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兽医论膀胱证

2021-01-06轩玉峰

河南畜牧兽医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气化桂枝甘草

轩玉峰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兽医的膀胱和西医膀胱之内涵差异很大,西医膀胱是贮尿和排尿的中空囊状器官,位于小腹部,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中医之膀胱包括后肢太阳膀胱经和后肢太阳膀胱腑。膀胱腑是由两组功能单位组成,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从头走向后蹄,经脉是气血行之径路,是联系畜体各个部分的桥梁。《灵枢.经脉篇》载:”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现将后肢太阳膀胱经和腑之生理、病机及临床常见病证简述如下:

1 后肢太阳膀胱经

起于内眼角,上巅顶,进颅腔,络脑,行于畜体头项,由后背,夹脊,达腰,入体腔,络肾,属膀胱。一分支从腰分出,挟脊后行,联肾俞穴、八卯穴,沿后肢外侧后缘至腘,与直行支汇合,达蹄端,交后肢少阴肾经。

该经脉从头至足,是畜体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覆盖面积最大之经脉。在头与督脉相通;下又络腰肾而属膀胱,沟通了太阳与少阴肾的表里关系。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肾藏元阴元阳,为一身阴阳之本,故太阳膀胱经可借督脉阳气和肾之阳气资助,而主一身表阳。

后肢太阳膀胱“经别”,属膀胱络肾,散布于心,既加强了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也沟通了膀胱与心的联络。二者接洽脏腑器官浩瀚,通过生成输布气血、调理气机,可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

2 后肢太阳膀胱腑

膀胱位于下焦,与足少阴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膀胱有藏津液,司气化的功能。中兽医的膀胱,并不单纯指解剖学中所说的贮存和排泄尿液的膀胱,是两组重要生理功能的概括。

2.1 气化功能

化生太阳阳气:又名表阳、卫阳或卫气。在肾阳的温煦·推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太阳阳气化生于下焦。化生的太阳阳气,通过膀胱经脉和三焦通道向体表布达,即“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太阳阳气的体表输布和体表循行,还必须借助肺气的宣发,才能发挥温养润泽肌肤、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抵御外邪之生理功能,即”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

太阳阳气于体表不断消耗,因而又需靠中焦脾胃从水谷中摄取的精微不断补充。所以说太阳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宣发于上焦。太阳阳气主要输布于体表,又称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为卫之守,卫为营之使,营卫不能分离。所以古代医家说“太阳主表而统营卫”。

2.2 参与水液代谢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段话意是,由脾的升清作用,上输来的水液精微,通过肺的宣发,清中之清,布散体表及全身,用以开合气门,抵御外邪,温润皮肤,濡养腠理及全身。又通过肺的肃降,水道通调,经三焦通道,清中之浊下归于肾,再经肾的气化,浊中之清,复腾于肺,润泽全身;浊中之浊下输膀胱,再经膀胱气化,变成尿液。故“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受肾的气化作用控制,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则膀胱的气化就失司,开合出现失权,可出现癃闭、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疾病。

3 临床常见证型

3.1 太阳经证

太阳膀胱经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为诸经藩篱。寒为阴邪,其性趋下,风寒外袭,必首犯后肢(下肢)太阳膀胱经,引发太阳病。风寒邪气强弱有差异,抗邪正气强弱亦不相同,机体产生的病理反应亦有不同,所以,临床症状必有差异。依临床症状和体征,太阳经证可分为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两大证型。

3.1.1 太阳伤寒

3.1.1.1 病因、病机

又称表实证。致病因子风寒邪气,以寒为主。寒邪袭表,卫闭营郁所致。

3.1.1.2 临床症状

太阳伤寒症状可分三组,一是发热恶寒,且恶寒重,严重时战抖,毛竖尾缩,鼻冷角凉;二是诸痛(身痛、体痛、骨节痛);三是无汗、流鼻·咳喘,脉象浮紧。

3.1.1.3 证候分析

〖内经〗云:”邪之中人,始于皮肤“。寒邪束表,寒主收引,闭密汗孔,卫阳被郁于内,皮肤失于阳气温煦,故恶寒。恶寒为此证最先出现症状,这种恶寒,虽居密室而仍剧,虽近烈火而不减。畜禽恶寒之表现是弓腰、窄毛、缩头、抖羽,耳、鼻、角发凉。寒邪初入,尚未阳郁故未发热,阳郁才致发热。故伤寒论中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之说。

