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2021-01-07宋正刚
洪 奎 宋正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54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教师工作[1],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可谓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指明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再次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2]2019年10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社会主义大力建设的着力点。学校是培育人的“加工厂”,教师这一职业与人的成长息息相关,所以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道德情操、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确保国家建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扩大[3]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我国教育迎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教师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教师师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师德规范教育,应跟随时代发展抓住教师思想变化找准切入点、着力点,使广大教师懂得师德好坏与人的成长密切相关、与学校兴衰和个人工作保障密切相关的深层内涵。笔者认为师德教育不再是理论上的思维定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强化教师师德教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如何找准着力点成为师德教育的关键。在此就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着力点谈一谈自己的拙识和看法。
树立终身教育意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终身教育”观念的提出被誉为教育发展中“哥白尼革命”。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里并阐明了终身教育的时代意义。[4]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Paul Lengrand)所著《终身教育导论》道明了“终身教育”的理念,他认为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和原则。[5]换句话说,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每个部分发展过程之中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就终身教育问题也曾阐述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学习要成为终身行为,是人从生到死整个生涯中的继续过程”。
据联合国ISO统计,人类30年前几千种所积累的知识只占10%而近30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占人类积累知识总量的9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预算结果也证实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而近10年是每3年翻一番。[6]国外研究也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在6-14岁接受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足以应付其以后40年的工作和生活所需;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在5-22岁接受的教育所获知识足以应付其终身工作和生活需要;而在知识信息化经济时代,人们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满足其一生工作和生活需要,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7]目前国际上对文盲也提出一种新定义:不会主动寻求新的知识或者不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都称为文盲。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昨天的面包不能充饥,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已经过时,好汉不提当年勇。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二是学到的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学到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当今学习成了一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成了人生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年来人们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有些片面,认为终身教育就是提高学历层次、进行专业深造,这仅仅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终身教育是一个广义概念,如学习、提高、进步均属于终身教育的内涵。中国流传着一句古话“活到老,学校老”,这是先人对终身教育的真实理解。当今社会不仅不会给无知识者有机会,而且给低知识者、知识老化者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不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不论是白领阶层或是蓝领阶层都必须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否则难免被无情的社会所淘汰。对生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幸运的。不论何时何地,不论你处于什么角色,只要你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只要你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更新自我的气魄,你就会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教师校内外培训,积极倡导、鼓励教师多参与培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使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的进取精神是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基点。所以树立终身教育意识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因为终身学习与人的知识更新密切相关,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必须在有生之年不断学习。
培育适应发展需要的竞争观念: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手段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形成,职称和教学科研岗位评聘分开。“高评低聘和低评高聘”的用人制度正在各高校实施,特别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公开选择教师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网络评价体系的建立,都对教师的岗位竞争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教师认识到不论是个人需要或是工作需要,所在的岗位都不会从一而终,每一次变化都孕育着新的学习任务和新的学习要求。教育如此,其他行业或领域亦如此。
据了解,目前在高校教师中有部分教师是缺乏竞争意识的,他们不喜欢竞争也不想竞争更加反感竞争,他们认为竞争就是拼个你死我活,有的埋怨政府和学校认为是政府和学校同教师们过不去,更有地认为竞争成为拉大分配不公的合法手段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部分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薄弱点。笔者认为,作为一所高校管理者,必须教育和帮助教师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竞争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竞争本领。古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8]竞争可谓是一个国家乃至个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标志着我国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已经开始,经济存在竞争、企业存在竞争、部门存在竞争、学校存在竞争、内部存在竞争……可以说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培育适应发展需要的竞争观念已成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手段。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使得我国的传统教育步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处于主动地位,是教育的主体,处于支配和控制学生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是被支配者和被控制者。这种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养成了学生“服从至上”为价值观的学习取向,将学生变成了一个只会吸取,不善思考的接收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忽视、被淹没。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各阶段教育供求矛盾仍较突出,整个教育市场仍是“权威”性(领导、教师、政工干部)、单向度(自上而下)、强制的办法,对受教育者灌输现成的知识和技术,受教育者总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和消极的态度成为“被塑造”者。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扩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当代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多元智能化教育、个性化教育、通才教育、创造教育。这些都表明教育观念需要学校和教师重视教育中个人的选择性和参与性,更新我们原来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人本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传统做法,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和分数的奴隶”。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要求教师由知识的 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要求面对所有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创造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学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对“偏才”“怪才”要创造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分寸有度的角色变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学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由“掌握技能”向“创新技能”转变,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如何把握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呢?首先要深入学生各阶层,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对课程的需要,即现在需要什么,将来需要什么,发展趋势如何变化等等,做到心中有数、脑里有谱,并及时进行适应学生需求的自我调适,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学识水平,把握发展动态,积极传播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使其适应新时期学生对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9]所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意识是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高校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师生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关系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教育的使命,完成着知识文化精华的传递,实现着师生之间心灵的碰撞与精神的陶冶,达成了师生共生共长以及生成文化的双重目的。认识师生交往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传统的神话,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教师所需努力明确和做到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一部《论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和弟子们和谐的师生关系,常常为人称道。人们一方面说“严师出高徒”,另一方面又说“宽容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管是“严”还是“宽”,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都应该建立在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之上。如古人所云:“‘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教师教我不容易,当把教诲伴终身’”。这两句话深刻揭示了“教与学”平等的丰富内涵。[10]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我们只有转变观念,改善思维,抹掉绝对权威的陋习,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女手足或亲情朋友,有了这种感觉,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才能实现教与学沟通——教与学知心——教与学相长,才能使学生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他们有问题和困难才会想到你,才敢找你,才想和你说知心话。因此,平等待学是高校教师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的愿望亦是高校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总结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成员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养成以及终身学习意识的树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由此可见,在高校教师的所有素养中,师德可谓是第一位的,是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立身的楷模。笔者认为,强化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首先应使其树立终身教育意识,终身教育可谓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次是培育其适应发展需要的竞争观念,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竞争观念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手段;三是形成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以学生为本是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四是建立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思想,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建立起一种既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良好学风,又能够围绕人的和谐发展而构建民族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师生平等是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这可谓就是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