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 如何开展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科普

2021-01-06杨春竹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5期
关键词:突发性宣传科普

杨春竹

摘要:暴雨、洪涝、冰雹、雷电等突发性气象灾害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农村一些地区还因此返贫致贫。在融媒体时代,运用不同形式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相匹配的传播方式开展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科普宣传,相对于一体化、共性的宣传模式,对于提升公众防灾意识、防范能力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突发性 科普 宣传

一、贵州突发性气象灾害概况

贵州地处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带来充分的水汽以及高原东侧特殊的地理地貌,贵州气象灾害多发、频发。

而在贵州的各类气象灾害中,突发性气象灾害影响尤为突出,夏半年主要有冰雹、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冬半年主要是强降温和凝冻天气。[1]

二、开展突发性气象灾害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2]。通过灾后调研、走访摸查情况来看,公众防灾减灾知识贫乏、意识淡薄,尤其是在农村,当气象预警信息发出后,村民不知道如何防灾或避灾,或者当政府组织撤离时很多百姓不肯撤离或撤离后又返回家中取财物,直接导致救援效果大打折扣。

突发灾害性天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致使房屋倒塌、庄稼绝收、通讯及交通设施受损、人畜伤亡等。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应急科普宣传,不仅仅是自救、互救技能的提升,也是一种理念、自主防灾意识的提升。

融媒体时代,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不应是割裂的,而是主题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还有科技手段的加持,无论宣传形式、内容、参与主体都可以有大的突破。通过融媒体的形式普及突发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强化社会气象意识,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那么,在融媒体中如何实现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科普宣传,本文将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探索。

三、贵州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科普在融媒体中的表现

突发性气象灾害科普问题其实是突发性气象灾害基本知识、应急救援、自救互救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作调整,及时总结在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一)在不同媒介中宣传应满足的条件

1.适应我省突发性气象灾害减灾工作的特点。

由于我省灾害性天气时空的分布特点和天气预报水平,决定了在进行公众防灾科普时,突发性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工作要有广泛性,长期性。

2.适应不同人群的特点。

社会公众中含有党委政府机关人员、大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社区居民和广大村民。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对的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程度和影响不同,科普内容和方式就必须区别对待。

3.必须明确,无论是哪一种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科普都不能脱离科普的客观性。

(二)应急科普在融媒体中的体现

1.报纸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传播媒介,其作为新闻最快的传播渠道地位已不现实。

一张报纸从版面定稿、编辑、三审三校、再到印刷,基本都要花费一天的时间。而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渠道刊发新闻,以气象部门为例,最快的只需要11分钟。

虽然报纸的传播速度跟不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但其仍有较大的阅读群体。根据《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的数据来看,城镇居民报纸阅读率为33.5%,农村居民为20.6%。[3]

因此,报纸这块宣传阵地仍要好好经营。怎样经营?在时间上赢得优势显然不可能,那就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就应急气象科普而言,可挖掘的内容是很丰富的,结合新闻的特点,以某一次影响大的天气过程为切入点,讲清楚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响、应对措施。比如贵州暴雨的形成有一个原因与地形有关,从水汽丰富的地区水平移动的暖湿气流,如果在它的前进方向上遇到山脉、丘陵或高原等地形的阻挡时,被迫沿着山坡向上“爬”而进入较高处,从而在迎风坡上成云致雨。

2.应急气象科普在电视中的表达。

从1958年第一台电视机在中国生产上市,到1987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看电视成为老百姓重要的一项生活内容。

随着传播方式的增多,电视的主流作用已不再,但大多数老年人对电视的信赖度仍很高,这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电视本身对视觉的影响力有关。老年人视力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手机的屏幕小,从观看体验上来看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农村,有一大部分老年人不会下载、使用各种APP。而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由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常常在农村发生。因此,在电视渠道开辟应急气象科普有必要也很重要。

在制作科普宣傳片时,要考虑收看的对象,即选择老人们能够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画面。比如可以选择动画演示的形式,人物形象可以是小孩和老人。目前农村仍有大部分留守儿童,选择动画的形式吸引力增大。语言上不要用新潮的网络语言和深奥的书面语。比如说暴雨的形成首要条件是“充沛的水汽”,当面对老人和小孩时,我们可以直接说成需要很多的水汽,小河小溪里的水汽是远远不够的,要大江大海里的水汽才行。这种形象化的表述才能让老人小孩留下印象。再比如说冰雹大小的时候,不要用直径10毫米、20毫米、30毫米这样数字化的表述,而要用像鸡蛋、像大米这样具体而形象的表达。

