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长式概念的童装结构与工艺设计
2021-01-06王观桔于佐君
王观桔,于佐君
(大连工业大学 服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消费品,其材料使用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随着儿童年龄不断增加使得童装的淘汰率很高,这就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可以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服装设计理念开始兴起。成长式童装的优势在于可以适应儿童身体的发育变化,能够在相对较长时间内适应儿童身体的成长,使服装结构能满足穿着者身体在高度和围度方面的变化。并且童装作为服装设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基于儿童成长需求的童装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较为重要。
1 成长式童装设计的起源
1.1 概念的提出
成长式设计的概念较早在家具产品设计中被提出[1-3],此概念是依据受众人群的生命体征、成长轨迹来对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进行设计,使产品在一定时期内适应受众人群的成长变化[4]。
成长式童装设计吸收了其他领域产品设计理念的特点,基于儿童身体成长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可变设计,以满足穿着者的需求。这种成长式设计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下,人们追求环保、节约的背景中提出的,在设计师围绕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中逐渐发展成熟,成长式服装设计也为服装创新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2 成长式童装的需求来源
人们购买服装受不同需求因素影响,在若干需求中人体从婴儿体态变为成人体态,不得不购买服装以满足身体的不断变化。在服装需求层次中,这类购买就变成了被动的刚性需求。
在目前的服装设计中,基于服装材料与人体之间的贴合舒适性关系,使得成长式童装设计较少应用在婴幼儿服装中,而大多围绕小学和中学年龄段的少儿服装进行设计,这类受众人群正处于身体成长变化非常快的时期,服装尺寸更迭频繁[5]。
2 成长式童装的结构设计
成长式童装设计区别于其他产品设计,服装贴合于人体,与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较紧密,因此对于服装的舒适性要求较高。服装结构设计需符合人体在静态与动态过程中的基本需求,满足人体变化的生理结构特点[6-7]。成长式童装的结构设计既要使服装满足人体变化的需求,也要符合人们对审美的要求。
在学龄期儿童的身体变化过程中,躯干围度的显著变化主要集中在胸围、腹围、臀围几个部位;四肢的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长度上;肩宽与各部位肌肉的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变化[8]。这一时期是人体从孩童体态趋向成人体态变化最快的阶段,因此成长式童装的结构设计基本围绕围度与长度的变化开展设计。儿童活泼多动的特点使得服装的松量设计较大,基于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的合理性,多数成长式童装的结构设计变化基本能够满足相对长时期(一般2~3年)的身体变化。
2.1 上衣结构设计特点
2.1.1 附加衣片式衣身组合形式
成长式童装上衣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衣身围度可加大、衣身长度可加长2个方面。
围度的变化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主要是参考胸围、腹围的变化,大童少年以胸围变化为参考[9]。为了能够达到围度上的可变化效果,衣身的分割形式以纵向分割线为主,较大的加放基础衣身松量以形成宽松式效果。为了便于工艺处理,纵向分割线形式多以直线或相对平顺的弧线造型为主。成长式童装的结构设计变化通常在衣身的前后片内部或侧缝处,在衣身的基础结构上通过加入其他衣片形成围度增加的效果。
衣身常见加量变化部位见图1。可以看出在“+”部位可以加入衣片使服装达到增加肥度和长度的效果。
图1 衣身常见加量变化部位
加量收进后的效果见图2。可以看出加量通过工艺手法收进后形成基础衣身的原始效果。
图2 加量收进后的效果
为了使服装的整体造型均衡变化、避免变形,内部分割线单侧加入量一般不超过胸围档差的一半。如果加入量过多,可能会导致服装的整体结构平衡被打破[10]。
2.1.2 袖子的成长式结构变化
在有袖子的服装结构中,成长式童装的结构设计变化不仅要考虑躯干部位围度的增加,还要注意袖窿长度、袖肥尺寸及与衣身围度变化之间相互呼应的关系,避免出现肥衣身瘦袖子的不均衡效果。因此,这类服装的结构变化通常在基础衣身的侧缝与腋下袖缝中增加其他衣片,或同时在服装的肩线、袖中线部位加入其他衣片,形成衣身增肥的同时袖子也符合衣身变化的结构需求。
袖片常见加量变化部位见图3。图3(a)腋下缝加量在“+”部位加入衣片,与衣身侧缝加入衣片部位呼应;如图3(b)袖中线加量在“+”部位加入衣片,与衣身肩线加入衣片部位呼应。加量应以衣身加量为参考,以保证袖窿缝合的效果;袖片加量收进后效果见图3(c),即为通过工艺手法将加入量收进后形成的基础袖身的原始效果。
