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实质型肾盂癌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
2021-01-07王淑颖王运兰陈耀康张泽明
王淑颖,王运兰,陈耀康,张泽明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CT 室,四川 攀枝花 617067)
肾盂癌(renal pelvis carcinoma)是起源于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大多数为乳头状移行细胞癌,其发病率占肾肿瘤的7%~10%[1]。肾盂癌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以间断性无痛性肉眼血尿为首诊原因[2]。由于检查手段的更新,目前CT、MRI 检查已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在评估肾实质侵犯、邻近脏器受累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3]。根据实质有无受累,可按照肿瘤的CT 表现将肾盂癌分为实质型和肾盂型[4-6]。实质型是肾盂癌中的少见类型,由于肾盂肾盏内瘤体小,较早发生肾实质浸润,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不明显,容易误诊为肾细胞癌。基于此,本研究收集2016 年6 月~2019 年12 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癌且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 平扫加增强扫描的65 例患者影像资料,根据CT 表现主要统计实质型肾盂癌两种亚型的误诊率,并通过对其分型CT 增强扫描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实质型肾盂癌及其亚型的影像表现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 年6 月~2019 年12 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癌且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的65 例患者影像资料。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术前均在我院行多层螺旋CT 平扫加增强的患者;②CT 扫描前均未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等治疗;③于我院手术,且术后病理为尿路上皮癌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先天性肾脏畸形或有肾脏手术史者;②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功能不全者;③患精神系统疾病和其他原因不能配合研究者。其中男50 例,女15 例;年龄47~81 岁,平均年龄(66.28±15.16)岁;就诊原因:无痛性肉眼血尿38 例,体检发现镜下血尿2 例,腰痛8 例,尿频4 例,单纯腰痛或腹痛3 例,无明显泌尿系统症状10 例。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双源螺旋CT 机扫描,23 例使用GE Revolution CT 机扫描,重组层厚及层间隔均为5.0 mm,管电压120 kV,自动调节管电流。先行平扫,然后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60~80 ml,3.0~3.5 ml/s,对比剂注入后用追踪法监测腹主动脉CT 值分别达到西门子100 HU、GE120 HU 开始做全肾皮质期扫描,延迟60~70 s 进行髓质期扫描,所有研究对象于注射造影剂3 min后加做分泌期扫描,根据输尿管膀胱显影程度可再延迟12~15 min 做延迟期扫描。采集原始轴位图像,传送至西门子syngo CT2012B 工作站及GE AW4.7工作站进行MPR 或MIP 冠状、矢状重建。
1.3 影像分析 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影像进行评价,如结果不一致,经协商确定。根据实质有无受累,将肾盂癌按CT 表现分为两型[4-6]:①实质型:表现为肾实质受侵,按肾盂(盏)内有或无明显肿物,此型又分为两个亚型,A 型伴有肾盂(盏)内肿物,B 型肾盂(盏)内无明显肿物。②肾盂型:表现为肾盂(盏)内软组织肿物或肾盂(盏)壁增厚。集中分析实质型肾盂癌两个亚型的CT 表现,同时将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前CT 诊断进行对比,统计实质型肾盂癌两个亚型的误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术前CT 诊断误诊率以[n(%)]表示。
2 结果