3.应急气象科普在网络上的表达。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4]

由此可看出,通过网络传播气象应急科普知识非常重要。而根据突发性气象灾害对农村和城市影响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宣传内容和形式也要有区别。

在农村,由于农民的气象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差,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对农村的危害尤为严重 ,因此,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最薄弱的地方。

形式上,由于大多数村民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文字对于村民们阅读有难度,长图或漫画的形式与村民们有距离感,代入感不强。因此,最有效的是利用以往出现的典型灾害实例进行宣传,使生活在农村的老乡有一种身份认同感,防灾意识得到强化。

广播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农村由于所处位置较偏僻,遇到网络不畅通时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的功能。2021年,贵州计划在2000个行政村建立应急广播。通过增加大喇叭播发数量的方式,根据当地地理特点,进行暴雨、雷电、雪凝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广播,让村民无论在家还是在田间地头劳作时都能听到信息,长期耳濡目染。还可以让村主任将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减灾常识录成多段音频,在村委会每日定时播放。

此外,村干部一般都是在本村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人。在贵州,很多的村干部也是气象信息员,通过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先让这一批人掌握一些突发性气象灾害与减灾防灾知识,再辐射到所在村的村民,效果也比较好。

对于城市里的人群,宣传形式和内容要更丰富。这个结论基于城市人群的多样性,既有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又有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体,不同职业的人群,既要区别对待又要考虑共性。

形式上采用动漫、简笔画、图文、图解、沙画,联合广播电台作解读等形式。文字+图片+视频穿插进行,视觉上比较轻松。比如今年8月9日发布在微信上的消息《海拔4672.97米!中国最高天气雷达站,为啥建?》,图片不仅有秀美的风景、也有民族特点的舞蹈、还有记者探寻的视频、气象人艰苦环境的图片,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最高天气雷达站建立的重要性。

3.1面向党政机关

突发性气象灾害减灾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政府无疑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领航人。党委政府的防灾意识增强了,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出后才能引起高度重视,从而采取积极的防灾减灾救灾措施,使防灾成效最大化。

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基础,因此,应注重内容上的深化和强度上的加强,根据防灾形势和防御的需要,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集中性地加大科普力度和频度。

3.2面向学校

形式上,面向学校的气象灾害应急科普活动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重在打基础。通过各学校科技辅导员的培训与交流,先提高教师气象科普能力,从而带动学生对突发性气象科普知识的积累。可以先收集近一两年内我省发生的几种影响大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及造成的影响资料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关注天气灾害和气候的变化与人们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从而理解开展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科普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校气象科普宣传教育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通过开展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小品或歌唱演出,参加灾后采访、气象科普知识讲座、气象科学知识竞赛、青少年气象夏令营以及气象科技兴趣小组等课外、校外科普活动。

内容上,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气象基础科学知识、应对气候变化和避险自救互救技能的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对气象科技的兴趣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

3.3面向社区、企业

社区、企业的教育可以先了解居民的科普需求,尽可能采纳居民的建议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居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对改变自己的生活起作用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接受。

社区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科普应寓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常态化、长效性的科普建成覆盖全社区的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应急科普教育。在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组织辖区的公众熟悉周围避难场所的进出口及每个区的功用,组织志愿者成员开展相应规模的防灾减灾救助演练。

结语

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科普在融媒体中的表现实际上就是要形成全社会重视防灾减灾科普,增强防灾意识的良好环境,形成社会各界共同防灾减灾的合力。

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科普无论在哪一种媒体传播,都要立足于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落脚于提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抗御突发性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目标上,使各个领域、各个群体、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积极正确地参与防灾减灾社会行动。

传播渠道方面,打造融媒体平台,疏通不同媒体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可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突发性气象灾害特点统一组织部署,集中一个时期通过电视、报刊、政府网站、广播、网站、新媒体等,向社会进行广泛的、针对不同人群的科普宣传。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通过哪种渠道,无论采用文字、图文还是动漫,或不断推出的新的传播方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很重要。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联合各有关单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注 释:

[1]于飞,谷晓平,罗宇翔等.贵州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与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2):267-270.

[2]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4/11/nw.D110000renmrb_20200411_2-01.htm  20200411.

[3]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421/c40606-31681114.html  20200421  人民网.

[4]http://www.cctime.com/html/2021-7-14/1581305.htm飛象网.

(作者单位:贵州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突发性宣传科普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分析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可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智能外套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