图3 袖片常见加量变化部位
2.2 裤子结构设计特点
成长式童装裤子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臀围、腿围和裤长方面。臀围和腿围变化以裤子前、后片外侧缝的结构变化为主,每1/4身幅在外侧缝处的加入量不可超过臀围的档差。裤片的内侧缝及裆部结构在变化过程中基本不会改变,以保证穿着舒适性。
为了活动的舒适性,裆部通常在结构设计时加大基本裆宽,在原有裆宽基础上增加1.0~1.5 cm的量,以便裤子加肥后的裤身保持结构平衡。
2.3 半身裙结构设计特点
半身裙在成长式童装结构设计中的变化相对较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半身裙涉及到变化较大的部位是腰围和臀围,而臀围在A型裙摆量稍大的结构设计中基本可以不变,只需变化腰围。因此通常将半身裙腰围加大,然后通过可调节式扣眼及松紧带来调节腰围的大小。
3 成长式童装的工艺设计
3.1 拼接式组合
成长式童装工艺设计中通常利用其他服装材料来辅助衣片拼接,以达到衣身加长和增肥的效果。设计师需要考虑衣片之间的拼接方式,常见的衣片拼接工艺包括拉链式、穿带式、扣式与子母贴式等方法,这些拼接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年龄段的成长式童装工艺设计[11]。
3.1.1 拉链式
拉链式工艺衔接形式在实际穿用过程中能快速实现既定效果,且拆卸方便、稳固性较好,是成长式童装工艺设计中的常用方法。另需注意衣片大小与拉链齿牙号码的协调关系。
3.1.2 贴合式
贴合式是利用纽扣、按扣或子母贴等服装辅料,通过衣片间缝合对应的辅料来实现拼接的工艺形式,以达到衣片增大的效果。这种拼接工艺手法相对比较隐蔽,适合成长式童装的时装类设计。
3.1.3 穿带式
穿带式是利用面料本身或其他柔软材料制作宽度不超过1 cm的细带,通过细带在带孔间穿梭达到连接其他衣片的工艺形式。在拼接工艺方式中,穿带式工艺制成的服装通常与人体的亲肤性关系较好,适合质地轻薄的面料或针对低龄儿童的成长式童装使用。
3.2 藏量式工艺设计
藏量式工艺设计是基于服装原始结构的“最大化设计”,即在服装结构设计之初就按照服装预期可变成的最大尺寸设计,然后利用缝合拉链的工艺方法,把服装变小后的余富量隐藏在拉链里的方式。这种形式多应用于宽松造型的运动类成长式童装设计,隐藏设计量的同时需考虑穿着舒适性。
3.3 面料叠压式扩缩设计
通过面料外观肌理再造改变面料表面的伸缩效果是近年来常用的成长式童装的设计形式。最典型的就是对面料进行压褶设计,即设计面料压褶的叠压方式[12-13]。通过在特殊纸张上进行叠压方式的设计与折叠,把面料附着在纸质模板上利用高温定形的设备固定成预设的褶皱形式。面料定形后通过褶皱的拉伸与回缩来实现服装长短、肥瘦变化的效果,拉伸式纸模形式可依据设计需求制作。
可拉伸式纸模设计见图4。可以在图示纸张上设计出凸面几何形态,围绕凸面形态进行四周藏量叠压形态设计。设计折叠的方式要求上下左右4个方向都要有可拉伸收缩的效果,因此制成的成长式童装的表面以较为规律的肌理形态呈现。这种工艺形式可以通过对面料外观再造形成,因此对于材质的选择也倾向于能够保持褶皱效果相对稳定的面料。
图4 可拉伸式纸模设计
为了保证服装衣片视觉上的整体性,采用面料叠压式扩缩的服装内部分割线以少为宜,避免缝合分割线时要拼接压褶图案的繁琐工艺。英国设计师设计的可以随孩子长大的衣服,被命名为裴提特普利(Petit Pli)的服装,采用了这种工艺设计方法[14]。
4 成长式童装的设计局限性与展望
4.1 衔接材料使用的局限性
一方面,在衣片中加量是成长式童装较为常见的结构变化方式,其变化通常是使用服装辅料完成衣片之间的衔接,常使用的是拉链、子母扣、按扣等辅料,这些辅料本身的硬度造成了服装亲肤性较差的缺陷。另一方面,受辅料缝制工艺要求限制,会降低服装的美观性与舒适性。以上这些问题是在设计成长式童装时设计师们需面对的。
4.2 未来发展方向
4.2.1 辅料与工艺创新
成长式童装是对服装结构与工艺结合的创新设计,需要面料和辅料的协调搭配。未来成长式童装的设计需要辅料向更轻薄、更柔性的方向开发创新,更需要从面料本身的再造设计方面进行开发,这种再造设计也是对面料趣味性改变的体现,更适合少年儿童的探究性心理特点。
4.2.2 面料织造创新
目前,成长式童装的设计手法基本采用对衣片进行结构上增减的方式,未来在设计开发上可以考虑从纺织面料本身入手,对面料进行三维创新织造设计,打破传统的织造方式,尝试面料的三维立体结构设计[15],以及对面料进行允许局部纱线拆卸的创新设计。
5 结 论
①成长式童装结构的内部分割线通常采用直线或较平顺的弧线。衣片围度增量的位置适合选择在侧缝、袖中线、袖腋下线、裤外侧缝等处,长度增量的位置通常在衣片底部。
②为保证衣身结构平衡、防止服装变形,衣片内部分割线单侧处加入的围度增量不大于胸围档差的1/2,同时袖肥的增加量要与衣身相呼应;裤子每1/4身幅的外侧缝加入量不可超过臀围的档差,裆部不适合后加入量。
③将成长式童装的工艺设计归纳为拼接式、藏量式和面料叠压式。拼接式和藏量式需要有辅料协助工艺完成,受辅料材质的影响,不同类别和年龄段的童装选择的辅料不同;叠压式不适合做衣身内部分割线。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服装辅料和工艺手法在成长式童装的设计使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人们设计思路的开阔和面料织造技术的创新,未来成长式童装的设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及多元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