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见”不庸见
2021-01-06郁土
郁土
读居斯塔夫·福楼拜创作于1874年的《庸见词典》了,书中介绍说它原属最终未完成的喜剧小说《布瓦尔和佩居榭》的一部分,“它嘲笑‘资产者’的种种成见、偏见、定论,在福楼拜的作品中别具一格”,是“一部关于愚蠢与无知的传奇小书”。
1874年正值我们的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当此之时,书中所嘲笑的许多东西,对于那时生活在大清国的人来说,恐怕是闻所未闻吧。而在147年后的我看来,福楼拜倒似乎生活在我们中间一般,与我们同呼吸,共谈笑。你说奇怪不奇怪?
证书:家庭和父母的保障。总说赞扬话。
文凭、证书:学问的标记。什么也证明不了。
教授:无不学问渊博。
文凭、证书之类,是引入西式学校教育后才有的东西。随着大学的建立,教授也随之诞生。在大清朝,私塾是不发什么文凭的。当然,你可以去参加科举,如若中举,便可做官;假如考场失意,恐怕还得寒窗苦读才有出路吧。而我们今天,理解福楼拜笔下的“证书”“文凭”便无任何问题。当然,它们不是什么也证明不了,有些时候,是能证明很多东西的。至于“教授”,某些今日又有别称“砖家”。至于为何由“专家”变“砖家”,是需要专门考证的,那非有文凭的人莫办。
阿谀奉承者:“要知道,凡奉承者都靠受用者供养。”
我们不是有句“拍马是为了骑马吗”?似乎后者更佳些。
封建制度:不清楚它指什么,但是要猛烈抨击。
今日能真正搞清楚“封建制度”到底指什么的又有几人?但谁敢说他没批判过封建制度呢?当然,类似的情况绝非一个“封建制度”,人们对没读过的书、没看过的电影,有时不也批得兴高采烈吗?
埋葬:死者若是将军,叫葬礼;若是哲学家,叫入土。
不同之人的死亡有不同称呼却是中法相同的,而中国古代更加等级森严,比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礼记·曲礼下》)
散文:比诗好写。
这一点我不能同意,比如某些**体的诗,就要比写散文容易些,至少字数要少许多。
卖:卖与买,人生的目的。
一针见血!从卖淫嫖娼到某些所谓专家学者,不就是可用“买”与“卖”两字来概括的么?
自然:大自然多美啊!每到乡下,必作此語。
我马上就想到了以往长假时,黄山上那一眼望不到头的游客队伍。大自然固然很美,可景点总是那么的拥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