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野下公共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2021-01-07

图书馆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心理健康图书馆

辛 娜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1)

当前,“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1],“大健康、大卫生”[2]的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继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后,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等,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做出深入细致的部署。

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中心的一系列行动的总称,是提升人们心理健康和幸福的积极行动[3]。加强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有助于公众正确认知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高幸福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实践证明,阅读对公众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疗愈能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4]。作为政府设立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不仅有资源也有义务在自身职能范畴内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工作。笔者在梳理我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方面工作案例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公众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策略,以期拓展、深化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助力“健康中国”的实现。

1 公共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1 必要性

1.1.1 图书馆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5]。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个体心理问题凸显,常见的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社会恶性案(事)件以及个体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痛点与问题。中国首次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的终身患病率是 16.6%[6],WHO 也早已在其报告中预言,21 世纪是“精神疾病”的时代。但与此相对,国人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心理状况堪忧,且主动寻求专业服务的意愿较低。公共图书馆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关注公众心理健康,为公众提供无偿、平等的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是图书馆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心理健康促进服务要坚持“党政领导、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在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的同时,协调各类文化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7]。公共图书馆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组织,应发挥其数量多、用户范围广、自身有影响力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心理健康发展规划,将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作为基本服务内容,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方舱医院读书哥”及设立在方舱医院的“图书驿站”彰显了图书阅读及阅读疗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的社会治愈功能。

1.1.2 图书馆服务大众的现实需要。作为社会公共空间,图书馆因其普遍、均等的理念以及免费开放的政策,吸引了不同层次、类别的公众走进来,充分享受作为公民的文化权益。这其中不乏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他们或言行举止刻板,或存在沟通障碍,或偏激固执,或狭隘自卑,或情绪失控……面对这些读者,图书馆应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立相应的反应机制。如缺乏必要的服务引导和措施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或损害读者权益,或影响图书馆的社会声誉。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制,为读者提供心理疏导及情绪释放等必要的服务,以彰显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存在着普遍而多样的心理健康需求,但普遍认为寻求服务尚不够便利[8]。周晓英通过研究发现,公众认可公共图书馆健康服务的价值,健康服务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图书馆服务之一[9]。公共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是图书馆回应社会需求,拓展服务范围的应有之举。

1.2 可行性

1.2.1 公共图书馆空间资源丰富且形式多样。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各级公共图书馆在馆舍及空间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至2019 年末,我国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96 个,总建筑面积达1699.67 万平方米[10]。在基础建设基本覆盖的基础上,很多图书馆完善设施设备,在空间建设或改造上注重读者体验,打造出了适应不同服务功能的丰富多彩的图书馆学习空间,如天津滨海图书馆、上海嘉定图书馆、深圳宝安图书馆等“最美”图书馆。它们空间宽敞、明亮、安静、舒适、温馨,设备设施完善、先进、自助、智能,这些特色使图书馆成为人们乐意驻足的天然疗愈场所。

1.2.2 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为图书馆开展公众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提供了资源保障。据统计,截至2019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到111781万册。不仅如此,近些年,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影音资料等数字资源的储藏量也在不断加大,多载体的文献资料为图书馆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提供了知识保障。更重要的是,公共图书馆常年开展的读者服务及阅读推广活动使图书馆积聚了超高的人气,与公众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奠定了基础。基于此,可以说图书馆是医疗机构之外开展公众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的首选场所。

2 公共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新使命,一些理念先进的公共图书馆积极行动,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公共图书馆广泛开展此项服务提供了经验。

2.1 杭州图书馆:开展以“阅读疗愈”为主题的服务

“阅读疗愈”即“阅读疗法”,是通过阅读陶冶性情,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和领悟辅助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11]。我国图书馆界一直积极致力于阅读疗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但理论研究以高校学者为主体,干预对象也大多为高校学生。杭州图书馆是首家推出“阅读疗愈”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其开展的服务也最具影响力。

杭州图书馆“阅读疗愈”活动启动于2013 年,由杭州图书馆联合杭州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共同推出。其中图书馆提供场地、馆藏资源和馆员,服务台派遣专业咨询师定期到图书馆“阅读疗愈书吧”坐堂问诊。其整体服务完全免费,读者只需提前预约,就可以与心理学专家一对一进行交流。通过与读者的交流,心理专家对症推荐图书馆所藏书刊给读者,图书馆员则作为助手为读者选书。比如向有拖延症的读者推荐《拖延心理学》《控制力》《时间管理》《把时间当做朋友》等书籍,向抑郁症读者推荐《爱你就像爱生命》《走出抑郁》《新情绪疗法》等。

经过几年的实践,“阅读疗愈”服务已成为杭州图书馆的日常服务,图书馆也常常通过电影疗愈、读书沙龙、绘本亲子阅读等团体疗愈活动开展主题活动,并且不断吸纳社会力量,招募了包括教育界、医学界、心理学界、文学界的20 余位专家学者充实到阅读疗愈师团队中,更集结了不少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加入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中,扩大了活动的受益面,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4]。

