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
——以伊犁州直中药材市场为例

2021-01-07彭云承王和平陈建伟周大伟李杜娟

绿洲农业科学与工程 2020年4期
关键词:伊犁河谷伊犁州中药材

彭云承,王和平,曹 禹,陈建伟,周大伟,李杜娟

(1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伊宁 835000;2伊犁荣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疆 伊宁 835000)

0 引言

为全面了解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力求探索出适合伊犁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战略,以促进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加速发展、助力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研究人员深入伊犁州直8县1市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家中、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及加工企业等,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对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基于伊犁州直中药材市场进行SWOT 分析,找出伊犁州直中药产业的优劣势及发展机遇等,以期为伊犁州直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1 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

1.1 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伊犁河谷自然气候条件多样,有1000余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且该地栽培中药材品质优良。2019年,伊犁河谷中药材种植面积2.33×104hm2,产值13亿元,占州直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73%,总产值的10.4%,种植收益是传统农作物的3倍。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1 全国特有野生中药材“宝库”

根据伊犁州药监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普查,在伊犁河谷有1000余种药用植物,是新疆药用植物分布最多的区域。伊犁河谷是新疆紫草、阿魏、甘草、伊贝母等名贵中药材的道地产区[1-3],天山雪莲、紫草、高山红景天、高山凤毛菊、白番红花、赤芍、党参、天山野罂粟、木贼麻黄、山楂、菊苣、土木香等中药材在伊犁河谷均有生长,它们共同构成伊犁河谷天然的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宝库”。部分野生中药材为国内独有、稀有品种,极具开发价值,如:国家二级保护重点野生药材新疆阿魏是伊犁州独有的中药材资源,是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4,5]。

1.1.2 自然环境多样,气候因素复杂,适宜各类中药材的种植和繁育

伊犁河谷位于天山西部,呈东南直向,三面环山,东西长360km,南北最宽275km。自然环境多样,由雪山、平原、山地、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湿地、沙漠等构成;海拔落差大,从500m 到3500m;土壤类型丰富,有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等13 类41个亚类[6];各地区气温差异大,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51.0℃;年平均降水量由河谷西部200mm 左右逐渐上升到河谷东部山区的600~700mm。自然环境多样,气候因素复杂,为各类中药材生长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

由于伊犁河谷独特的地理条件,昼夜温差大,无污染,部分中药材品质远超国家标准,其中当地种植白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含量为4.11%(按烘干重),高于中华药典不低于1.6%的标准,高于国家标准2.57 倍;新疆软紫草中有效成分紫草素、萘醌色素含量比内蒙紫草、滇紫草等其他类型紫草都高,其抗炎、止血、抑菌等效果比其他紫草更好[7,8]。

1.1.3 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但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2019 年,伊犁河谷中药材种植面积2.33×104hm2,产值13 亿元,占州直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73%,总产值的10.4%。其中红花1.8×104hm2,产值7 亿元,占州直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6%,总产值的5.8%左右;其他中药材8 万亩,产值6 亿元,占州直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1%,占州直农作物总产值的5%。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中药材有4种,其中红花1.8×104hm2(27.2 万亩)、甜叶菊2.24×103hm2(3.36 万亩)、贝母 1.76×103hm2(2.64 万亩)、芍药682hm(21.023 万亩);种植面积在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中药材有2 种:黄芪204.67hm(23070 万亩)、藁本134.67hm(22020万亩)。

1.1.4 中药材种植比较效益突出,可有效助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如表1 所列可知,传统农作物(玉米、小麦、水稻、油料、甜菜)年平均收益487.50 元/666.67m2,而中药材年平均纯收益为:藁本(按生长周期三年计算)2041.00 元/666.67m2,黄芪(按移栽当年计算)1800.00 元/666.67m2,贝母(按生长周期三年计算)1642.00 元/666.67m2,芍药(按生长周期五年计算)1100.00 元/666.67m2,红 花(一 年 生)850.00 元/666.67m2,分别是传统农作物收益的4.2、3.7、3.4、2.6和1.7倍。种植面积千亩以上中药材的纯效益均远高于传统农作物。

表1 伊犁河谷种植主要中药材年平均纯收益表(元/666.67m2·年)Table 1 Annual average net income of main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planted in the Yili river valley

1.2 中药材产业发展劣势

1.2.1 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协调指挥能力弱,推动力不足

州级层面出台的扶持性政策不多,对国家中药材政策、发展战略规划缺乏系统性研究,对本地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缺乏前瞻性规划,协调指挥能力弱;各县市仅靠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每亩补助18 元,具体以县(市)方案为准)进行扶持,推动力不足。新源县、特克斯县,对中药材种植户连每亩18 元的地力补贴也没有。有些县市虽然将中药材纳入产业结构重点推动范围,但真正有推动力的举措、资金都没有真正落地,缺乏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

