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碑

2021-01-07

支部建设 2020年35期
关键词:王杰伪军委员

王荷波: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

王荷波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当过水手、工匠。1922 年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 年1月底,代表津浦路铁路总工会筹备组到郑州出席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随后又组织津浦路沿线工人举行罢工,有力地支援了京汉铁路工人的“二七”大罢工。6 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9 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局委员,任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4 年6 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和赤色职工国际大会。1925 年1月在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2 月当选为中华铁路总工会委员长。5 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26 年2月主持召开了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5 月出席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继续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27 年春参与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8 月7 日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并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9 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

1927 年10 月18 日,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存组织,始终没有暴露北京党的组织和机关地址,使敌人的阴谋彻底破产。面对刽子手的屠刀,他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牺牲前惟一的嘱托是,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千万别走和他相反的道路。11 月11 日深夜,王荷波被杀于北京安定门外箭楼西边。1949 年12 月11 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北京市委等组成“王荷波同志等十八烈士移葬委员会”,将烈士的遗骸移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亲临主祭。

杨匏安:我党早期优秀理论家

杨匏安生于1896年,广东香山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

1919 年杨匏安在广州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11月11日至12 月4 日《广东中华新报》连续19 次,刊登了他的长篇文章《马克思主义》,他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曾有“北李(大钊)南杨”之说。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里,叙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时,首先提到了李大钊的贡献,其次便提到杨匏安的贡献,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过重要的作用”。1921年春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党组织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3 年6 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后,受党派遣参加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会,和谭平山二人为中共在国民党的党团书记,致力于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5 年“五卅”运动期间前往香港,和苏兆征等一起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 年5 月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不久参加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会后南返广州,协助广东党组织接应南昌起义南下部队。1929 年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并参加编辑党的刊物。在上海极其艰难和危险的环境中,积极从事党的编译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1931年7 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敌人改为严刑逼供,他咬紧牙关,只字不吐,最后壮烈牺牲,年仅36 岁。他以自己的行动,表现了他早年在诗中所称颂的“借次清霜坚傲骨”的可贵品格。

李 林:抗日民族女英雄

在山西平鲁县烈士陵园,矗立着一尊跃马提枪、飒爽英姿的塑像。她就是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印尼归侨李林。

李林,福建尤溪县人,1915 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被侨眷领养,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 年回国后,进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3 年冬,就读上海爱国女中,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抗日救亡青年团”。同年,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赴太原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举办的国民师范学校军政训练班,任特委宣传委员兼女子第十一连党支部书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随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到雁北抗日前线,宣传和组织工人、农民、学生参加抗日武装。开办训练班,编写军事、政治教材,亲自授班,积极教育和武装青年。11月,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率部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勇敢坚定,机智灵活,指挥有度,接连获胜。1938 年春,改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同年7 月,牺盟会晋绥边工委成立,调任边委会宣传委员兼管边区地方武装。后当选为晋绥边区第十一行政专员公署委员。

1940 年4 月,日伪军集中1.2 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晋绥边区特委、第十一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 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3 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26 日,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后,仍英勇抗击,毙伤日伪军6 人。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壮烈牺牲,年仅25 岁。

王 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5 年11月9 日,《解放军报》以“一心为革命”为题,刊登了王杰的日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

王杰,1942 年生,山东金乡县人。1961年8 月应征入伍。1962 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快乐”,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逐步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热爱学习,写下了10 多万字的日记。他关怀战友,爱护集体财产。他帮助群众做好事从不留名。他勤奋工作,在执行训练、施工和抗洪救灾等各项任务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被大家称为是“闲不住的人”“不知疲倦的人”。他在部队里年年是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当了班长,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技术能手。

1965 年7 月14 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地雷班进行军事训练。当炸药包即将发生意外爆炸的危急关头,为保护在场的12 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安全,他毅然扑向炸药包,献出了自己23 岁的年轻生命。根据他生前愿望,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5 年11月27 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为他题了词。

猜你喜欢

王杰伪军委员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个新的三元不等式链
伪军大举进攻,绥东形势严重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看望委员、代表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伪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叛徒
代表、委员风采录
王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