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教学中“采风”活动探赜

2021-01-06李红萍

科教新报 2021年50期
关键词:常德刘禹锡活动

李红萍

我国文学“采风”的传统很深厚,据史书记载,采风制度正式建立于周代。《礼记·王制》说:“天子五年一巡守(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周天子设立采诗之官,定期到各地采集诗歌。

这一传统也可以运用到中学作文教学中来。当前,作文课还没有安排专业性的采风活动,但是学校和教学组织者可以进行相关的尝试,这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从教学角度来讲,“采风”是根据写作课的需要,由教师或学生主动发起的,具有时限性、体验性(获取知识、经验、感悟)、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五定”:定主体、定动机、定时间、定方式、定目的地。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习——学发展成果,习风土人情;探访——探山川胜境,访社情民意;考察——考历史渊源,察时代变迁。

对于学生来说,采风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简要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换一个环境。“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从前慢》),在古代,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决定了人的经历,不管是统治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需要以出巡、出游的方式拓宽视野,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从当代教育来看,学生长期在校园内接受教育,校园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各方面接触较少。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容易产生厌倦感,而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和智慧。换一个环境,可   以换出一种新视角、换出一种新思维、换出一处新情感。二是多一种历练。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仅“读书”,容易成为“书呆子”,仅“行路”,也容易成为“浪荡子”。“读”是为了奠定“行”基础,“行”是为了消化“读”的库存,并在实践上获得更快的提升。“行”也是“采风”的历程,是历练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简单,基本上是从家庭到校园,从校园再到校园。走出课堂,参观考察名山大川、人文胜迹、工厂农村,能感受到丰富的、沸腾的社会生活,可以拓宽视野,丰富阅历,提升素养。三是得一些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躬行”了,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体验。中学生若想使自己的写作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任朗州司马十年,他三分之一的作品写于常德,我们现在到桃花源景区,会看到一个“桃源佳致”碑,这四个字就是刘禹锡亲手所题。他在常德期间,曾多次来此游玩采风,所以现在桃花源旅游解说词中,还称刘禹锡为旅游推广大使,这与他对常德地理人文独特的体验密切相关。

在教学中组织开展采风活动,可以借鉴古代文人的采风方式,我在实践中简单地总结了一个“采风八步法”:一是设定计划。由学校负责人或教师带队,明确采风人员、时间、地点、路线,明确后勤保障方式等等。二是做好功课。每一位参与采风的同学要提前熟悉采风活动的安排,做好各类准备工作,包括行李准备、知识准备。三是实地参观。到目的地开展参观考察活动,详细了解参观点的情况。四是资料采集。尽量多的记录、拍摄相关资料,收集、购买相关书籍资料。五是民意访谈。根据采风的题目,有意识地向当地居民了解社情民意、民俗风情等。六是个体感悟。在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一定印象之后,需要一个静思感悟的过程,那就是个人整理思维,提炼观点、看法。七是集中讨论。需要个体出成果的,就在讨论中借他山之玉,啟发自己的思维。如果是以小组为单位出成果的,就更要组织讨论,集中智慧。八是作品撰写。这是体现采风的效果的最后一步,就是采风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诸于文字的过程。八步完成,一次采风活动就圆满结束了。采风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达到舒展身心、开拓视野、提升境界的效果,值得在教学中大力实践。

猜你喜欢

常德刘禹锡活动
“活动随手拍”
银色的常德
赏牡丹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刘禹锡与《陋室铭》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