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传统文化的光芒 照亮高中英语课堂

2021-01-06李芹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英语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教育是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文化兴国战略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实践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际,针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和路径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有助于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的传播,让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英语课堂。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李芹,江苏省徐州市第七中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其品质和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在学校教育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教学的使命。那么,当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状况如何?又该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文化深度学习呢?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沉淀下来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民族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了解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如今,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往来和冲突日益加剧,以教育为根本,以校园为主要阵地,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财富,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素养事关未来公民的综合素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青年一代人扛起传承传统文化的大旗。长期以来,党和国家也就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和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主张在英语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为课堂教学增添温暖与快乐,争取让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責任心和自信心,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高中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高级阶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己任,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让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跳板深度学习,生成智慧。

二、高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实践证明,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共融共生的关系。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社会。随着中外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也一再加大了文化入侵和渗透的步伐。受此影响,许多学生都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养成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却不屑一顾的心理。如许多学生长期吸收外来文化,对西方影视、音乐和文学作品如数家珍,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与家长和老师在文化观念上存在差异和冲突,认为传统文化是滞后、破败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许多人的影响都很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继承与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和核心理念。不过,受教材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长期以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都是以英语文化为主,有关汉语文化的接触和回应非常少,在英语教学中,汉语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在英语教学中并不鲜明、坚定。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及文化,许多老师都只关注一些内容的英语文化背景,很少会从传统文化视角去导入文化观念,进行文化价值和意义分析。由于没有接收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所以,许多学生自发产生了与西方文化观念相吻合的价值观、文化观,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滑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许多人都出现了社会道德责任感淡漠,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等问题,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导致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淡薄的原因非常多,外来文化的大力渗透和风靡一时是外因。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不重视,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呈离心倾向,是不良的大环境。教育是影响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淡薄、不自信等问题,需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校园为主要场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认可和接受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1.发掘文化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在新课改持续深入的情境下,高中英语教材在内容、体例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如过去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有太多的知识性内容,有关历史、文化、民俗的内容非常少。但是,在新时期,高中英语教材中剔除了许多陈旧、与生活缺少关联的东西,英语教材的涉及面更广,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有关文学、历史、节日的文化内容,这样的教材编排方式,也拉近了学生生活与英语的距离,为文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任课教师要吃透新课改和教材编排精神,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和信息,加强中外文化的联系,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如在学习“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一课时,结合本课主题“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出友情、亲情等话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人际交往、与人相处的名句、俗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人心齐,泰山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名言名句或者俗语翻译成英语,并找出翻译的难点,体会中英文化差异。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心齐,泰山移”两句翻译成英文,分别是“one should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he himself does not desire.”“When people determined they can overcome everything.”与英语相比,汉语更加言简意赅,这就是汉语的魅力,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这样在英语教学中发掘文化素材,让学生接收更多的文化信息,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受到激励和启迪。

2.补充背景知识,培养文化敏感性。文化是语言的属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每一句话可能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含义。过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有许多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东西,但是许多老师都只关注英语文化背景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只重视语法知识讲解和语言能力培养,却很少关注相关知识的汉语文化背景。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因地制宜,结合传统文化内容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風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人文科学知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树立文化意识,补充民族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如在学习“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一课时,结合文中提到的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的故事,教师可以补充更多的背景知识。如关于袁隆平,可以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谈起,讲述历史、地理和家国理念对袁隆平的影响,从文化角度讲述袁隆平的田园梦。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国解决粮食问题尤其是在解放前,老百姓经常会因为没有粮食吃饿死。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许多地方闹饥荒,袁隆平看到华夏大地满目疮痍,非常难过,他发誓投身到农业科技,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所以,关于杂交水稻研发工作,他的坚持始终如一。屠呦呦及其团队之所以能发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是因为她们以中医学为根基,从中汲取了力量和智慧。屠呦呦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中医学是非常伟大和神奇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补充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自豪感。

3.进行文化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高中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来说有着重大意义。中西方文化在文化理念、内涵和形式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在文化思潮此起彼伏的情况下,中外文化对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与活动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借助文化对比,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如在学习“Festivals and customs”一课时,课文提及了不同国家的节日,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在两条相同的时间线上标记出来,从起源、形式、饮食、性格上进行文化对比,让学生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如西方传统节日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圣诞节是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是纪念教会的圣人。而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与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许多节日如清明、重阳都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西方节日在庆祝时具有集体性、狂欢性,这与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崇拜个性张扬的思想有关。中国节日带有家族性,更加关注团圆的意味和感情交流。在饮食上,西方节日里的饮食都相对简单,人们在聚会时以舞蹈、交际为主。中国节日非常关注饮食的形式和文化意义,团圆,劲酒,劝菜,都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这样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养成兼容并蓄的文化观。

4.开展课堂讨论,提高文化沟通能力。如今,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和碰撞越来与激烈。在国际往来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一些有关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我们惯性行为相冲突的问题。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是我们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想消除文化冲突,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将文化渗透常态化,引导学生开展文化学习、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探究了解文化差异,提高文化沟通能力。如在学习“Lights,camera,action!”一课时,文中提到了经典魔幻巨制《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的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用新方法拍摄电影的事,这里所说的The Lord of the Rings是由英国作家J.R.R.托尔金(J.R.R. Tolkien)的文学巨著改编而成的,它在许多方面都借鉴了中国的《西游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神魔小说背后隐含的中西文化差异”为主题,让学生以《指环王》和《西游记》为蓝本,融合各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文化对比和分析,对比旅行文学、魔幻作品的文化特质,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多角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坚定其文化自信,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加油助力。

参考文献:

[1]齐玲.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18(4):66-71.

[2]赵雪莲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及实施方案[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6):11-14.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英语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