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肾合并多房囊性肾癌1 例报道
2021-01-07罗成君刘建洪
罗成君,张 盼,孙 懿,刘建洪,黄 宇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泌尿外科,四川 绵阳 621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9 岁,因“反复左侧腰痛6 年,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3 天”于2017 年11 月9 日就诊于四川省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入院。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侧肾区无叩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膀胱区无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8 g/L;尿常规示白细胞27.6 个/μl,红细胞15110 个/μl;多次尿液基细胞学示未见恶性肿瘤细胞。彩超提示:左肾形态失常,体积增大,重复肾畸形,上、下肾之间查见一混合性回声包块,以实性稍增强回声为主,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图1)。CTU 示:左侧重复肾,左侧重复肾交界区见一囊实性肿块影,密度不均匀,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影及条片状稍高密度影,肿块突向肾外,边界尚清,大小约7.9 cm×6.3 cm×7.6 cm,增强扫描见实性部分呈逐渐不均匀强化,左肾集合系统稍受压,考虑左肾肿瘤伴出血及囊变或坏死,黄色肉芽肿等其他性质待排(图2)。双肾ECT 示:双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肝肾功、电解质、凝血功能、降钙素原、胸片等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①左肾囊性占位待查:囊性肾癌?②左侧重复肾畸形。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开放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手术顺利,无大出血、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切开标本可见肿瘤内多个囊性分隔及坏死组织,伴中量血凝块。术后病检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型,输尿管断端及肾周脂肪组织未见癌浸润(图3)。免疫组化示:RCC(+),CD10(+),Vimentin(+),EMA灶(+),PAX8(+),CK7(-),S100(-),CK8/18(-),CD31 血管(+),P53(-),Ki-67(+)。术后随访1 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征象。
2 讨论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是肾癌中的一种亚型,约占所有肾脏肿瘤的1%~2%[1],需与肾囊肿、多房囊性肾瘤、肾癌囊性变等肾脏囊性病变相鉴别。2004 年WHO肾脏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列为肾癌的一个独立类型,病理诊断标准是肿瘤呈多房囊性,囊内衬覆单层上皮,囊腔间隔由纤维组织构成,可见被覆的有轻度异型的透明细胞,通常核Fuhrman 分级1 级[2]。重复肾畸形是泌尿外科少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发病率约0.7%~0.8%,女性是男性的2 倍,单侧者是双侧者的6 倍[3]。成年人常常无临床症状,多数因并发感染、结石或积水后出现发热、腰痛及腹部包块等症状就诊。
重复肾合并多房囊性肿瘤病例临床非常罕见,该病临床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及体征。本病例患者出现腰痛、血尿症状,考虑与肿瘤体积较大及肿瘤侵及集合系统所致可能性大。重复肾合并囊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需结合彩超、尿路造影、MRI、CT 等检查协助诊断。泌尿系彩超检查作为一种经济、无创、方便的检查,是本病早期首选的诊断方法。该类患者肿瘤通常彩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占位性病灶,边界清晰,多为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肿块内出现出血、坏死、纤维化改变时可表现为高或强回声为主的不均质实性占位[4]。CT 尿路重建技术(CTU)对重复肾和肾肿瘤检出敏感性极高,可在肾脏CT 检查时同时显示肾实质病灶及尿路情况。CT 平扫表现为肿瘤呈均匀低密度或稍低密度、以液性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肿瘤呈混杂密度可能与囊内的碎屑、絮状物及血凝块有关,少数呈均匀稍高密度,可能与肿瘤内部出血有关,其中体积小于3 cm 囊性肾癌密度一般较均匀,体积大于3 cm囊性肾癌密度多不均匀,可能与肿瘤出血、坏死、囊变有关[5]。CT 增强肿瘤表现为“分房状”、“蜂窝状”或“花瓣状”,肿瘤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CT 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情况和病理特征,对囊性肾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该病的治疗首选手术,目前认为病变直径小于4 cm,且影像学检查没有肿瘤明显周围浸润,首先应考虑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痛苦少、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势,故首选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但结合本例患者临床资料,考虑肿瘤较大、瘤体存在周围组织粘连可能,为避免肿瘤残留及术后肾脏漏尿、尿性囊肿的发生,慎重选择开放肾癌根治手术。对于囊性肾癌,多数临床报道预后良好,分析囊性肾癌预后良好原因可能与患者多为偶发癌,肿瘤分期与病理分级低,肿瘤局限在囊腔内,生长缓慢,浸润、转移机会较少有关,但目前尚缺乏对重复肾合并囊性肾癌的预后相关因素系统分析。
总之,重复肾合并多房囊性肾癌是临床上罕见病例,临床上极易误诊,诊断上具有一定难度,需结合病史、彩超、CTU 等检查鉴别诊断。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