后肢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上巅顶,进颅腔,行于头、项、后背,夹脊,达腰。寒客其经,经气不畅,致气血涩滞,筋脉失养,所以,项背强拘,腰脊转达动不灵,无凹腰反射,甚至似轻度风湿。寒邪闭表,腠理闭塞则无汗,卫阳被郁,肺失宣发,肺气上逆而作喘,鼻为肺系,肺气不宣,则鼻流清涕。寒主收引,寒邪使血管紧张,脉管拘挛,则脉象浮紧。因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中气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见呕逆,脾失升清,则食欲不振,下痢或几天不见排粪,这些兼证有时亦可出现。

3.1.1.4 治则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如〖内经〗所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3.1.1.5 方药

麻黄汤,由麻黄45g,桂枝30g,杏仁45g,甘草15g组成(牛、马量)。麻黄辛温,开泄腠理,透达毛窍,发散风寒,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通营达卫,解肌透邪,与麻黄相须而用,能增强麻黄发汗之力,且桂枝通阳化气,畅旺血行,补充汗源。麻黄单用发汗力并不强,与桂枝配伍,麻桂并行,相须而用,发汗力大增。杏仁宣肺利肺而平喘,为麻黄之臂助;甘草和中缓中,调和诸药,共成发汗散寒,宣肺平喘,解表逐邪之峻剂。

笔者曾诊一头患重感冒3岁母牛,窄毛拱腰,耳角凉,但胸腹皮肤热,喘息特别严重,口淡,腿疼似裹甲胄。一门诊医生用荆防败毒散配合输液加抗生素治疗2次,效果不理想。舌质仍偏淡,鼻汗偏湿,频频用舌舔鼻分泌物。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看,仍属表证,用麻黄汤加输液,也不会有问题,牛无汗腺,用大剂量麻黄汤加输液,也不会汗脱,随用麻黄120g,桂枝40g,杏仁50g,厚朴60g,生姜30g,甘草20g,打粉内服,灌药2h后,水输完,触摸被毛,稍有潮感,让其停2h再走。畜主反映,第2天热退身凉喘消,走动、反刍基本正常。

经方,一般药味少,用量大,药力洪而专。麻黄汤药性燥烈,发汗峻猛,所以,现兽医临床,除喘特别重之重证表实证外,多以味数多、用量小、药性平和的时方“荆防败毒散”替代,由荆芥、防风、甘草、党参、茯苓、枳壳、桔梗、羌活、独活、川芎组成。荆芥、防风发散风寒,独活、羌活除全身风湿,四药同用,协力解表祛邪;柴胡助荆、防疏解表邪;川芎活血,散风止痛;前胡、桔梗宣肺止咳祛痰,枳壳降气宽胸,桔梗、枳壳一上一下,又可畅通气机;茯苓健脾渗湿,补利兼优;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既祛风寒,散表邪,疗太阳表闭证;又能除湿、宣肺降肺,止痛平喘,疗身痛、咳嗽兼症,且参草补中,可防邪内陷。

3.1.2 太阳中风

病因、病机:又称表虚证。致病因子为风寒邪气,以风为主。邪袭体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所致。

3.1.2.1 临床症状

表虚中风、表实伤寒,都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另外还有发热,四大症状。太阳中风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只是恶寒较轻,得温则减。《伤寒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这条指出,中风脉也浮,只是脉浮缓,迂风则抖。另外还有出汗,苔薄白、鼻塞流涕,食欲不振症状。

