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教具DIY系列(三)悬崖勒马玩具的原理及分析
2021-01-06高云峰
高云峰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100084)
我曾经为学生设计过一个“悬崖勒马”的探究项目:小马身上连一根绳子,加上配重后,可以让小马走到悬崖边上(桌面边界当悬崖,图1)。让学生探究配重与小马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关系,即如何让小马不落下悬崖但是又尽可能走得远?
图1 探究活动
后来中央电视台导演到我实验室参观,对我设计的一些科学游戏(包括悬崖勒马)很感兴趣,后面就合作变成了《加油!向未来》节目中的大型游戏。节目中把小马改为小车,人坐在其中。把人和小车作为一个整体,配重暂不考虑尺寸大小。即使这样简化后,装置的运动也是很复杂的,原因是它的自由度在1~5之间变化。
1 第一阶段建模
这一阶段小车完全在台面上运动,系统有一个自由度:小车质心位移x。装置的模型见图2,参数如下:小车长为a,高为b,质量为m1;质心距离前端为a1,距离底部为b1;系绳处距离底部为h;配重质量为m2;绳长为l,不计质量且不可伸长;台面长为L,摩擦系数为μ1。装置各部分受力图见图3,这一阶段绳子拉动小车运动,绳子与台面角度为θ,边缘A点考虑为一段微小圆弧(只影响绳子与接触面的张角,不影响水平位移),摩擦系数为μ2,绳子与圆弧的张角为π/2-θ。
图3 第一阶段受力图
根据各部分的受力情况,可以列出动力学方程及补充条件为
其中tanθ=h/(L-x-a1)。
方程(1)是微分-代数方程,在数值计算中,可以先把¨x当作代数量,求出¨x后再求微分方程(在下一篇中详细介绍)。在方程(1)中令¨x>0,可以得到小车从静止到运动的临界质量比为
其中tanθ0=h/(L-a1)。
方程(1)适用的范围是x+a1≤L(即小车前缘没有冲出边界),一旦小车冲出边界,绳子就会摆动起来,受力图和方程都要改写了,进入第二阶段。
2 第二阶段建模
第二阶段受力图如图4所示。当小车前缘超出了桌面平动时,系统有二个自由度:小车质心位移x、绳子摆角β。绳子摆动时可以考虑空气阻尼(如果小车停止在平台上,绳子长时间摆动)。
图4 第二阶段受力图
小车的动力学方程直接可以列出,但要注意配重的悬挂点在运动,可以采用非惯性系中的处理方法,加上牵连惯性力后再列相对运动微分方程,得到如下方程
其中l*=l,β≥0;l*=l-h,β<0。方程(3)的终止条件是:小车出现绕A点的转动,具体为
该条件一旦满足(已经不安全了),进行第三阶段。
3 第三阶段建模
第三阶段受力图如图5所示。当小车超出桌面较多时且产生转动时,系统有三个自由度:小车质心位置x和y、转角α、绳子摆角β,但是由于小车与台面接触还有一个约束方程
图5 第三阶段受力图
这时要注意绳子端点B的加速度为不考虑空气阻尼,从而得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f(α,β,F,N,T1)是已知函数。方程(7)要与约束方程(5)和方程(6)联立才能求解。在求解过程中,一旦满足N=0或小车尾部超出平台边缘,表示小车脱离台面,进入下一阶段。
4 第四阶段建模
第四阶段受力图如图6所示。当小车脱离桌面且绳子绷紧时,系统有自由度:小车质心位置x和y、转角α、绳子摆角β。B点的加速度仍是式(6)。
图6 第四阶段受力图
从而得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f(α,β,T1)是已知函数。在求解过程中,一旦满足T1≤0,就表示小车与配置之间的绳子松弛了,进入下一阶段。
5 第五阶段建模
当小车与配重之间绳子未绷紧时,是五自由度问题:小车质心位置x和y、转角α、配重质心位置x2和y2。不过动力学方程却很简单,有
6 部分计算结果及结论
在一定的配重下,小车前部可以冲出台面边缘而最终停住,其原理是:绳子的拉力是小车前进的动力,而摩擦力是小车刹车的原因。关键是:绳子拉力的水平分量随小车前进而减少,而摩擦力分量随小车前进而增加。
对于载人游戏,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首先要确定配重的范围,即
小车质量比与最终位移关系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配重与小车的临界质量比为η*=m2/m1=27.43%(具体可由式(2)得到),η<η*时小车不能运动,η>η*时小车才能运动起来。η=29.60%时小车前缘已经到了台面的边界(但是安全),η>35%时小车整体冲出台面边界(危险)。从表演的角度,质量比η≈34%时最刺激:前缘能冲出台面,配重摆动起来,小车最终安全停留在台面上,根据方程(3)和方程(4),令加速度为零及y=b1,β=0,该情况下小车前缘最多可以伸出边界a1m1/(m1+m2)≈0.6 m,当然实际上要保守一点。
图7 质量比与最终位移关系
但是图7有一个疑问,如果η比η*稍大一点,小车为什么会先运动然后停在台面上?图8是不同质量比情况下小车的速度与位移关系,可以看到:不同质量比情况下小车均是先加速再减速,其中牵引小车的绳子角度是关键:开始时θ小,拉力T1的水平分量大,小车加速;当小车向前运动使θ变大后,一方面拉力T1的水平分量变小,另一方面压力分量增加使摩擦力增加,导致小车减速。如果小车速度降到0之前就到了危险边界(L+a1m1/(m1+m2)=5.6 m),则会冲出台面。
图8 不同质量比的位移与速度关系
另一个问题是,图7中的曲线为什么会有两个明显的跳跃?
第一个跳跃点是在临界质量处,这好理解:当η<η*时拉力小于摩擦力,小车静止不动,一旦η>η*小车就会运动,所以在η*处有一个跳跃。另一处跳跃发生在刚好冲出台面的情况,也许第二阶段小车到达危险位置时水平速度为零,但是进入第三阶段后,小车绕台面边缘A转动起来,又会产生水平的速度分量。
以质量比η=30%为例,看看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各种力随时间(图9)或位移(图10)的关系。可以看出水平方向的合力(绳子拉力分量减去摩擦力)开始大于0使小车加速,当小车前缘出了台面后水平分量小于0使小车减速。可以看出小车前缘在到达台面边界时各种力都有突变,以压力变化为例,可以从方程(1)和方程(3)中解出跳变的幅度,令方程(1)中θ=90°,方程(3)中β=0,˙β=0,有从而得到小车第一阶段最后时刻的压力为N-=m1(m1+m2)g/(m1-m2μ)=1383 N,而第二阶段初始时刻压力为N+=(m1+m2)g=1300 N,其他力的跳跃也可以类似分析。
图9 力随位移变化关系
图10 力随时间变化关系
最后可以看看小车冲出台面但最终停在台面上的各种曲线变化:图11中绳子角度开始接近与台面平行,后来摆动起来,角度产生周期性变化,由于有空气阻尼,最终静止。图12中摩擦力开始较小,小车接近台面边缘时,绳子拉力方向接近垂直,压力增加导致摩擦力增加,小车冲出台面后摩擦力趋于零,但由于配重的摆动,导致摩擦力的方向也会变化。
图11 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图12 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7 结语
悬崖勒马问题看上去简单,但是过程中自由度数目一直在变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实际问题是如何建模、分析、计算的。本文解释了悬崖勒马的原理,给出了配重与小车的临界质量比,给出了安全位置和危险位置,分析了压力突变的范围,并对小车运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得到了丰富的数据、曲线和动画演示,可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