源和学术活动、线上线下并存且相关联的学术生态空间将成为“文科实验室”的重要形态之一,也是未来图书馆开展学科深度服务的重要模式。新建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专业图书馆将被打造成大型学术生态空间,不仅是艺术与考古特藏资源的集中存放借阅场所,还将设置教授工作室、学术研讨空间、自主学习空间等,支持相关学者与学术团队利用馆内文献资源开展课程教学及学术研究,利用馆内空间开展授课、读书会、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等学术活动,同时通过数字空间支持系统对上述各项学术活动提供必要支持,如学科数字特藏、学术活动数据保存、个人书房等服务,通过资源、空间、技术的融合让学术活动全过程得以在学术生态空间内完成,真正实现学者—学生—课程—资源—空间的一体化和学习、研究、交流的一站式。同时,图书馆还将依托学术生态空间,推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拟将学科馆员打造成具有自主研究能力的学科文献专家,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学科学术活动组织者,使其成为参与及开展学科文献研究、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团队服务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科实验室”,在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必将给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支持,并形成体现本馆核心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特色馆藏。对基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馆藏体系的改造提升,对学科特藏的建设完善,应根据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及远期规划,有战略、分专题地进行突破,并寻求学科专家的指导及稳定经费的支持,相信在可见的未来,面向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文科特藏可具备完善的结构及较高的品质,从而优化提升整个馆藏体系质量,支持学校文科建设与发展。同时,将文科特藏资源的宣传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文明深度交流互鉴,服务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

猜你喜欢

藏书文科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考古”测一测
小毛驴藏书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珍惜每一本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