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通往权力朋友圈的烫金门票
2021-01-06几又
几又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公元797年(贞元十三年),曾两次落第的唐代诗人孟郊,46岁那年终于进士及第,一时兴起,作了这首科举成功者的小诗,而其中最成者是状元。
自隋朝初创科考制度起,“状元热”便高烧不退,绵延历史1200余年,至今方兴未艾。近年来舆论一再呼吁給“状元热”降温,但独木桥形成的天然屏障,“状元热”总是春风吹又生。不过,历史上的状元比今天的状元难度高许多,毕竟全国仅一名,不像现在这样省有省“状元”,市有市“状元”。像明朝还实行三年一科考,三年才出那么一名状元。作者经反复梳理发现,历史上现有资料可考的状元仅有592位。如此说来,考上状元想不得意都不可能。
本书作者章宪法长期致力于明清史、地方史、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在写作这本书时,语言风趣幽默,令人印象深刻。章宪法在本书中以明代唯一“三元及第”的商辂为叙事主线,解读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文状元求学、科考与从政的独特历程,阐述了科考制度的变迁。
正是因为无所不在的科考崇拜,古往今来,关于状元主题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许多戏曲中,苦大仇深的冤屈,不少正是通过科考折桂才得以昭雪,包括本书反复提到的著名黄梅戏《女驸马》。不过,戏曲只是尽可能迎合观众的想像,章宪法通过仔细考证指出,像戏曲中中的“女驸马”冯素珍那样女扮男装,一路过关斩将摘得状元桂冠的奇遇毫无可能。姑且不论科考竞争之激烈,就是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一路需要多次的入场前的搜检“验明正身”,女状元也不可能有。
相比之下,本书主角商辂就非常牛了。小小年纪在当地已经崭露头角,不过后来的会试并不顺利。后人常被商辂的“三元及第”光环所吸引,很少有人注意到,商辂的头两次会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同样位极宰相、比商辂晚百年的张居正也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若论成就,张居正自然当仁不让。与商辂的春闱不第不同,张居正参加乡试时,却因湖广巡抚顾璘刻意“照顾”而落榜。顾璘是爱才之人,不想年纪尚轻的张居正步“伤仲永”后尘,这才让张居正在仕途上“吃一堑”。后来的事实也表明,张居正确实练就了一种特有的韧劲,历经种种挫折而不馁。
同许多状元一样,状元身份只是商辂通向权力朋友圈的一张烫金名片,他是否真的具备过人之处,还必须在复杂的官场中得到检验。事实上,并不是状元一定能够抵达权力的顶层,本书所提到的数百位状元,绝大部分除了留下一个空落落的名字外,均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商辂最重要的并不是耀眼的状元身份,而是他的才华。在“土木堡之变”中,商辂的才华为他赢得两任皇帝的信任加了不少印象分。当然,与张居正官场的老辣还是有所差距,商辂的身上透着浓浓的文人气息,当然也可以说是骨气,所以才会有了后面的“成功”致仕。
商辂只是章宪法书写科考制度演变的引子。透过这个引子,我们可以看到,相较于隋以前用人制度的“沾亲带故”,科考制度的出现,历史上首次“打通了底层上升的通道”,尽管这条通道十分狭窄。为了捍卫科考的公平公正性,制度一再完善,像武则天创造的“糊名制”沿用至今。而透过明洪武十三年的“南北榜案”,我们看到科考制度兼顾地域公正性的重要意义,其实此法武则天亦有先例。也正是因为这种地域公平性,历史上也派生出“高考移民”这样的怪相……
今天的高考制度与过去的科举制度有着根本区别,但高考在公平公正性等方面着实沿用了科举制度的许多优点。高考虽然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但目前仍旧是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遴选机制,无出其右。当然,与历史上的科考制度不同,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完善,一考定终身的现象越来越不可能,即便是所谓的状元,未来能否展现雄才大略,还有许多功课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