2.2 无锡市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心理援助服务

图书馆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5 年10 月,无锡市图书馆在网上咨询平台成功运作一年的基础上,在市文明办的支持下,成立了“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中心联合社会力量举办了心理沙龙、专题报告、主题展览、现场咨询、亲子活动、体验夏(冬)令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了社会调查,编制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宣传手册;启动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系列活动,并在未成年人相对集中的学校、社区及特殊机构设立了心理辅导站,将心理咨询、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主动送到未成年人身边。2009年活动中心在政府支持下,在馆内专辟了200 平米场地,设置了接待区、团体活动区、阅读区、音乐放松室、沙盘室、宣泄室和个案咨询室等功能区,开通了96111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热线、咨询QQ 和邮箱等,全年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测试、矫治及各类特色活动,活动中心也升级为“无锡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十年来,成长指导中心开展活动700 余场次,服务群体100 余万人次,其主办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月”活动持续开展,“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成为无锡地区一大文化服务品牌,为无锡市青少年及家长提供了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2.3 厦门市图书馆:开展“心理伴阅谈”系列活动

“心理伴阅谈”是厦门市图书馆2018年启动的心理辅导活动项目,旨在以“讲座+沙龙+阅读疗愈”的综合模式进行群体性心理辅导与针对性心理互动辅导。项目以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服务为主,如开展女性专场活动“在关系中遇见自己——女性的觉醒与成长”专题讲座,为女性推荐“醒来的女性”心理专题图书;邀请儿童及妇女保健专家主讲《儿童保健的几点思考》《女性生理及养生保健》等讲座,内容涵盖了妇女儿童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主题相关内容;举办“培养高情商小孩,从父母做起”“家庭教育中孩子情商培养的诀窍”沙龙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让读者之间打破距离感,通过“大人小孩角色互换”“共同写下爱的语言清单”、亲子分享感受等多个环节让现场的家庭成员增进亲密感,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项目一经推出即受到读者欢迎,相关主题的馆藏图书经活动推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调查显示63.6%的活动对象对讲座和沙龙的满意程度打8 分以上,81.8%的调查对象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己的困惑[12]。

2.4 苏州第二图书馆:运用新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心理服务

苏州第二图书馆结合高科技对心理健康服务做出前沿性尝试。读者通过“VR+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高科技手段,不仅可以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图书馆馆藏心理图书等信息,还可以依据经典心理学理论,通过心理关爱自助系统开放的高信效度心理量表对心理状态进行探测,获得反映个体心理差异及衡量个体心理元素水平的数据;还可以通过VR技术构建的反馈场景,实时监测体验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进行安全可控的沉浸式心理减压放松、身心素质训练、恐高幽闭脱敏训练、脑力开发训练等心理体验,改善压力、焦虑、恐惧等不良状态,培养心理适应能力,强化心理素质。另外,其智能音乐放松系统利用音乐对情绪和心理的影响,通过对右脑进行良性刺激,使其产生有助于学习思考的α脑波,化解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放松,为读者营造一种舒适惬意的心理空间。

2.5 实践总结

分析以上服务案例与实践探索,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随着需求的日益增长,心理健康促进及其相关的服务将成为公共图书馆基本的服务内容,开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

(2)在“阅读疗愈”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有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天然优势,图书馆应强化理论研究,推出更加优质的服务。

(3)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图书馆应加强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与力量的合作,探索多种合作服务模式。

(4)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应与时俱进,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增强公众的体验感,培养公众自助服务能力。

(5)虽然公共图书馆界已在逐渐探索和实践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但总体来说,除东部发达地区表现出众外,其他地区的服务还不普遍,缺少典型服务案例的支撑;服务的受众比较有限,未成年人是主要服务对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服务理念与人才储备尚不足,服务的专业性与社会效果还有待提高。

3 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构建多元合作模式

“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共建共享”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共治格局[13]。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公共图书馆应提高认识,了解国家在公民精神及心理健康促进方面的总体目标、内容以及国家在促进公民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战略规划、法律和政策性文件。知晓哪些部门、机构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合作者以及图书馆可以采取什么形式与之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应以政府战略政策为指导,积极开展同行之间的合作及与其他机构的多元协作,如与医学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政府、医疗卫生部门、保健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治疗等服务衔接、密切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服务链条,同时携手学校、社区、家庭等社会单元形成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新时期全民心理健康大工程的实现。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居民心理健康素养