1.2.2 中药材种植缺少系统的区域规划,没有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目前伊犁河谷中药材种植缺少系统的区域规划,处于无序种植、分散种植、小面积种植阶段,没有形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目前各类中药材种植区域混乱,给部分种植户带来财产损失。如在伊宁县种植贝母,产量低,效益差;黄芪属冷凉地区种植的中药材,在昭苏种植黄芪,因种植区域不合理,积温不够导致产量低,效益差。伊宁县某种植户在伊宁县种植的黄芪品质不合格,15t 干黄芪、8t种子滞销,造成经济损失90余万元。

1.2.3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科研队伍不足,缺少标准化种植技术支撑

中药材种植技术性强,目前伊犁河谷没有专业研究机构,相关技术人才匮乏,缺少标准化种植的技术规程及配套的农业机械和品质鉴定机构,无法提供系统的种植服务和引导。因得不到专业的技术指导,会导致种植户种植风险增大,产品不符合市场要求的问题频发。如新源县某芍药种植户,因不了解芍药的生物学特性,缺乏种植经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 万元;伊宁县愉群翁回族乡阿勒推村某贝母种植户,因不了解贝母种植技术,种植的贝母品质不合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

1.2.4 产业化深加工基本处于空白阶段,产业链衔接不紧密,产业带动力弱

据调查,伊犁河谷目前没有创立产地品牌,中药材均以原材料形式被分销到全国各地,无法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甜叶菊加工成甜菊苷糖后,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2.5 倍;黄芪、芍药进行烘干切片后,可使产品附加值增加3倍以上。但目前伊犁本地中药材市场仍以原料销售为主,处于市场供应链底端。伊犁地区总投资在3000 万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新疆恩泽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和新疆塞北药业有限公司,但其年加工能力有限,未能形成产业带动力。其他加工企业也只是进行分类、清洗、切片、烘干等简单的初加工,未进入深加工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制剂等环节,导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产业拉动影响力弱,制约本地中药材产业化快速发展。如:伊犁州年产干红花6000t,占全国干红花产量的三分之一,均作为原材料销售到国内外,本地没有深加工企业;黄芪、藁本、甜叶菊、贝母等中药材情况与之相似。

1.2.5 中药材产业发展质量认证意识不强,未发挥品牌效应

伊犁中药材企业在产品质量认证上意识不强,未发挥品牌效应,伊犁中药材市场潜能未完全激发出应有的活力和生产效益。如:伊犁冠通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在伊宁县萨地克于孜乡、阿乌利亚乡库鲁斯台村建立7000 亩红花基地,但未开展“三品一标”①“三品一标”:“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认证;“一标”,农产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和GAP②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中文含义是“良好农业规范”。从广义上讲,良好农业规范作为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它是以危害预防(HACCP)、良好卫生规范、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持续改良农场体系为基础,避免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受到外来物质的严重污染和危害。该标准主要涉及大田作物种植、水果和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牛羊养殖、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家禽养殖、畜禽公路运输等农业产业等。基地认证,产品知名度不高。若完成认证,可大幅提升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效益,更好地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伊犁河谷坐拥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却未发挥它应有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和品牌价值,致使老百姓“端着金饭碗要饭吃”。

1.3 中药材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1.3.1 国家对中药材发展建立长期规划,中药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

目前全世界约80%以上的人口应用植物药进行治疗,中药材年销售额在200 亿美元以上。从国家到地方,已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和重要意义。2020 年在“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黄芪、甘草、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材发挥出重要作用,中医药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9,10]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养殖区域规划,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制定中药材种植养殖、采集、储藏技术标准,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科学引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合作联社,提高规模化、规范化水平。

经过中药材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带动、援疆资金扶持,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如伊犁河谷是全国最大的红花种植基地和产地,占全国红花产量的三分之一,在国内知名度较高。年产干花6000t以上,产值7亿元以上。

1.3.2 中药材市场行情持续上涨,进一步提高种植户积极性

如图1所示可知:以安国市场2014年至2019年7 月份新疆红花收购价格为例,2014—2016 年收购价略有下降,2016—2019 年收购价逐年上涨,2018年较 2017 年上涨 20%以上,2019 年较 2018 年上涨12.3%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1.4 中药材发展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1)国际环境:面对挑战,中医药发展任重而道远。

1)“目标—发展”开发模式。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是结果的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是灵魂,过程与方法是关键。该模式是较低层次,是最基本的微课(程)开发模式,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层次学者选择,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和指向性。微课(程)“目标—发展”开发模式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2)国内市场行情不稳定:不同中药材种类间价格差异极大。

