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围面积最大
——《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与反思
2021-01-07朱娇洁
朱娇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4 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黑板上有一棵智慧树,但是现在大树上还没有长出知识叶,希望今天这节课学完以后,我们可以让这棵智慧树“枝繁叶茂”。
1.播放微课小视频,用“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激发学生思考,引入情境。
师:小欧拉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或许学完今天的知识可以对你们有点启发。
2.出示例题:王大叔用20根1 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活动一: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思考:从题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周长是20 米,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是整米数。
师:长方形周长是20 米,根据这个条件,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生:长加宽的和是10 米。
师:你能在脑海中想出一种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吗?
师:再想想,只有一种吗?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活动二:
师:刚刚同学们都想到了几种不同的围法,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可以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得出: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不同的方法一一列举出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找到面积最大的摆法。
师:如果不想摆小棒,有更快的方法可以在《学习单》的空白框里写一写,与同桌交流。
1.把这张表格填写完整。
长/米宽/米面积/平方米
2.出示正确答案。
师:这位同学找到的摆法你有什么想说的?长是5 米,宽也是5 米的长方形对不对呢?为什么?
生:对的,因为长和宽都是5米说明这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3.展示学生作业。
(1)比较有序排列和无序排列。
师: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展示不同方法:摆小棒、列表格、画图等等。
请学生上台介绍方法,并相机提问:你是从长是几米开始想的?为什么从长是9 米开始想?
生:因为长加宽的和是10米,那么长最长就是9 米,所以从9 开始想。
师:刚刚这几位同学的想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他们都是有顺序的。
师:对了,他们都是按顺序列出的,我们的知识大树上长出了第一片树叶。(树叶:有序列出)
师:为什么写到这里就不再往下写了?
生:因为已经列出所有情况了,后面的就开始重复了。
师:真棒!老师请这位刚刚说出关键字的同学上来画上第二片树叶!(树叶:所有情况)
师:你发现符合条件的围法一共有多少种?现在你们能告诉老师怎样围面积最大了吗?
生:长是5 米,宽是5 米。
师:同学们真厉害,最后我们只要比一比就不难看出面积最大的围法(树叶:比较),此时,我们围成了什么图形?
(3)出示错误、遗漏的情况。
师:你对这位同学的作品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最后一种写的是长4米,宽6 米,跟前面的重复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请你把你刚刚说的关键字写在知识树的树叶上。(树叶:不重复)
师:再看看这位同学的作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位同学少写了一种情况。(树叶:不遗漏)
师:同学们,像这样有序地列出所有情况再进行比较就叫做一一列举,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板贴课题: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观察几个长方形中长、宽与面积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演示动态方格图,学生直观比较,小组交流讨论)
生:周长相同时,长方形长和宽的数值越接近,面积越大。当长等于宽时,面积最大!
师:现在你知道小欧拉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100 米的篱笆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呢?
生:当围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所以正方形边长是25 米,面积就是625 平方米。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一下我们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发言,教师相应板书“含义”“方式”“注意”)
师:回忆一下,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10 以内的分与合、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
三、课后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像老师一样整理出属于你的智慧树吗?
【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在黑板上呈现了一棵“光秃秃”的知识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给学生看了一段微视频,介绍数学家欧拉和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引入本节课例1,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学生比较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伴探究成果中,一步步加深提问。每当学生答出关键词后,如“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等,我都会让学生上讲台为知识树添加树叶,当新课讲授完后整棵知识树跃然于黑板之上,在视觉和思维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探寻多种方法,发现规律。
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所有情况后组织交流,学生通过列表、画图、摆小棒、列算式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然后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动态的长方形演变图,在讨论后发现规律,即:周长不变,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反之,长和宽相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最后首尾呼应,回到本节课开头的故事引入,找到小欧拉围羊圈的方法。
3.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通过提问“你有什么体会?”和“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让学生知道其实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对列举的策略早有接触,体会列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逐渐掌握这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