2.1 CT 表现 实质型肾盂癌16 例中A 型11 例,B 型5 例,均为单发。A 型患肾8 例形态无明显改变,3 例轻度增大;B 型患肾2 例无明显变化,3 例轻度增大,其中1 例患肾明显肿块占位。A 型长径3.0~7.5 cm,平均长径(4.23±2.81)cm;B 型长径1.3~9.8 cm,平均长径(4.74±3.23)cm。A 型平扫瘤体呈稍低密度2例、等密度6 例、稍高密度3 例;B 型平扫瘤体呈稍低密度1 例、等密度3 例、混杂密度1 例。A 型肾局部强化减低9 例,2 例全肾强化减低;B 型肾局部强化减低4 例,1 例全肾强化减低。A 型皮髓质及瘤肾分界不清各有10 例;B 型皮髓质及瘤肾分界不清各有4 例,B 型仅有1 例与肾实质分界清。A 型和B 型各有1 例其内见坏死;A 型有7 例局部肾窦脂肪模糊,B 型均无肾窦脂肪模糊。A 型患侧肾积水8 例,B型患肾积水1 例。A 型5 例肾周脂肪受侵及,B 型4例肾周脂肪受侵及。A 型和B 患肾伴有肾结石各1例,B 型1 例肿瘤内伴钙化。A 型淋巴结转移及脉管受侵2 例,B 型无明显淋巴结转移及脉管受侵。A 型患侧肾脏各期(平扫、皮质期、髓质期、分泌期、延迟期)CT 值分别为25~74、35~82、36~92、40~89 HU;B型患侧肾脏组织CT 值分别为32~58、37~77、36~80、40~75 HU。肾实质型肾盂癌CT 表现见图1~图3。
2.2 病理结果 65 例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肾盂癌。肿瘤位于右肾30 例,左肾35 例。65例均为尿路上皮癌,高级别50 例,低级别15 例,其中1 例为尿路上皮癌伴鳞状分化,1 例为尿路上皮癌伴肉瘤样分化,1 例为尿路上皮癌伴神经内分泌化。16 例实质型病例中肾窦侵及7 例、肾周脂肪浸润9 例、淋巴结及脉管侵及2 例。实质型肾盂癌两种亚型术前CT 诊断与术后病理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两种亚型术前CT 诊断与术后病理比较情况(n,%)
3 讨论
肾盂癌是起源于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可起自一个肾盏,也可弥漫侵犯肾盏和肾盂[7],其中85%~95%为移行上皮癌,约10%为鳞状上皮癌,而腺癌不到1%[8],多见于中老年,男女之比为3∶1。肿瘤大多分级较高,易发生局部浸润及远处转移。Baron RL等[9]将肾盂输尿管上皮癌CT 表现分为3 型:Ⅰ型肾盂内肿块型最多见,Ⅱ型肿块浸润型肾实质型,Ⅲ型肾盂壁增厚型。Ⅰ、Ⅲ型肾盂输尿管上皮癌在临床工作中也易于诊断,而Ⅱ型常常被误诊,一旦误诊会严重影响外科手术方式,因此必须提高对实质型肾盂癌的认识。有研究表明[10],相对于多层螺旋CT 平扫,多层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对于显示肾盂壁的隐约增厚、肿瘤异质性、瘤肾交界、受累肾段功能下降、累及血管及肾集合系统具有显著作用,且实质期是显示肿瘤范围和边界的最佳时期,还可显示范围较小的坏死区,有助显示瘤肾之间较宽的交界面。
本研究中实质型肾盂癌的误诊率高达56.25%,而其两种亚型中A 型实质型肾盂癌因肾窦内存在肿物,误诊的机会相对较小,而B 型因病灶向肾实质浸润性生长,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现时病灶多已较大,易误诊为肾实质炎症、结核或肾实质肿瘤[11]。实质型肾盂癌影像学表现有以下几点:①肾脏轮廓改变不明显,有10 例(62.50%)无明显改变;②肾实质局部或全肾强化减低(肾功能降低),A 型和B 型均有实质强化程度减低区;③皮髓质及瘤肾分界不清,其比例均达80%以上;④少有囊变或坏死,仅2 例有坏死;⑤乏血供,轻中度强化但始终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皮质期轻中度强化后,其余各期强化无明显变化;⑥可伴有肾周脂肪间隙模糊。另外本研究中A型伴肾窦受侵、肾周脂肪浸润及肾积水及比例高于B 型,且A 型中有2 例伴有淋巴结及脉管受侵,说明A 型侵袭度高于B 型实质型。
此外,实质型肾盂癌主要与肾细胞癌鉴别。实质型肾盂癌肿瘤占位效应不明显,轮廓大致正常,无包膜,边界不清,可伴肾周脂肪间隙模糊,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强化程度介于肾脏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癌之间,引流区域肾功能下降。当肾癌占位效应明显,常伴有轮廓改变,大多数肾癌可见假包膜,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多样化,增强后边界较清楚。乳头状肾癌及嫌色细胞癌囊变、坏死发生率高;集合管癌多位于肾髓质,常同时累及肾皮质和肾盂,肿瘤形态可不规则,边界模糊不清,与实质型肾盂癌难以鉴别;肾盂癌与肾癌两者的手术范围和方法不同,前者为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肾、肾周、全长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壁),而后者为根治性肾切除术或肾部分切除术,两者有明显的不同,故术前明确两者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12]。
综上所述,实质型肾盂癌误诊率高,尤其是B型,因为B 型肾盂内未见确切肿块,所以常被误认为肾实质内病变,但通过多排螺旋CT 多期增强扫描,可发现肾实质型肾盂癌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应加强认识此型肾盂癌的CT 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为临床评估手术方式及手术风险提供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