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1-01-06王敏
摘要: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现代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挑战,其中,活跃在时代和网络前沿的大学生群体首先受到冲击,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道德理性的作用,大学生的特殊地位都要求高校加强对其道德理性的培养。而根据道德的心理结构和道德的四个“发端”理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可以从“知、情、意、行”这四条路径入手。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22-0090-02
0 引言
对于理性的认识与定义,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道德理性思想最早也可追溯至“古希腊三贤”的相关思想与论述中。其中,苏格拉底最早将理性的目光投向道德伦理领域,在“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等精辟的见解中,肯定了理性在道德领域中蕴含的独特魅力,创立了道德理性精神。
1 道德理性概述
理性与感性总是并存,作为二者道德领域的运用与投射,道德理性也总是与道德感性相对应而存在,因此,在认识道德理性的同时,需要明晰道德情感的内涵,而辨析二者关系,同样有助于加深对道德理性的认识。
1.1 道德感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感性定义为“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1]。而道德感性是感性在道德领域中的运用与投射。实际上,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准则,因此,道德感性论者认为道德总是与感性、直观、情感等因素直接相关,在这意义上,道德感性也被称为情感性道德。其主要内涵或主张是:情感、感觉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领域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人们主要凭借情感、感觉、直观感受等形成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支配道德行为,进行道德实践。
1.2 道德理性
道德理性是理性在道德领域中的运用与投射。从词源看,“理性”的概念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罗格斯”这一概念,可见其内在的包涵推理与逻辑的意义。而关于道德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本质上是一种对所负道德责任的内心道德感和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2]。事实上,道德理性作为理性在道德领域的一种运用与投射,也内在的包涵理性的核心要义——运用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进行思考与判断,指人们能够运用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对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与判断。
具体而言,道德理性是借助大脑、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知识等克服人类先天的冲动与本能的能力与行为,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获得道德认知,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调节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进行道德实践。而这些大脑、知识、逻辑、推理等因素与能力都需要借助后天的开发、教育与培养才能运用,因此,道德理性是一种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的能力与行为。
1.3 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性的辩证关系
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性具有对立统一性。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对立的,从上述对二者定义的阐释中可知,道德理性强调在逻辑、推理等理性因素的指导下获得道德认知、进行道德选择与行为等;道德感性则依据感情、感觉等非理性因素获得道德认知,做出道德判断或选择,进行相应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性并不是完全割裂和对立的,二者统一于“人”。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整体,感性与理性总是并存,同时也兼备道德感性与道德理性。人不可能是“纯粹理性的动物”,同样也不可能“纯粹的道德理性”的人。道德理性并未否定感性的存在与作用,只是主张克制自身一些不合理的本能、欲望与冲动。
2 培养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必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具有必要性,一方面,道德理性在克制冲动、本能与欲望,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是大学生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国家对高校的要求、当下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作为受过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推动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与后备力量,是促进国家和民族繁荣进步的中坚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甚至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竞争,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能力,深深影响甚至左右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可见,大学生群体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各个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
2.2 國家要求培养具有道德理性的大学生
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直接或间接体现和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水平与行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及其德育目标及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将这一任务“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应重视并将这一培养目标渗透进其他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同时突出强调高校“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3]。
2.3 当代社会道德现状和时代发展要求呼唤道德理性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培养,也是当代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殷切呼唤。一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部分大学生对原有的道德观念与规范产生了质疑,出现了道德滑坡、理性缺失等现象,发生了“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等社会影响性质恶劣的事件,社会急需道德理性的回归。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的要求,在后续的一些讲话中,对时代新人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其中,对道德方面的要求,可以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
3 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路径
道德理性的培养需要一定的道德心理结构基础,这一道德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要素,这既是道德的四个发端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道德教育、道德理性教育的四个切入点。道德理性的教育过程就是从这四个方向与路径入手,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3.1 理性道德认知的培养
道德认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的前提,道德理性的培养,可以首先从理性的道德认知的培养入手。一是理想看待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建设的总要求之一是“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5]。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首先则应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与正确看待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的内涵、实质、核心及其重要作用和地位,这样才会从内心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些道德教育内容。其次,道德认知的具体内容与精神应与时俱进,要能解释与应对最新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与行为,体现最新的道德建设要求。
3.2 道德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理性与感性密不可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性情感的培养;而情感与意志通常相互关联,因此,道德理性情感的培养,通常与道德理性意志的培养紧密相连。理性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科学的“三观”是坚定理性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必要基础之一。其次,抓住时机,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大学生从多角度出发,客观、理性地看待重大舆情、引起较大讨论的道德事件,对不良的道德情感及时加以疏导,从而更加坚定理性道德意志。
3.3 道德理性行为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理性道德行为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的关键一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道德行为,首先应提高大学生进行理性道德实践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向往一种讲道德、守道德、重道德的生活,更具备追求这种生活的能力。其次,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详细的道德行为规范,形成外在的监督与指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与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使大学生具备内在强大的意志力与自觉性,在长期的理性的道德实践中自发形成理性的道德行为习惯。
4 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可以从知、情、意、行这四条路径入手,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按照这一顺序依次进行培养。实际上,道德教育可以从其中的任意一端开始,也可以“多管齐下”。那么,同样的,对大学生的道德理性的培养也可以从任意一端开始,也可以多端同时进行。而大学生作为道德教育客体的同时也是自我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们加强对自我道德理性教育的能力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版)[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6.
[2]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34.
[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報,2019-10-28-(01).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王敏,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