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问学”课堂中落实语文要素,让复述有法可行

2021-01-06郑晓霞

新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问学枣核要素

郑晓霞

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在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中被首次明确提出。本文以该单元《枣核》一文的教学为例,结合我校开展的“问学”课堂教学研究,具体说说落实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的基本策略。

一、紧扣“问”,厘清课文主要内容,搭建復述支架

语文课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问学”课堂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在学习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问学”课堂的“问”,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在有效的“问”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倡导的是围绕语文要素提炼课文的核心问题。

《枣核》一文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对故事的主要内容或有趣的部分进行复述。结合这一语文要素,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提出核心问题:“枣核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以此帮助学生厘清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可以聚焦“蹦”字,梳理故事经过,为学生搭建复述支架。

二、立足“学”,制订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

“问学”课堂的“学”,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从设计“怎样教”转向设计“怎样学”。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根据学情及单元语文要素,制订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案,在让教师明确“教什么”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学什么”,为学生的学习路径提供明确的方向,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真正地学。

《枣核》一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小男孩,他勤快聪明,用自己的智慧,努力帮助乡亲们成功地夺回了牲口,并且惩治了一名县官的故事。课文语言生动,读来饶有趣味。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为了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这一民间故事的语言风格,又能够扎实地贯彻落实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走进民间故事,同时迁移从前几课中所学习的复述方法,发展学生的复述能力。具体来说,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借助预习单、图片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核”“妻”等十个生字,读准“折”“涨”两个多音字。

2. 默读课文,并借助关键句子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厘清脉络。

3. 迁移运用。借助示意图、插图等对课文进行复述,体会枣核的勤劳聪明。

三、“问学”融合,分步推进教学,落实语文要素

“问学”课堂以“问”为主线,以“学”为中心,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预习单导航,了解学情

预习单导航,一般是指学生根据预习单的要求进行自学,独立完成一部分的预学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预习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于文本中的知识,哪些是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哪些是不能掌握的,哪些是一知半解的。

《枣核》一课的预习单,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我会读”。包括自读课文三遍,认读本课生字词及多音字“折”“涨”。通过自己动手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生活等多种方法,快速正确地理解不明白的词语。二是“我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样的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三是“我收集”。你还知道哪些民间故事呢?四是“我要问”。把自己不明白的几个问题记录下来。课前,笔者先收集每个学生的学前预习单,仔细了解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整理并提出一些学生不能及时解决的有效预习问题。课堂教学伊始,笔者认真检查每个学生字词的预习完成情况,并结合图片理解“屋脊”“扶犁”等词语。

(二)以“问”促“学”,借助关键句,厘清课文主要内容

针对《枣核》一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个关键句:“枣核不仅勤快,而且聪明。”在梳理枣核勤快的理由时,学生直接提取段落中的句子“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一蹦蹦到屋顶上”来说明。而关于枣核的聪明,文章尽管没有像介绍枣核“勤快”那样直接明了,但是只要把握住“枣核做了什么事”(赶回牲口和惩治县官),就能得出枣核聪明的结论了。抓住枣核的特点以及介绍枣核特点的事例,再结合板书,学生多数都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就得到了落实。

(三)聚焦“蹦”字,再现有趣情节,为复述搭建支架

“蹦”是《枣核》一课中出现的高频词,在故事中,“蹦”字的连续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枣核的动作敏捷,本领不一般,他勇敢聪明的人物形象特点非常鲜明,充满情趣,富有画面感及可视化,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教学《枣核》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带有“蹦”字的句子,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悟枣核鲜明的人物形象;然后通过聚焦带“蹦”字的句子,找出在两件事情中,枣核活动地点的变化,形成线路图,再次梳理故事的有趣经过,为复述故事搭建支架;最后学生根据枣核活动线路图、课文中的插图或板书,自主选择方法进行课文复述。围绕单元主题,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再现故事情节,真正落实了复述这一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

(四)以问延学,续编故事

《枣核》一文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直到结尾都让人意犹未尽。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续编本故事的环节,将课内故事扩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在课内学习中激发产生出来的热情,直接辐射到课外,激发学生对于续编本故事的创作热情。在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一张枣核大摇大摆地离开县衙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此图片进行质疑,然后问:枣核救回了乡亲们的牲口,回到村子后,乡亲们会对此作出怎样的反应?枣核的爹娘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县官会善罢甘休吗?枣核又会如何与县官继续斗智斗勇?请你们课后动笔续编枣核的故事。这项教学活动延续后应该要有反馈,因此,笔者之后根据学生续编的故事进行评选、颁奖,让课内课外更好地融合。

总之,在“问学”课堂教学中,“问”是主线,“学”是中心。学生问的过程,就是在学;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问学”中,学生获取个人知识,习得个人方法,提升个人能力,生长个人智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贯彻落实语文要素,既能有效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西门小学)

猜你喜欢

问学枣核要素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期主题: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枣核形身材”是怎么形成的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透明帽在老年人食管枣核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老鼠们的枣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