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兴鄂”擎起“战略支点”

2021-01-06吴叶柳

党员生活 2021年12期
关键词:湖北武汉科技

“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考察湖北,为新时代湖北改革发展赋予历史使命、指明前进方向。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湖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切实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以“人才兴鄂”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以人才支撑擎起“战略支点”。

答时代之问

视创新创造如生命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在国家战略科技布局中占有重要一席。

进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赛道,如何塑造湖北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成为湖北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系统谋划、协同用力,有效促进人才与产业发展结合,切实用好第一资源,激发第一动力,把“惟楚有才”的美誉转变为“人才兴鄂”的强大动能。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将科技创新置于更加优先的发展方向,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系统观念推动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湖北砥砺前行。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第一资源牢牢抓在手上。坚持省委常委会、“双月座谈会”专题研究人才工作制度,建立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形成“五统五分”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引才激励约谈、述职评议、政策评估制度等,督促“一把手”抓第一资源。

树立“大人才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荣灿介绍,这些年,湖北坚持高端引领与整体开发两手抓、海外引才与本土培育两手抓、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两手抓,紧紧围绕产业引育人才,形成“树冠”——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树干”——青年科技人才、“根基”——创新创业人才组成的枝繁叶茂的“人才树”。

政策全面发力,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科技十条”“新九条”“科创二十条”、自贸区“人才激励六条”“人才发展激励十六条”……70余个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人才综合政策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搭建创新平台,让人才有更多用武之地。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创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高标准建设湖北实验室,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實验室重要基地,推进襄阳、宜昌等区域性创新中心建设,以更多平台、项目吸引集聚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人才在大战大考中贡献才智、发挥效用。脱贫攻坚中,引导各方面人才奔赴贫困地区,贡献智慧力量。疫情防控中,激励广大科研人才集智攻关,实现毒株率先分离、灭活疫苗临床试验率先获批、解剖观察报告率先形成、恢复者血浆临床研究率先启动。疫后重振中,选派3300多名院士专家和“科技副总”下沉到中小微企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当好“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营造待遇从优、后顾无忧的发展环境。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院所和大型创新型企业自建人才保障住房,做好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保障,优化高层次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在自贸区打造人才服务“单一窗口”,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有关业务法定时限由20个工作日减至7个工作日,高品质的人才生态日益完善。

湖北,从科教大省向着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加速迈进。

破制度藩篱

以“人才活”带“满盘活”

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动力在改革。只有以改革打破制度藩篱,才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满盘活”。

2月18日,牛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武汉洪山礼堂人才济济、群贤毕至,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此高规格召开,吸引社会各界目光。16位院士、专家手捧鲜花,踏上红毯,走向主会场,成为开年最靓的明星。在热烈的掌声中,应勇向获奖者颁奖,同他们亲切握手合影,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

这次大会,吹响了科技强省建设的集结号,也释放出湖北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强烈信号。

为人才“松绑”,以“释放”才能。湖北推出了下放科技成果转让处置权、创新科技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等全国领先的优惠政策,不仅鼓励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和项目工资等方式聘任高层次人才,提高科研人员薪酬水平,更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鼓励人才“一朝致富”。

凭借在光纤激光器领域取得的100多项技术创新和突破成就,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获评2020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获奖金200万元,为人才“名利双收”做出了生动注解。

“湖北有完善的人才发展政策,有宽松的人才成长环境,在湖北创业是我最正确的选择!”提起自己的创新创业经历,闫大鹏感慨万千。

加大激励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湖北不断发力。建立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引进通道;对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产生重大驱动效应的人才项目,资助额度不设上限;对在湖北自贸区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政府补贴……近期,湖北推出“人才发展激励十六条”,政策措施突破面达80%,以硬招实招、真金白银点燃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和热情。

激发创新活力,用好用活人才评价“指挥棒”是关键。

不看长篇大论的介绍材料,选拔能不评审就不评审,能不答辩就不答辩。近两个多月来,申报“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候选者们发现,今年“考法”变了。

7月底,光谷在全国率先推出人才“注册制”和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借鉴企业上市注册制,光谷人才注册制打破人才落户必须“见人”、人才评定必须定期申报、专家集中评审限制,通过智能化手段,搭载动态评价积分制,为人才画像。

