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计
2021-01-06艳梅
【摘要】随着二语习得领域研究发展的多样化,社会认知研究方法作为其中一种新途径而出现。在认知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紧跟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潮流,Atkinson建立了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的认知、身体与环境共同对第二语言的习得起作用,学习语言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而促進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则是学习者内在心理和外部世界的协调互动。本文旨在介绍该理论的研究背景、核心内容及实践意义,并依据现状探讨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二语习得;社会认知理论
【作者简介】计艳梅,女,北京天学网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
历经半个世纪,研究者对二语习得的学科理论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认知科学及社会文化领域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要想准确掌握习得语言的认知过程与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就要全面考察学习者内在的认知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因素。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逐步展开的,其视野也拓展到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于是便涌现了一些从整体社会认知观和分析社会认知观视角出发的研究者。譬如,Atkinson建立了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体系,以整体社会认知为导向,主张外部与内部因素共同影响着语言的学习。经过十多年的反思和探索,该理论持续发展,相关的实证探究也逐渐增多。
二、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
1. 理论背景。有关二语习得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行为主义提出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石,最初的研究者把语言的习得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他们鼓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操练句型来培养语言行为和巩固语言习惯。因此,那时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是视听法。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言的学习是一种口头的描述行为与习惯的形成过程。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受到Chomsky天赋论的影响,二语习得研究进入第二阶段:心灵认知主义。该理论重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心理,强调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思维过程,而不仅是简单的模仿与重复。
以此为背景,跟社会认知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三阶段研究开始出现。社会与认知两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揭晓学习语言的内在规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意图取代Chomsky的双重体系——“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他强调学生在习得句子时,不但要知道其是不是符合语法规则,还要明白这个句子的用法是不是得体。Hymes的研究使得社会文化因素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认知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固有看法。研究者们对人类认知与社会活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继而把目光转向二者如何影响二语的习得,这时整合认知与社会两派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Atkinson便构建了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他指出,在社会认知理论框架下,二语习得研究应当更新对认知、语言和学习等概念的认识。
2. 理论内容。存在于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系统,语言则是人们进行交流与认知的一种工具,其与社会之间是共存的,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不能和人的生活背景脱离开,不管身处何方,语言都和人同在,而人又从属于社会。所以说,语言的习得也就是人的认知系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的过程。社会认知模式便是“语言时时处处存在于一个综合的社会认知空间”“语言总是相互地、同时地、同等重要地出现在人脑以及外界中”。因此,习得语言是由人脑的内在认知机制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产生的。
在Atkinson看来,术语“社会认知”是由“社会”与“认知”两个概念整合而来,分别和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理相关联。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语言和语言的学习都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同时也承认语言的心理属性与认知本质。
该理论的认知观认为人的认知、身体与环境三者共同构建统一的生态网络,即心智和身体、环境都密不可分。其语言观强调,语言不应被简单还原成抽象的语法规则,它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工具。其学习观指出,学习是个体认知和外界环境的动态协同过程。
Atkinson把以上观点总结成三大基本原则——不可分离原则,即心智、身体与世界共同作用及影响二语习得;学习适应性原则,即学习语言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协同原则,即促进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内在心理和外部世界间的协调互动。这三大原则为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夯实了基础。
三、论证与讨论
1. 研究贡献。许多学者积极倡导二语习得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途径,是因为它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该理论重视内部认知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主张语言处于统一的社会认知空间里,语言学习兼有社会与认知的双重属性。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认知、语言以及学习等概念的理解,该理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向传统的二分思维发起了挑战,把研究二语习得拓宽到一种全新的视野;2)坚持社会与认知因素共同影响二语学习的观点,这有利于缩小认知派和社会派之间的距离从而逐渐消除分歧,促进两派理论的整合;3)定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社会认知理论拓宽了当前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思路。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注重环境和学习者认知之间的关联,引进了“协同效应”与“互动模式”这两个重要概念,指出学习者发展语言能力需要与他人、社会环境以及具体情境间进行协调互动。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其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得到肯定。
2. 理论不足。综观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值得进一步完善。
从立论的角度来看,Atkinson等人反对把“社会”与“认知”看作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指出两者间没有明晰的界限,不必刻意区分外在、内在,他们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就是说该理论认为“认知”约等于“行为”。这种社会派特征在实证研究中也有所体现,研究者们聚焦在学习者如何使用语言上,却不太关注习得语言的内在过程。有学者甚至认为社会认知理论属于社会派体系,因为其倡导者没有把社会派与认知派的优势整合到一起。因此,如何结合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从而形成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一致性的理论框架,仍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该理论也没有及时有效地把当今影响巨大的认知语言学的“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吸收进来。这正好展现出该理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语言学理论作为建设基础,因而解释力不足。
其次,在研究方式上,社会认知理论主张既应采取认知派惯用的宏观定量方法,又要采用社会派倾向的微观定性方法。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有关的研究方法却以微观定性为主,很少涉及宏观定量。此外该理论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特性与变异性,时常忽视对共性及普遍性的探讨。
最后,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也不够全面,应用性仍需提升。现有研究未能充分揭示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何介入大脑的认知。
综合来看,社会认知理论的方法论和宏观理论间有着显而易见的脱节。
四、结语
在研究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所有研究最后都建立在共同的社会认知基础上,即人是社会的,那么人所使用的语言当然也具有社会性。研究者需要重视语言的规则系统,同时也不能轻视把语言形式变为现实的多种语境关系。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注重从社会与认知两个角度进行语言习得,将人类的内在机制与外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观点不仅综合了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为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理论带来了独特的分析视角,推动了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进步。虽然还有不足,但随着理论反思和实证探究的持续推进,日后相关研究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Atkinson D. Toward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2(4):525-545.
[2]张凤娟,刘永兵. 社会认知主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6-129.
[3]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C].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1972:269-293.
[4]Atkinson D. Extended,embodied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2010(5):599-622.
[5]曹志希,王晓丽,刘伟.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基础[J].外语教学,2006(5):36-39.
[6]Atkinson D. Sociocognition: What it can mean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 Batstone (ed.).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7]Atkinson D.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New York: Routledge, 2011.
[8]Atkinson, D., E. Churchill, T. Nishino & H. Okada. Alignment and interaction in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7(2):169-188.
[9]文秋芳.評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2008(5):13-20.
[10]杨梅,谢洪.二语习得社会认知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5(5):40-46.
[11]Hilton H. Book review of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Learning[J]. System, 2011(39):564-565.
[12]齐彬,张文忠.二语习得研究的六大社会视角——《第二语言习得多重研究视角》述评[J].外语研究,2013(4):66-69.
[13]刘正光,冯玉娟,曹剑.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理论及其理论基础[J].外国语,2013(6):42-52.
[14]杨文星,孙滢.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二语习得理论评析[J].现代外语,2016(1):108-118.
[15]何玲梅.外语教学关系问题论争的反思[J].教育科学,2004(1)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