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筑牢安全生产屏障

2021-01-06卢燕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安全生产

摘要: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安全生产提供有效保障。本文中,分析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性,并就如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2-0114-04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并不断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而构建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15年3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就提出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计委、中宣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救工作”。在新冠疫情爆发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高度重视。2020年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科学规范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遵照中央精神和政策要求,A集团公司制定了职工健康管理行动方案,将职工心理健康关爱与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塑造、安全管理有机结合,引导职工树立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适应变化的健康心理状态,提升幸福感,促进劳动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集团公司为此做了大量心理关爱工作,并取得了行之有效的进展,而心理危机干预也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1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性

1.1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或群体进行紧急处置,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避免严重后果发生,通过发挥自身潜能,恢复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1]。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灾难后一年内,可能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的人达20%,需要对他们开展长期的心理干预。心理创伤可能有长达6个月的潜伏期。我们所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就是因灾难引发的心理创伤延迟出现,并成为长期存在的精神障碍。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波及面广,对整个社会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挑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每一个人都被深度卷入。据《柳叶刀》最新研究,2020年初曾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住院的1276名新冠患者,在出院12个月后仍有26%的人有抑郁、焦虑情绪,出现睡眠困难等后遗症。这种影响在心理层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担心等情绪,同时还悄然改变人们的行为。PTSD成为全社会必须面对的心理问题,缺乏及时的关注和干预,可能演变为更严重的长期心理问题,甚至成为社会问题。

1.2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任何异常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危机。按刺激来源,我们通常把心理危机分为境遇性危机和成长性危机。通过走访调研,A集团公司现有和潜在的境遇性心理危机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事故引发的危机。事故对亲历者以及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都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需要进行科学的心理评估。灾难后,许多人的危机反应在3个月内得到缓解并消失,但相当一部分人依然有症状。有的人最初并无症状,数月后才出现延迟性创伤反应。

(2)不可预估的生活事件引发的危机。例如亲人离世无法及时赶回身边,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或者职工猝死,周围同事目睹等事件,都会给当事人心中造成创伤。

(3)在预估范围内的生活事件。比如因夫妻失和、婚姻破裂造成心理压力;职工本人或家庭成員涉赌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夫妻分居,在孩子成长教育缺位造成的愧疚;年轻人失恋引发的极端行为等。哪怕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喜事,例如结婚、生子,因为个体角色发生变化,在角色适应和调整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各种矛盾和不适应。

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个体常见的反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知方面,表现为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对策略受到抑制,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危机情景再现、缺乏信心、内疚自责、丧失安全感等。其中突出特点表现为认知狭窄,只看到困难和问题,看不到资源、希望等其他可能性;在情绪方面,更多地会出现害怕、沮丧、无助、麻木、易怒等,突出特点表现为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情绪失调;在行为方面,可能会出现攻击、逃避、社交性退缩、过度警戒等,主要特点表现为反常和易失控。所有这些表现无疑将会损害职工身心健康,从而对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只有提前预警,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1.3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注重事前控制,使风险管理关口前置

202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安全生产法》特别指出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强调从以事故处置为主的被动反应模式向以风险预防为主的主动管控模式转变。而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也恰恰体现了这一要求。作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组成部分,心理危机预警是初始环节。通过运用心理学相关技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危机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及时给予的心理援助服务或紧急处置,及时疏导情绪,防止矛盾激化,通过主动干预,避免严重负性后果的发生,保障生命安全,降低安全生产风险。

2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建立危机干预四级预警管理体系

在集团党委领导下,党政工团联合推动建立“班组、车间、站段、集团”四级预警系统,组建危机干预小组,从组织架构上保障职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做到心理危机事件尽早发现,及时干预,科学处置,降低职工身心健康损害,防止因行为异常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行政的参与有利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人、财、物上得到有效保障,是危机干预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工会是职工安全健康的维护者,防范和化解职工心理风险是其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集团工会可发挥资源优势,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专业机构,组成专家团队,同时将多年来培养的一批取得专业资质的心理关爱专员分区域组成网格化的专业队伍开展工作;党群工作部门、基层党支部和团委借力长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和经验,将五必访六必谈当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预警系统进行反馈,通过更专业的危机干预方法,科学规范地处理、化解矛盾和危机,增进职工身心健康,防范安全生产风险;班组是危机预警管理系统最基础最前沿的部分,对一线职工心理和思想动态掌握最及时,提供的信息最真实,能及时掌握危机动向,做到早报告,尽早启动危机干预程序,防患于未然(表1)。