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枷锁,光谷按照不同人才类别和层次,设立不同积分评价模型,特别加强对能力、贡献等方面的积分权重,展开多维度立体评价。

光谷还首次将人才举荐的权限赋予企业、科研平台等,只要用人单位认为是能为其所用的重要人才,光谷照单全收。截至9月22日,平台已接受近9000人注册,受理入驻企业890家。

将人才配置到产业上去,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更大限度激活人才创新动能。“产业教授”“科技副职”“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湖北以一系列创新举措解除人才兼职和创业的后顾之忧,打通人才顺畅流动的体制壁垒。

去年7月,从事电阻陶瓷研究多年的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黄端平,受聘成为应城市亿佳欧公司“科技副总”,主抓配方调整和工艺优化,帮助公司将误差值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解决了长期困扰公司的因误差值不稳定造成的产品不合格问题。

“我几乎每周都去企业,有时候一待就是一周。给我‘科技副总’这个职位,可以直接参与生产管理,更有利于发挥作用。”黄端平说。

以更开放包容、更不拘一格的创新举措育才、引才、用才,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空间,湖北凝聚起强大的人才智力合力。

以“人才飞地”模式,破解创新要素不足、创新人才招引留用难题,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依托毗邻大武汉的优势,黄石投资7亿多元,在光谷设立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借助武汉人才优势、研发优势、资本优势,助力黄石扩大创新资源,加快成果转化,积极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实现“引才在武汉、用才在黄石”。截至目前,已有37家黄石企业将研发总部搬到这一园区。

提平台能级

让创业园孵化人才梦

一流的平台,集聚一流的人才。把更多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上来,就要用平台吸引人才,用园区孵化梦想,让人才创新创业成果真正落地。

光谷东,武汉未来科技城。

地标式建筑“马蹄莲”巍然矗立,不断释放着它蓬勃旺盛的创新生命力。这朵“新能源之花”,就是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所在地。在这里,一个个新能源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一个个或将改写未来能源格局的创新正在发生。

“既要增强‘钱变纸’的能力,又要增强‘纸变钱’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应勇言辞迫切。让科教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必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6年,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武汉市的政策与市场资源等,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应运而生。研究院致力于能源领域内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服务,全力解决转化主体痛点,重点帮扶在孵团队及企业完成产品研发、小试、中试、工艺改进、市场拓展等,加快产业化进程。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谭必恩联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利物浦大学教授安德鲁·库珀在研究院设立“中英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专注研究有机微孔聚合物,以应用于水处理、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看中这一研究的前景,研究院给予多方面支持。“提供场地帮我们建了1200平米的研发实验室,还有300万的孵化基金支持,在团队组建方面,也给了很多指导。”谭必恩说。目前,他们的核心专利已经第三方作价评估,转化金额达600万元,正与上市公司对接洽谈后续深度合作。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才能强化创新发展策源力。

为了补齐高校短板、激发创新潜力,襄阳确立“城市+大學”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坚持招校引院与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同步谋划推进,围绕产业链布局“院所链”,整合政策、项目、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举全市之力推进招校引院。

一场科技力量大集结正在襄阳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相继在襄阳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正在加紧推进。

建设科技强省、人才强省,既要用科技研发平台集聚高层次人才,又要以优势服务平台聚合创业资源。

拥有20多年历史和响亮口碑的“老牌”园区——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是众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湖北创新创业的第一站。

从刚入驻时的二三十人发展到如今200多人,短短几年间,武汉小安科技有限公司已跻身电动车智能方案提供商前三强,成为武汉市科技“小巨人”。

“留创园就是我们的福地!”公司总经理张瑛激动不已,“办公场所、政策宣传、人才招聘,各项服务都很立体、暖心,尤其是带领我们与政府、资本、机构等对接,在这个平台上,企业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创业者的需求为导向做好服务,这是我们激发创新活力的密码。”武汉留创园管理中心主任韩黎说。20多年来,与光谷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相适应,武汉留创园不断创新升级孵化服务,链接海内外双创资源,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模式;对接企业融资需求和机构投资需求,布局“孵化+投资”的服务模式,一步步打造出了区域内具有示范效应的创新创业生态,越来越多人才在这里创业圆梦,扬帆起航。

优人才生态

创“近悦远来”软环境

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才是创新活力最足的群体之一,是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的后备力量。

