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度与皮褶厚度推测幼儿体脂率方法的研究
2014-04-15陈晓羽范超群
陈晓羽 范超群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1
摘 要 本研究以双能量X线吸收法的测量结果全身体脂率为效标,在对皮褶厚度法、围度法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3-6岁幼儿体脂含量的变化,并建立适合幼儿使用的全身体脂率简易体脂含量测量方法及推测公式。
关键词 幼儿 围度 皮褶厚度 体脂率 推测公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正常”幼儿为受试者,“正常”幼儿是指身体健康,发育正常,无明显的生理缺陷。凡是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不能参加本次测试:1.心、肺、肝和肾等主要脏器有疾病者(如:心脏病、肝炎、肺结核、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2.身体残缺、畸形者(如严重脊柱侧弯、鸡胸、跛足、明显的O型腿和X型腿等);3.急性病患者或在近期内(1~2月)曾经患过高烧、腹泻等急性病,目前体力尚未恢复者。
受试者来源于天津市3-6岁幼儿,共175名,其中,男幼儿80名,女幼儿95名(表1)。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测试法,在同一个半天之内使用皮褶厚度法、围度法、DEXA对同一受试者身体成分指标进行测量。
(三)数据处理
通过专门的软件将原始数据录入计算机,再将其导出为Excel文件,生成数据包,由SPSS 16.0数据处理软件包完成统计,统计方法如下:全身体脂率与所测身体8个部位皮褶厚度之间分析,以及全身体脂率与围度、BMI之间的分析采用回归分析(Regression)中的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进行逐步回归(Stepwise)。
二、结果与分析
(一)3-6岁幼儿身体形态变化特征
分析得出,男幼儿的身高、坐高和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男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较快,且身高、坐高的增长比体重的增长更大。围度只有臀围从5~6岁有显著的增长,表明男幼儿在5-6岁这个阶段臀部开始沉积脂肪。但身体各部位的皮褶厚度没有显著性变化。女幼儿的身高、坐高和体重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显著性的增长,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女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生长发育较快,坐高、体重的增加比身高的增长更明显。围度方面,女幼儿的胸围和臀围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显著的增长,腰臀比在4~5岁有显著增长,表明女幼儿的胸部和臀部开始沉积脂肪。身体各部位的皮褶厚度只有大腿部皮褶具有显著性变化,表明大腿部有脂肪沉积,其余部位则没有显著性变化。
(二)推测幼儿体脂率公式的建立
虽然皮褶厚度的测量方法比围度困难,但由于其可以较为准确而方便的反映皮下脂肪的含量及其在全身的分布,因此一直以来受到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也是最为常用的推算人体体脂率的指标之一。本研究试图寻找出一种更加适合3-6岁幼儿使用的由皮褶厚度推算全身体脂率的公式.
显示:男幼儿皮褶厚度与全身体脂率的相关性均在0.8以上,女幼儿大多分布在0.6-0.8之间,因此男幼儿的相关程度更高。总体来说,幼儿8个部位的皮褶厚度与全身体脂百分比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都在0.7以上(p<0.01),表示这些部位的皮褶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幼儿的全身体脂率。
以上研究显示,皮褶厚度与全身体脂率之间存在着很好的相关关系,以全身体脂率为因变量,以8个部位的皮褶厚度分别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stepwise),可以计算3-6岁的幼儿皮褶厚度法推测全身体脂率的公式。
可以看出,以全身体脂率为因变量,以大腿部皮褶、大腿部皮褶和腹部皮褶为自变量建立了2个模型。两个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4和0.958,说明自变量能很好地解释因变量;所建立的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91和0.917,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其中,模型2对于全身体脂率的预测更准确。
腰围、臀围、腰臀比、BMI是目前来说最容易获得的与人体肥胖程度有关的指标,同时其也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如前所述,BMI、腰围不能准确人体的肥胖程度,存在很大的局限。因此,本研究试图找出一种更适合3-6岁幼儿使用的由围度及BMI推算出全身体脂率的公式。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幼儿8个部位的皮褶厚度和3个部位的围度与全身体脂率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适合推测3-6岁幼儿体脂率的公式。
皮褶厚度:(男)全身体脂率=2.812+0.636×大腿部皮褶+0.531×腹部皮褶
(女)全身体脂率=1.515+0.355×腹部皮褶+0.539×小腿部皮褶+0.198×大腿部皮褶+0.378×髂嵴上部皮褶+0.267×肱三头肌皮褶
围度:(男)全身体脂率=-45.625+1.837×BMI+0.613×腰围
(女)全身体脂率=-39.116+0.513×臀围+0.887×BMI+0.279×腰围
参考文献:
[1] 丁宗一.幼儿单纯肥胖症诊断方法学[J].中华儿科杂志.1994(4):246-247.
[2] 王自勉,吴至行.人体组成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于学礼,姜达维,闫沂,王佩云,谭思洁.天津市幼儿(3-6岁)体质综合评价标准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