2.2健全职工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1)建立职工动态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档案。构建危机干预信息化系统,每年开展心理普查,全面了解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岗位变动、婚恋情况、家庭关系、收支状况、意外事件及变故等方面是否构成引发心理危机的应激源,为心理问题预警提供依据。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档案,对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的职工,或处于危机状态的关键人进行动态追踪,密切关注其工作生活中出现的负性事件,详细记录危机状态及处置情况,定期开展复查和随访,实时更新职工心理健康档案。与职工家庭建立联系,共同关注关键人的心理动态,通过多方位的观察,形成职工心理变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2)建立职工心理危机防御系统。建立由车间管理人员、班组长、工会小组长、心理关爱大使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控网络,通过谈心谈话、日常观察、侧面了解,掌握职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对已达到心理危机预警红线的职工,要特别关注其工作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例如工作中被考核、婚姻出现危机、家庭遭遇变故等,发现异常心理状态或行为表现,要立即向站段一级心理预警系统报,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站段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对外联络,提供安全、资源等方面的保证,必要时及时对重点关注人实施监护;心理关爱专员为重点关注人提供心理支持,向当事人推荐专业辅导渠道、联络其亲友提供社会支持,必要时与亲属达成协议,联络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转介。通过危机排查制度,形成了危机干预事件的防御系统。

(3)在心理危机干预平台建设中融入大数据技术。职工的异常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前兆,通过全面收集职工工作状态、人际交往、生活事件、网络活跃度等相关信息,分析职工心理动态及其可能的行为模式,提升心理干预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职工日常信息数据散布在不同部门,安全科室记录职工违章考核数据,组织人事部门留存处分记录,财务部门有职工贷款记录,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收集心理测量数据等,年轻职工由于年龄特点,会更多地在社交媒体上产生多样化的数据。融入大数据技术,可以消除管理分割,实现数据整合。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心理数据进行采集、开发和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少相关法律规定,使数据收集使用方面缺少明确的流程和要求。因此,在开展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范数据开发体系,明确责任,必须突破保密协定,也要做到最小限度信息披露。同时要严控数据平台系统准入权限,遵守伦理规范,明确划分信息使用界限,对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防止侵犯职工隱私和信息滥用的不良后果。

(4)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徐凯文博士根据长期危机干预的一线工作经验,提出“空心病”理论。所谓“空心病”从根本上说就是缺乏价值观,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活。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长大后就会变成没有内心尺度的“空心人”,其核心的问题是活着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缺失。这种现象在年轻人当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并成为导致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和危机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心理学专业知识,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更具时代特色。

在集团公司职工健康管理行动方案中,把健康知识纳入“五类培训”计划,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更是心理的健康。首先要进行心理健康通识教育。经过长期对站段中层管理人员、班组长及一线职工等不同群体的调查发现,忽略对身体的感知,忽视对情绪的体验,成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这种长期忽略容易导致情绪蓄积,也更容易对身体造成潜在伤害。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使职工提升自我觉察力,增进人际沟通能力,掌握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职工岗位适应性。同时,通过学习,熟悉心理发展特点及异常表现,形成心理健康的自主意识;其二,对年轻职工进行生命教育。帮助年轻职工尊重、热爱和敬畏生命,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抗逆力;三是进行心理危机教育和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在原有连续五期心理关爱大使和心理关爱专员培训的基础上,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车间行政管理人员、班组长、对心理健康工作有兴趣有热情的一线班组长和员工,强化专业职工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队伍。学习识别危机信号,掌握预防策略,防范化解风险,保障生命健康安全;四是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注重提升职工心理韧性,塑造积极人格特质,增强自我效能和认同感,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对外部环境的理性认知,增强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对抗消极因素,形成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品德,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

2.3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日常干预制度。实行定期汇报和不定期报告制度,党群工作会议分析制度,将职工情绪波动、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形成快速反应机制。支委、车间工会主席等作为最熟悉一线职工情况的党群工作者,同时也是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成员,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党委报告,同时三级预警系统启动响应,协同工作。党群工作部通过党支部收集职工队伍总体状况的反馈,向党委成员汇报,与此同时,危机预警系统也同步进入工作状态。月度党群例会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遇有危机问题,及时启动干预程序。

(2)应急处置机制。对于涉及关键岗位、影响面广的心理危机,视危机程度由三级预警系统危机干预专业组作出评估,形成初步判断,提出处置方案,上报四级预警系统专家组形成反馈意见,或由专家组直接介入指导专业组作出初步判断,经主管领导批准由相关部门协同执行;车间职工因应激事件产生心理问题时,由车间主要管理人员、专兼职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心理关爱大使统一进行评估,形成初步判断,上报三级预警系统,由危机干预专业组对方案形成反馈意见,并上报站段主管领导由相关部门共同执行。因突发事件产生心理危机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上下结合,共同解决。