近日,武汉晒出最新“成绩单”——2017年以来,4年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提前两年完成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由2016年42.18%上升到2021年65.12%,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

能够同一线城市争夺青年才俊,足见武汉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力推进“学子留汉”工程,为万余名留汉大学生提供优惠租赁房;对30多万在汉高校应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就业补贴、实习实训补贴5亿多元,扶持创业大学生2.97万人;举办系列专场招聘活动,叫响“就”在武汉、“创”赢未来品牌……一系列硬举措共同构筑了吸引人才的软环境,让武汉日益成为“大学生最友好城市”。

既要以政策留住人才,更要以环境涵养人才。聚焦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湖北探索个性化的人才服务方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人才服务品牌。

在湖北省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一杯咖啡喝出一个产业”的故事为人才津津乐道。为了给专家提供广泛交流对接的场所和平台,湖北省人才事业发展中心打造了“千百咖啡”活动品牌。在这里专家不仅能互通信息,找到投资人、融到资,找到合适的企业园区、场地;还能找到需要的实验机构、设施,共享科研资源;甚至还能找到人生伴侣,举办婚礼,传为佳话。

从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的刘滨磊博士,在活动中结识了同一领域的张发明博士,并通过他的介绍,为溶瘤病毒OH2注射液项目找到了融资和临床试验场地,加速了成果转化。从事锂电池和太阳能应用研究的桂裕鹏博士,通过这一平台将移动能源制造项目落户黄冈,3年产值过10亿,带动300人左右就业,税收位居黄冈市开发区前三名。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是人才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科技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湖北技术交易所打通政、产、学、研、金、介等各主体的信息交流渠道,打造出科惠网这一中部地区最大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一支包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代言人”、科技管理部门“店小二”、专业服务机构“经纪人”等在内的服务队伍,能够将高校老师科技成果翻译成企业家能听懂的语言,对企业技术需求建立“48小时”响应机制,促进线上线下需求对接;每年服务高校院所、企业和政府部门近千家,促进技术交易超40亿元。

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生态链”,湖北整合资源,建立人才乐业、安居、乐活的服务保障体系和生产生活环境。武汉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海外人才集聚区,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培育“类海外”生活环境。襄阳在全省率先组建人才超市服务联盟,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模式,整合资源要素,服务人才双创;投资200亿元打造的襄阳科技城,一期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200个。宜昌“三峡国际人才城”即将投入运营,在这里,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将得到有效“撮合”。

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支持武汉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湖北越来越重视借助市场力量做好人才服务。今年5月,新成立的武汉人才集团正式揭牌,明确城市高端人才引聚主平台、全国人才高地建设大平台、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平台三大功能定位,布局高端人才猎聘、人才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外包等领域,着力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人才服务。“人才集团的成立,将帮助我们实现人才引进和服务的市场化、专業化、精准化,加快形成各类人才聚集的‘强磁场’。”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一处处长徐超说。截至目前,武汉人才集团已服务企业1124家,协助企业引进各类高端人才150余人。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举全省之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湖北在全省上下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特别是按照“小切口、影响大、能办到、人才普遍受益直接受益”的要求,提出“一把手”领办“我为人才办实事”。十堰市委主要领导协调,调动各方资源,构建“武当人才卡”服务体系;咸宁市委主要领导领办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行动,补齐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短板;黄冈市委主要领导逐家走访“黄冈市杰出人才”所在企业,了解企业发展困境,协调解决实际问题……17个市州、29个人才工作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直接领办重点项目59项。省委组织部对重点项目实施台账管理,加强跟踪督办。各地各部门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齐心协力为广大人才提供最好服务。

“我们坚持拿出真情实意、真招实策、真金白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推进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涵养‘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湖北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优,活力涌,创新发展势如破竹。“十三五”期间,湖北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4.3件增至10.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由830.1亿元增至1687亿元。湖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3.8%提高到60.33%。国产128层QLC 3D闪存、快舟一号运载火箭、高光束质量万瓦光纤激光器等一批技术难题被集中突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一个各类人才加速汇集、科教资源优势日益放大、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涌动的生动图景正在湖北大地徐徐展开。

(特约记者  吴叶柳)

猜你喜欢

湖北武汉科技
The rise of China-Chic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驰援湖北
决战武汉
湖北武汉卷
科技助我来看云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