心理健康素养是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或者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知识、意识、技能三要素一起构成了心理健康素养的完整内涵[14]。《指导意见》倡导“每个人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养,是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维护国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是个人面临心理问题时及时“自救”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图书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宣传教育阵地的功能,创新宣传方式,结合“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等,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人们对常见心理疾病的认知能力;其次要结合馆藏资源开展读书会等活动,倡导阅读积极健康的图书,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引导公众形成主动调适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的意识;第三,我国公众对心理疾病有着强烈的“病耻感”,普遍缺乏预防和主动就医意识,图书馆可组织心理剧展演、沙龙讨论、真人分享会(真人图书馆)等“半学半教”式参与体验活动,逐步引导公众通过情绪觉察、认知重评、人际支持、分心术等情绪调节技能缓解压力,进行心理自助服务,同时帮助心理异常者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树立“求助是一种能力”,是关爱自己、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的理念。

3.3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助力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心理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是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使大部分地区拥有了大、中、小等各类型与各层级的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也促使社区图书馆(室)及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遍布城乡。借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基层分馆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公共图书馆可借助自上而下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网络、区域联盟、总分馆机制等的联动作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巡展等活动;可相互交流、借鉴服务经验与模式,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工作的支持;还可建立心理健康馆员联合培训及咨询师、志愿者人才共享机制,解决图书馆面临的专业馆员、心理咨询师等人才缺乏的困境;建设心理健康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并向欠发达地区延伸,助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便民众及时、方便地获取心理健康服务。

3.4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为服务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相关主题服务的保障。阅读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康复手段正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其理论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相关的文献资源越来越丰富。作为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机构,图书馆可发挥其资源优势,加强阅读疗法相关文献资源建设,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服务提供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一是图书馆可整合现有的馆藏纸质资源,将分散在医学卫生、心理学方面的文献集中归类于阅读疗法阅览室或心理健康信息角,方便公众阅读及阅读治疗师快速获取资料。二是精选采集国内外阅读疗法相关图书,如购置王波的《阅读疗法》、湛佑祥的《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等书籍。三是实时研究国内外图书馆界、心理学界、医学界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论文,特别是实践类的研究成果,如泰山医学院宫梅玲女士所做的案例研究,编写阅读疗法主题资料,为开展阅读疗法提供指导与借鉴。四是发挥图书馆检索优势,不同渠道收集不同格式的数字资源,整理并推送精准的网络资源,为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3.5 加强馆员培训,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团队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不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心理治疗师约有6000 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 万人[15],心理需求与服务供给极不匹配。图书馆员作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促进者,只有提高服务意识与技能,才能有效落实图书馆公众心理健康促进服务。图书馆不仅应充分挖掘和培养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制定专业培训机制,还应重点开展阅读疗法培训课程,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阅读疗愈师,或招聘有心理学背景的图书馆员,以保障公共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专业性与服务团队的稳定性。另外,图书馆应鼓励馆员通过个人自学、网络在线学习等方式掌握心理健康服务知识与技能,开展相互间的讨论学习,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储备知识,学习技能。此外,作为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信息检索与服务能力,能准确地帮助心理疾病读者取得相关信息资源、推荐适合疗愈的书籍,让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带领读者走出心理或情绪的泥沼。

3.6 关注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提升服务效益

与图书馆近年来普遍的服务理念一致,图书馆心理健康服务不仅要满足一般普通群体的需求,更应关注青少年、老人、女性、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实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均衡发展。图书馆应加强与医疗卫生、社区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利用图书馆人群接触范围广、服务受信任等优势扩展心理健康服务范围,关注重点人群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比如青少年学习压力过大、注意力缺陷障碍、读写困难障碍、多动症、抑郁等问题;失独、寡居、疾病等带来的老年群体心理问题;女性职业压力、产后抑郁以及婚姻关系紧张,亲子沟通、子女教育等问题带来的焦虑、心理失衡、情绪崩溃等问题;残疾群体因身体健康受损长期面临孤独、自卑、社会歧视等问题;留守儿童因陪伴缺失带来的父爱母爱缺位、行为无措等问题。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为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自助及寻求治疗提供讯息,并通过与学校、残联、妇联等社会组织合作为他们提供压力释放、情绪疏解、悲伤抚慰、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干预服务。

3.7 发挥技术及平台优势,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技术进步引领图书馆服务不断创新与升级。公共图书馆可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发网络资源,加工、收集、整理并制作成心理健康信息专题,建立包括音像资料在内的心理健康阅读资料库。也可发布心理健康网站名单,建立平台与心理健康服务网站的链接,将来自公共卫生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的心理健康信息提供给公众。亦可借助平台推荐适合不同群体阅读的疗愈书目,如选择推荐心理保健、个性塑造、行为心理、心理障碍矫正、情感问题等方面的书籍。有条件的图书馆可积极探索推进VR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心理健康产品和心理健康移动应用服务等,为公众提供智能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4 结语

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强调,人民“身心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亦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16],可以预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备受关注。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公众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中,成为政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益的同时,让更多民众重获温暖与信心。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心理健康图书馆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图书馆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