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文化共建共享”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1-01-06黎明春龚政

文史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史巴蜀双城

黎明春 龚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入挖掘巴蜀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巴蜀文明,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与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于2020年11月13日在成都联合举办“川渝文化共建共享”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是川渝两地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联合举办的首场学术研讨活动。会前,两地文史研究馆馆员、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川渝文化共建共享”主题,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形成研究论文38篇近20万字,为研讨会成功举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会上,来自川渝两地的10位专家学者围绕阐释和传承发展巴蜀文化、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进行了学术交流。

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参事室主任、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蔡竞,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李长明,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胡学举,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杨媦,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张洪松,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王川出席研讨会。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主持研讨会。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馆员、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代表,以及川渝两馆相关处室负责同志60余人参加研讨会。

会上,蔡竞发表了题为《吁请构建“重庆学”“成都学”研究编纂框架体系和启动编撰工程的建议》的主题演讲。他从广州、武汉、潮州等地城市学发展前沿趋势着手,系统介绍了城市学的理论支撑、基本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进而通过分析当前川渝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号召川渝两地公共政策、社会治理、文化旅游、参事文史、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合作,开启构建“重庆学”“成都学”研究体系。他认为,建立“重庆学”“成都学”,重点要坚持学术性与应用型并重、专业性与实效性并举的设立思路,牢牢把握“理论创新、资政建言、舆论引导、服务社会”四大基本功能。他提出,应当通过政策引领、平台聚集、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办法,努力克服理论支撑薄弱、学术力量分散、研究人才匮乏、文献积累不足等问题,为新时代成渝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支撑。蔡竞的演讲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研究“城市学”的重要意义,以深厚的学养提出了构建“重庆学”“成都学”的崭新思路和方法,在参会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四川馆资深馆员、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成渝双城文化圈的历史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之根和魂。他在演讲中指出,成渝城市文化体系同根同源,同质同体,具有数千年最高的文化认同。巴文化是从渔类文化走向农耕文化,蜀文化从农耕文化开始,两个地域一刚一柔,刚柔并济;两地互补结构与差异性发展是成渝双子星座共同发展的动力。他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合作与文化旅游走廊的特色整合,是成渝双城经济文化圈一体发展的方向。

重庆馆馆员、国家一级编导湛明明介绍了三峡地区传统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巫舞。他认为,三峡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地方舞蹈文化。作为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巫舞这一人们最早的歌舞形式,依托于歷史上三峡地区民间舞蹈活跃的发展空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他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民间舞蹈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作用于民间,人民群众喜欢演、喜欢看,让民间舞蹈绚丽多姿,光彩夺目。应当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活态传承着手,让巫舞重新焕发光彩,使三峡地区成为世界歌舞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文献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创新的基础。四川馆特约馆员、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认为,川渝两地图书馆有天然的共生需求。他介绍说,川渝图书馆和文献情报机构利用文献共享机制原理,近期展开了多层面的交流和合作,为建立两地参考咨询服务合作平台、文献信息资源平台和新媒体平台铺平了道路。未来,合作将从公共图书馆向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延伸,并进一步加大数字化、网络技术的融入和应用。川渝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拥有广阔而美好的前景。

重庆馆馆员、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院长熊笃结合历史对川渝两地文化共性与个性进行分析:巴族源出巫臷国,而古蜀民族属氐羌系统;巴人是伏羲的后代,蜀人是黄帝的后代;巴人船棺葬,蜀人石棺石椁。针对川渝两地如何实现文旅融合,他提出,应由两地文旅部门牵头,制定分层次分类型的多种旅游线路;应对各个景区开展交流点评,从而取长补短,共赢提高;应分区域线路组织游客专线旅游,分年龄层次、分季节、分景区类型开展旅游等。

四川馆馆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谢元鲁强调,巴蜀文化传承数千年,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渝双城经济圈不仅要成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也应通过文化与旅游产业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整合,成为重要的文化高地。成渝双城经济圈文旅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就是对巴蜀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应立足成渝双方各自城市特色和文化优势的充分发挥,来实施对成渝文化旅游圈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对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引领和带动。

重庆馆馆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胡昌健从历史文物角度探讨了川渝两地文化交流与研究。他认为,作为考古学意义上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内部有着割不断的密切联系。他列举了两地共享共有的多个特色文物品类,揭示了川渝文物资源的共性与联系。他还介绍了两地文博界开展合作的最新情况,并就川渝两地文物交流与研究的方法路径提出了丰富的设想。

四川省政府参事、教育厅原副厅长王康倡议将川渝两地打造成为电子竞技新高地。他前瞻性地将目光聚焦于电子游戏这一最前沿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建设领域。他认为,电子游戏及其竞技比赛是根系历史、魂从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两地政府文史研究馆应当试水现代时尚与高科技领域的文化建设,在助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大学教授赵有声认为,巴蜀园林具有纪念性、自然性和公共性特点,与北方、江南园林的闲适性、人工性和私人性形成鲜明对比。他倡议整合川渝园林研究的一流专家队伍,系统研究巴蜀园林,争取通过2到3年时间,高质量呈现中国第四大园林巴蜀园林的研究成果,积极宣传巴蜀园林的公共价值、美学价值和环境价值。

四川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四川省旅发委副主任陈加林倡议共建“双城一体”巴蜀文旅走廊。陈加林认为,成渝双城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深,成渝“双城一体”是巴蜀文旅的靓丽品牌。他强调,川渝两地必须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两地共有精神家园,进而积极培养巴蜀文化共同体意识,使之成为区域文旅经济共同体的基础。

何天谷在总结发言中说,此次研讨会主旨明确,异彩纷呈。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既体现了智慧与学养,也体现了对传承发展巴蜀文化的自觉担当和奉献精神。他表示将充分运用好研讨会成果,以公开刊登发表、整理学术综述、报送资政建议等多种方式使之发挥作用。今后,川渝两馆将继续搭建好交流、互动、合作的桥梁。希望两地参事人、文史人与所有热心于巴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一道,同心协力,资源共享,为谱写好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文化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猜你喜欢

文史巴蜀双城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双城和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