(3)组建危机应对小组。危机事件发生,根据预警系统的设置,立即组建线上及线下的危机应对小组。迅速召集线上或线下会议,公布危机应对工作电话。第一时间与家属取得联系,说明事件发生过程及事件处理程序,使其知情并获得理解,共同应对和妥善解决危机事件。危机应对小组明确分工,站段领导负责与上级领导部门沟通,统筹内部职能部门工作,组织接待当事人的亲属,调配各种资源;工会进行危机事件事后追踪和处理;危机干预专业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评估与现场心理救助;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负责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对危机干预过程及预后进行督导;人劳部门负责办理当事人离岗、休养等相关工作。组织部门负责舆情应对,坚持科学理性的宣传导向,防止因夸大细节、渲染情绪,非客观负面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

(4)及时阻控,保障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安全保卫部门应及时采取阻断措施,保护现场环境和人身安全,在监护、转介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等工作。

(5)实施救助,做好监护。遵照法规,针对由专业医疗机构鉴定的严重高危者,第一时间通知亲属,征得其同意向专业机构转介,及时送医处置;如与其亲属协商无法达成一致,须签署安全责任书面协议,向对方声明对出现的一切后果负责,并根据相关政策办理手续。如在工作场所内发生危机事件,须由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对重点关注人进行心理危机评估,确定风险评定等级。对达到风险评定预警线的关注对象,要及时联系其亲属,并立即组成监护小组,实施24小时监护,直至亲属到达现场,并执行上述流程。与设有心理科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建立长期联系,保证危机事件发生时能获得医疗资源的帮助。

(6)实行帮护,各方支持。根據心理危机程度不同为职工提供相应帮护,组成不同级别的帮护小组,密切关注危机职工的状态。

(7)持续关注,包容接纳。四级预警系统成员要对出现心理危机的职工提供帮助,尽力帮助其解决其所面临的现实困难,给予关心关爱,向其推荐EAP服务,对于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问题,要联系专业医院进行转介。

3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几点思考

3.1构建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恢复稳定,而当其再次遇到类似刺激或新刺激时,稳定状态可能再次打破,因此构建危机后干预体系是保障危机干预效果的必然选择。

(1)规范危机后干预培训。心理危机干预作为一种专业技术需要通过学习训练加以掌握,使该项工作在实战时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进行心理咨询伦理的培训,把握危机干预工作边界,正确运用保密突破原则,既是对当事人的保护也是对危机处置人员自身的保护;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培训,熟悉危机干预流程,掌握心理危机评估技术,懂得如何记录和报告发生事件,对如何实施监护及环境有准确的判断,了解必要时如何与当事人及亲属沟通实施转介,以及对新进人员、危机干预专员进行轮训和督导,加强心理建设,保持培训连续性;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掌握沟通与谈话技巧,规范危机后干预记录和报告;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法律框架内规范开展。

(2)规范危机后干预追踪体系。对危机人员进行后期关注追踪,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对危机个体开展追踪评估。在危机事件处置完成后,对危机个体进行后期追踪观察,通过进行心理咨询,开展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随访,定期进行评估,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水平,防止危机事件再次爆发。在危机个体经过专业治疗,情况平稳后,做好重新接纳其恢复正常工作状态的准备。

(3)构建心理危机后监护体系。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将与危机个体关系密切的亲属纳入培训范畴,通过团体辅导、面谈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与当事人好友保持联系,通过构建亲友关怀、朋辈支持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危机个体尽快恢复稳定的心理状态。通过企业、家庭的合作共建,帮助危机个体恢复稳定的心理健康水平,防范化解心理风险,筑牢企业安全生产屏障。

3.2危机干预需要遵循的组织管理原则

根据临床经验,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总体来讲,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遵循五个原则:首先是安全第一原则。其关键是要做好行动干预,必须做好三件事,以确保安全。具体措施是做好24小时监护;通知联系家属送医就诊;必要时要入院治疗。危机干预最高原则是保证生命安全。第二是团队合作原则。有效成功干预的关键是因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方法,动员了更多的力量。在危机干预工作中各司其职,把各自擅长工作做好,工作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是危机干预成功率提高的根本原因,高效精准地解决问题,风险随之消除,第三是倾向必报,计划必管,行为必医原则。危机干预对象只要提及自杀的想法,通过评估确认的确存在自杀风险,就要突破保密原则,相关人员就要报告领导,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同时要报告督导,并要考虑联系其亲属,做到倾向必报不漏报。计划必管,就是在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利益的情况下,适度突破保密原则,对危机干预对象实施24小时监护。尝试自杀或尝试未遂,一定要送医,不可心存侥幸。第四是冗余原则,即危机干预宁可多做不少做。第五是界限和关系平衡原则。咨询关系建立是保障危机干预对象发生改变的最有效因素,要真诚,建立信任关系,要共情,理解危机对象,但前提必须以保护当事人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林悦.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7):39-40.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卢燕(1970—),女,山东莱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安全生产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