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长见识、悟道理
2021-01-06马晓如
马晓如
一、确定项目化课程的学习目标
为了使项目化课程真正成为育人的载体,我们确立课程学习目标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钟面的特点、了解人类探索时间的历史及计时器的发展史,动手实践自制钟表和制作创意计时工具;观察、认识影子与时间的关系,以及自然界中能记录时间的动植物;会记录自己的一天的时间安排,明白时间就在自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流逝;使学生体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全面发展的乐趣,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项目化课程的搭建与实施
模块一:钟表里的时间
【模块目标】1.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钟表、讨论交流钟表、说钟面上的时刻。2. 在画钟面、制作钟面等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字钟面的结构和特点,体现数学与美术的学科融合。
【活动实施】1. 在校期间:教师在某些特定时刻(整点或半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钟表,简单记录,或和同学交流。开展课间学生竞赛活动“看钟面 说钟面”,看谁的观察力强,比一比谁认识的时刻多。2. 在家期间:家长配合在某些特定时刻(整点或半点)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识钟面的样子。3. 亲子活动:孩子与家长共同制作一个钟表,在亲子互动制作钟面过程中,加深对钟面结构特点的体会。
【活动评价、效果呈现】1. 在课间、课上、家庭观察学生对钟面的掌握。2. 在拨钟游戏中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否能够将时刻与钟面对应起来。3. 制作钟面、画钟面,观察学生对钟面布局的掌握情况。班级布置时间文化墙,展示学生制作的钟面作品。
模块二:记录“我的一天”
【模块目标】1. 通过开展记录“我的一天”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数字钟表表达的时间,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时间。2.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活动实施】1. 教师先制作一个关于一天时间安排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对一天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一件事情的时间段的表达方式,以及经过时间有初步认识。2.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在校的一天”和“节假日的一天”,尽量选择整时和半时进行记录。
【活动评价、效果呈现】1. 学生用列表记录的方式,也可以是以绘画的形式分别记录自己的日程安排。2. 在课堂交流自己的“在校的一天”和“节假日的一天”的时间安排,通过比较初步体会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模块三:我和影子做游戏
【模块目标】让学生明白影子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走进自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活动实施】1. 组织学生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观察影子的方向和位置。2. 直观地体会一天中影子会随着时间移动,也会缩短或变长。3. 思考影子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在探索实验中获得时间与影子变化关系的经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记录和表达出来,在与同伴的交流分享中感悟道理,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
【活动评价、效果呈现】1. 观察并在记录表中记录相关数据,感受不同时间下同一地点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2. 观察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态度与积极性,研究过程是否扎实,数据记载是否清楚。3. 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观察和思考后的体会和感受。
模块四:时间的文化
【模块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时间的研究历史、计时器的演变。观察、发现自然界里的“时钟”并做相关记录。引导学生自制计时工具,开发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活动实施】1. 在教师制作并推送的时间文化微课里,学生了解到了:(1)人类对“时间”这个概念从无到有的认知发展历史;(2)计时器的演变,包括中国计时器的发展以及欧洲机械钟表的发展。2. 观察自然界中能够表达时间的动植物,并做记录。3. 创造计时工具:本环节旨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观看完古人发明的计时工具后,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表示时间的方式”,不局限于钟表的形状和样式,鼓励学生创新,只要能表示出“时间”即可。
【活动评价、效果呈现】1. 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对时间这个概念由来的认识,谈计时工具的发展和演变。2. 运用“观察—发现—记录—运用”这一科学实践研究方法来寻找、观察并记录自然界的“时钟”;有能力的学生动手自制计时工具,并在课堂上展示,说明自己的制作原理。
三、“认识钟表”跨学科项目化课程研究的效果与反思
1. 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增长了见识、感悟了道理。
数学学习活动需要让学生经历“具体直观到一般抽象、再回归思维具体”的思维路径。“实物操作(观察钟表、拨钟)—图像操作(画钟表)—符号操作(记录我的一天)”的三次转化与提升,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直观水平、表象水平、抽象水平”认知阶段,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深入。通过四个模块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提升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效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学习如此有趣,同时把学生的眼光从书本引向自然界,回归到生活中。在探究影子问题、寻找自然界的时钟的项目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提炼出科学实践研究的一般方法“观察—记录—发现—运用”,并引导学生将自己探究到的规律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释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了学习自信。这样的亲身经历、实践探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对钟面的深入认识、对时间由来的理解,真正体悟到了时间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整个过程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践、解决问题等能力,切实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让学生获得更立体的成长。
2. 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获得更有效的专业成长。
对于教师来说,超数学项目课程研究与开发是一个挑战,参与的教师从项目式学习目标确立、主题模块划分、资料搜集整理、课程架构与实施、微课制作等方面得到磨砺,教师课程研发能力得以提升。这个过程加深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为了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团队教师横向比较了不同版本数学教材在相关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异同;通过对时间相关材料的搜集、研读和交流,开阔了视野,教师对时间发展与演变的背景性知識有了更广更深的理解;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实施前测、中测和后测,收集、分析数据,及时掌握学情, 调整并推动项目式学习的进程,同时明白如何开展教学实证研究。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