(3)内地药材市场竞争:人才、资金、技术、品牌、销售渠道均面临内地药材市场竞争压力。

2 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2.1 进一步加强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视,高位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在州、县层面建立推动中药材发展的专项工作协调小组,高位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在州级层面、重点县市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扶持力度,要从产业布局、产业支撑、招商引资、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强化对特色中药材产业的扶持,要确保重点县市中药材发展有专人负责,确保该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扶,高位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2 尽快出台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区划指导意见,强化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加大资金支持、政策补贴和科技支撑力度

一是建议尽快出台“伊犁州直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2035)”,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布局。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9,10];同年,自治区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11];2018 年国务院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12],但均未引起州、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议在“伊犁州直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12年—2020年)”[13]基础上起草“伊犁州直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0—2035)”,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从州、县两个层面建立指导意见。

二是积极打造“天山药谷”项目,建立中药材种植研发中心、良种繁育中心,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建设;培养中药材生产、加工专业队伍,开展中药材栽培技术、野生驯化、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中药材提质精炼、药性开发、产品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基础研究,与中药材加工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破解伊犁河谷中药材种植不规范、产品附加值低的技术难题,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对当地财政的贡献率,使中药材成为伊犁河谷的特色作物和特色产业。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伊犁河谷中药材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中药材龙头企业在伊犁河谷投资建厂,强化项目、资金、土地、政策等优惠和支持,在园区引进、建立中药材加工厂和中药材交易市场,着力打造中药材加工产业本地化;在招商引资方面强化资金和政策支持,与国内外先进中药材加工企业进行合作,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建立立体化加工模式,提升中药材产品的附加值。

2.3 合理划定中药材优势种植区,在优势种植区域内,建设一批绿色中药材、有机中药材和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质量认证工作

一是对伊犁河谷中药材种植历史、种植种类进行认真分析,对种植优势区域进行梳理,划定各类中药材种植优势区域,使中药材在合适的区域范围适度规模化种植,避免盲目扩大规模而造成产品滞销。本文通过对各县市自然条件的调查分析,伊犁州红花优势种植区域为察布查尔县、霍城县旱田地和伊宁县旱田地;黄芪的优势种植区域为特克斯县和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以东至尼勒克县马场一带;贝母的优势种区域为巩留县、昭苏县;芍药优势种植区域为新源县、尼勒克县和巩留县;藁本的优势种植区为新源县,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强化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二是推进“道地药材”认证、“中药材GAP 种植基地认证”和“三品一标”等质量体系认证力度,对开展中药材GMP①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中文含义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或"良好作业规范"、"优良制造标准"。GMP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的企业予以政策性扶持,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政策优惠。

三是对参加标准化种植基地、有机中药材生产基地的企业、合作社、种植户进行补贴和扶持,提高中药材种植补贴标准,增强其在种植、经营和产业发展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发展,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扩大中药材的种植和推广面积,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原料保障。

2.4 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科技和人才支撑

一是组织伊犁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院及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研究机构,依托现有技术力量,提升中药材种植相关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立河谷中药材引进、研究、开发的中药材研究专业队伍,形成科技攻关力量,尽快制订伊犁地区中药材种植的技术规程,以实现中药材生产品质最优化、产量最大化。

二是加大对中药材相关科研项目支持,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和组培实验室。通过科技立项,进一步加快中药材种植技术、良种繁育、产品研发和深加工等研发速度,制订相关技术规程,更好的为种植户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加强科技力量的培训和素质提高,强化州、县、乡中药材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州、县、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利用援疆机制引进人才,加快州、县、乡本地人才队伍的素质更新,以适应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主动走出去学习内地中药材先进种植技术、引进优质种苗,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内地科研院校、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吸取先进生产经验。

四是做好中药材植保研究,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防控能力。

2.5 强化中药材公共品牌建设,建立“门槛”机制,做好市场宣传和开拓,提升竞争力

建议成立伊犁河谷中药材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降低生产成本、统一销售价格,避免中药材产业无序竞争,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一是利用伊犁河谷优越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和优势中药材产品,共同打造建设伊犁河谷“道地药材”公共品牌,避免再出现河谷薰衣草等品牌杂乱、无序竞争的情况,通过产业联盟形式,共同推动河谷中药材产业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二是建立“门槛”机制,严格把关伊犁河谷中药材品牌申报,建立品牌准入制度。加快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提升伊犁河谷中药材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三是积极参加国内外中药材展销会,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国内外经销企业对接,提升中药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2.6 推进中药材交易信息化,推进电子商务应用

利用电子商务高效、快捷的特点,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可与更多加工企业、收购商进行电子贸易,也可有效的组织中药材种植户签订联合收购订单,以获得更大收益。利用大数据加强中药材生产信息搜集、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

猜你喜欢

伊犁河谷伊犁州中药材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伊犁河谷无融合生殖砧木青砧1号苹果良种大苗繁育技术
伊犁河谷不同时期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伊犁州纤检所严查“黑心棉”
亚楠在伊犁河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