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结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分析
2021-01-07赵一龙
赵一龙,张 培,张 旭
(1.新乐市医院,河北 新乐 050700;2.新乐市中医医院,河北 新乐 050700)
判定患肺小结节的诊断方法,一般是利用专业的仪器检测患者肺部,观察是否有直径≤30mm边界清晰的软组织阴影的出现[1]。患者早期无明显异常,加之肺部组织对X线的吸收率较低、反差较大,所以常规的X线扫描难以观测到肺小结节的特征。多层螺旋CT具有任意平扫、辐射面广、呈现影像更为清晰等优点,有助于提高肺小结节诊断的准确性[2]。本研究通过对肺小结节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技术,来分析其诊断的价值与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年限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采集我院肺小结节患者36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统计学分组方法分作两组,其中良性结节组为274例,恶性结节组为94例。性别统计:男271例,女97例。良性结节组年龄统计:39~75岁,平均(61.13±6.43)岁,平均体质量数值为(22.31±1.99)kg/m2;恶性结节组年龄统计:41-75岁,平均(59.13±6.44)岁,平均体质量数值为(22.53±2.62)kg/m2。研究所涉及内容均告悉患者及家属,并获得其同意。在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后,并未发现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利用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对参与本研究的患者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螺距数值0.56,矩阵512*512,层厚数值1.25 mm,重建间隔仍选择1.25 mm,运行电压数值20kV,运行电流数值180 mAs。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到肋膈角这一块区域,扫描方法为先让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然后扫描既定区域,测量患者影像资料,先收集患者信息进行二维重建后,再进行三维重建用以辅助观察[3]。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图形特征出现率进行比较,如钙化、分叶征等;分析两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CT的灌注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有涉及需要比较分析的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0.0执行,涉及到计数资料x2检验均以[n(%)]表达,涉及到计量资料t检验均以(±s)编导,P<0.05提示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不同病理图形特征出现率比较:良性结节组病理图形特征出现率分别为钙化24.45%、分叶征44.16%、毛刺征52.19%、空泡征39.05%;恶性结节组病理图形特征出现率分别为钙化84.04%、分叶征81.91%、毛刺征71.28%、空泡征86.1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前者数值明显较后者低,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理图形特征出现率比较[n(%)]
两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CT的灌注参数对比:良性结节患者肺动脉灌注值为(97.85±12.56),支气管动脉灌注值为(42.98±13.76),恶性结节患者肺动脉灌注值为(66.24±14.77),支气管动脉灌注值为(79.43±14.02),肺动脉灌注值良性结节组患者高,支气管动脉灌注值恶性结节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CT的灌注参数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CT的灌注参数对比(±s)
组别 n 肺动脉灌注值 支气管动脉灌注值良性结节组 274 97.85±12.56 42.98±13.76恶性结节组 94 66.24±14.77 79.43±14.02
3 讨 论
肺小结节在诊断影像中常呈现为类圆形小型阴影,可单发可多发,一般肺部不出现明显的肿大[3]。具临床统计,80%以上的肺小结节都可能为良性病变,通过常规的治疗手段即能治愈,但也存在20%左右的肺小结节为早期肿瘤[4],需要对其早发现早治疗。多层螺旋CT具有任意平扫、辐射面广、呈现影像更为清晰、多方位成像等优点,能全面提高肺小结节诊断的准确性。在本次研究中,良性结节组病理图形特征出现率分别为钙化24.45%、分叶征44.16%、毛刺征52.19%、空泡征39.05%,低于恶性结节组病理图形特征出现率分别为钙化84.04%、分叶征81.91%、毛刺征71.28%、空泡征86.1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结节患者肺动脉灌注值为(97.85±12.56),支气管动脉灌注值为(42.98±13.76),恶性结节患者肺动脉灌注值为(66.24±14.77),支气管动脉灌注值为(79.43±14.02),肺动脉灌注值良性结节组患者高,支气管动脉灌注值恶性结节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肺小结节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能够起到定性鉴别良恶性结节的作用,有效提高诊断水准,值得广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