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2021-01-06王华棕
王华棕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无疑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在问题互动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考路径,从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放弃传统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致力于将数学知识从呆板的书面文字转化成生动立体的事物,利用丰富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理解,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困惑。
一、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问题设计要点
1.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当前,数学课堂过于注重形式化教学,对学生学习体验关注较少,再加上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等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有效提问的教学要点首先就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从教师的问题中看到数学的趣味性,并不断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思考体系。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学生关注的内容,比如时尚、动漫、玩具或者数码科技,让学生伴随着自己喜欢的话题进行深度的思考,把数学学习当成是趣味问答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体验中寻找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路径,从而完成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包含的内容很多,就小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数学学科的教学特性而言,要想完成深度学习,须通过教学问题的合理设计,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考能力。有效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通过自身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思考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探析式的教学问题引导,自主进行一些学习和探索,尝试着创造性思考。通过问题的设计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提高课堂的丰富度,实现一个长期并且高效的教学效果。
3. 用问题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
教师用教学问题向学生提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与学生进行互动的一种体现。通过设计师生互动教学问题,教师和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具体表现在:改变常规教学中你教我学的教学状态,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交流,并在交流时提升各项能力。所以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从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入手,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逐步引导学习。很多时候,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以及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很少有参与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按照教师传授的方法或者思路进行解题。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教材內容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带领学生不断地探索,从而完成深度学习。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1. 利用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要先设定明确的问题导向,利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为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方向以及探究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周长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到操场上去寻找几何图形,让学生去寻觅生活中的图形。鼓励学生放开眼界,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问题,教师看到跑道可以提问:“跑道是正方形的吗?”看到篮球架上的篮板,可以提问:“篮板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通过提问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接着教师可以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小明每天都在我们学校操场跑步,假设跑道是一个正方形,它的每条边都是40米,他跑了一圈,你知道小明跑了多少米吗?通过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常识设计问题,学生的探究意识被充分调动,之后在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数学讨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可以发现,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周长计算公式,致使有的学生回答得比较简单:有学生说利用尺子等学习工具进行操场尺寸的测量,从而得出小明跑步的距离,也有的说要通过计算操场的周长来推测出小明的跑步距离。而这时教师就要突出教学问题的价值,用问题指引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使学生意识到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比如,大家想一想:小明跑了一圈,实际上是一个什么图形?周长与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教学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对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突出了深度学习的价值。
2. 创设趣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教师可以把学生喜爱的事物作为教学的素材,设计趣味的教学问题,为学生提供感性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实现深度学习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动手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促使其仔细观察、实验以及整合提炼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充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中,首先,提出趣味问题导入:大家知道玩具车的面积应该怎么测量吗?积木的面积呢?学生听到问题中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其次,教师可以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不规则几何图形,接着提问学生:“大家看看黑板上的图形可以分解成什么形状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在白纸上画出黑板上的图形,而后进行分解尝试,用剪刀剪出分解的图形。经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和拼接尝试,学生可以发现原来黑板上的未知图形能够转化为长方形和三角形,由已知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未知图形的面积。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度地理解面积的概念,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立体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用渐进性问题促进学生空间几何思维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层次划分,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拓张,从而促成深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时,教师可先由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图片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洗衣机、冰箱、微波炉和牙膏盒等等,此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长方体由几个面组成?组成长方体的这些面有哪些形状?有几个面是一样的?”学生简单思考后可以进行快速的回答,然后教师提出深入性的问题:“构成长方体的棱一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相同吗?根据棱的长度对长方体的棱进行分组,怎样分?”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这样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拘泥于你教我学的课堂传授式教学,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是当今教师应该思考的重点。在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数学学科开始越来越重视教学创新,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的定位。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问题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打好数学学习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城县朋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念育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