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称呼碰上礼仪

2021-01-06邓世太

杂文月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辈分张之洞中年人

邓世太

人与人交往,相互间的称呼必不可少。

称呼,关乎礼仪,关乎伦理,关乎文明。

儿子出生时,我已年近50岁。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常发生啼笑皆非的小故事。

饭后带儿子到楼下玩耍,遇到他幼儿园小朋友的奶奶,是我多年一起工作的同事。同事见到我们父子,让儿子跟她叫“奶奶”。同事几十年,我俩始终以平辈相处。突然在儿子面前,她高我一级,这不明显占我便宜嘛!

无独有偶,两次在公交车上的经历,也让我心生感慨。

一次,一位和我岁数相当的中年人带着孙子,为我和儿子让座。我让儿子说谢谢伯伯,对方满脸不高兴,认为应该叫爷爷!因为他与我年龄相差不大,我解释说:叫伯伯是表示您年轻,对方愠色稍减。另一次,一女士带儿子坐我身边,孩子一直拿她的手机玩游戏。我提醒她,应该控制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对保护孩子视力、让孩子集中精神有好处,女士很礼貌地感谢我,让孩子对我说:谢谢爷爷!我听到“爷爷”这个称呼,感到很失落。

站在我的角度,完全有理由生气。

可站在别人的角度,则需要一番斟酌:我与同事年龄相当,工作交往中配合默契,当然是平辈人。同事的孙子与我儿子,同为幼儿园小朋友,自然是平辈。他俩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难道要让她孙子喊我儿子叔叔?与我年龄相仿的中年人(按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标准,66—79岁为中年人),已经当了爷爷,为什么要在我们父子面前屈尊降辈?年轻女士,根据我的面相判断,我应该到了当爷爷的年龄,尽管他儿子与我儿子年龄相当,出于尊重,她对我的称呼完全合理。

由此可见,在一般场合,合情合理地称呼他人也并不是容易的事。而在正式场合,如果称呼不当,轻则失礼,影响人际关系;重则铸错,耽误大事。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年方25岁的梁启超,为了维新变法,前往武昌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期待得到这位权高位重者的支持。他呈送給张之洞的拜帖(类似于名片)末尾,写的是“愚弟梁启超顿首”。已经61岁的张之洞,对后生晚辈的这个称呼很不以为然,甫一见面,便出一联“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梁启超对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张之洞又以“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发出诘问,梁启超以“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从容应对。梁任公以敏捷的才思,成就了一段楹联佳话。但随后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发动戊戌变法时,却没有得到张之洞等人的支持。这固然与张之洞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有关,另外是否在张之洞的内心深处,还铭记着梁启超轻漫的称呼的事?不得而知。

由称呼引发的礼仪之争,往小处说,影响人际关系,往大处想,影响事业发展,不可谓不重要。

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亲至三代,族有万年”。同族宗亲之间,要严格按照辈分称呼,有些家族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人口众多,“3岁爷爷70岁孙子”的现象并不罕见。亲戚之间,要严格按照亲疏关系论资排辈,不可造次,以免贻笑大方。在我老家,男女结婚前,双方与某一位亲戚的辈分高低不一致,即便结婚后成了一家人,还要按照婚前的辈分来分别称呼原来的亲戚,男人称对方为“叔”,女人称对方为“哥”,名曰“各依各叫”。他们的孩子,多以男方的辈分为准。

随着人们社会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交往的层次逐渐增多,称呼也越来越复杂。比方我与某人是同事,某人的子女又和我同事,我与某人私下里称兄道弟,他的子女又称我为兄长,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一旦有一天,我、某人及其子女同时在场,相互之间的称呼就相当尴尬了。面对这种窘境,我只以一句俗话化解:胡叫乱答应。

话题再说到我儿子,待他长大成人进入社会,自然会顺应当时的情境,按照既定的伦理规则,给人以恰当的称呼。

但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会对他强调:对家族成员和有亲戚关系的人,必须严格辈分关系,不能苟且。

猜你喜欢

辈分张之洞中年人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我们中年人才不过购物节
奇怪的辈分
辈分
辈分
中年人保健与营养
张之洞被“教育”
野蛮测试题
张之洞军事思想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