3.1.2.2 证候分析

风阳、卫阳,其性本热,两阳相争,变热最速,故发热最早出现;风邪伤卫,卫中邪气增强,致卫气浮盛于外,呈现病理性亢奋,此称“卫强“。卫阳呈病理性亢奋,致护卫营阴力弱,再加风性开泄,使营阴外越而汗,汗出致营阴内弱,此称”营弱“。脉轻取即得,重按松弛柔软称浮缓,体表受邪,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见脉浮,风性开泄,脉道松弛则脉缓。太阳膀胱经脉,循行于头项、脊背,邪客其经,必头项强痛。鼻为肺窍,风邪上雍,肺窍不利,见鼻塞,流清涕;正气抗邪于外,无力顾护于里,致脾胃升降失序,则食减纳差。

3.1.2.3 治则

祛风解肌,调和营卫。

3.1.2.4 方药

桂枝汤,由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甘草45g,大枣20g组成(牛、马一次量)。桂枝祛风解肌,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白芍敛汗滋阴养血而和营,一散一收,一开一合,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在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生姜发散,降逆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补中,助芍药益阴而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桂枝合生姜,辛甘化阳,以助卫阳,散风寒;白芍合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敛汗液,养营阴,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发汗祛邪而不伤正,敛汗养阴而不留邪。特别是服药后再灌些热面汤,既可补津液,益汗源,又可鼓舞胃阳,振奋胃气。

桂枝汤药物组成,可分三组,一是桂枝合生姜辛甘化阳,二是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阴,三是甘草合大枣甘温调和。所以,此方具滋阴、和阳之功,外可调和营卫,发汗以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内可调和气血,调和脾胃,调和阴阳。正如古人所云:“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凡中风、伤寒、杂病,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矣”。所以,桂枝汤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被后人喻为伤寒第一方。

马属家畜,汗腺发达,疗外感病,可用汗法,猪仅前肢内侧,牛、羊也仅鼻镜处有汗腺分布,犬汗腺仅布于舌,其外感病同样可用汗法。代北山说“汗法不专乎升表,而在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即发汗不是目的,是通过发汗使郁闭通,阴阳和,使邪气外达。其实,体表水分蒸发有显汗和不显汗两种形式,出汗为显汗蒸发;体表血管扩张,散热骤增,伴随热量散发,大量水汽以不显性汗液形式而被发散,亦是发汗。所以,汗法对无汗腺或汗腺不发达畜禽外感病的治疗,同样良效。

3.2 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最早见于内经“痹论”篇云“胞痹者(膀胱气机阻塞),少腹膀胱按之内痛(拒按),若沃以汤(拘急灼热感),小便涩”。临床常见的有膀胱蓄水证、膀胱蓄血证和湿热淋证。

3.2.1 膀胱蓄水证

3.2.1.1 病因、病机

太阳表邪不解,病邪入里化热,循经传入膀胱腑,热与水互结,入膀胱气分,致膀胱气化失司,引发膀胱蓄水证,属表里同病。

3.2.1.2 临床症状

身热,少尿或无尿,尿潴留,直肠检查,膀胱壁紧张,蓄积多量尿液,少腹急结,消渴,脉浮,或水入即吐(其示病症状是无尿)。

3.2.1.3 证候分析

太阳表邪未解则身热;邪陷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排除废水功能障碍,则尿少或无尿,本证属”癃闭证”,无尿路炎症出现的尿频、尿痛,排尿涩滞。是肾功能障碍或膀胱麻痹性无尿。水不化气,津液不能正常化生、输布、上承,则口渴欲饮,饮而仍不解渴,称消渴。水蓄下焦,雍阻气机,则少腹急满拘挛。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则脉浮。水邪上逆,胃失和降则水入即吐。

3.2.1.4 治则

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3.2.1.5 方药

《伤寒论》云“太阳病,……,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泽泻75g,茯苓45g,猪苓45g,白术45g,桂枝30g组成。泽泻甘寒,善泄水道,利水渗湿泄热,透达三焦蓄热停水;茯苓甘淡,利小便,化水气,利水除湿,补利兼优;猪苓甘淡,主利水道,化决渎之气,功与茯苓同,且淡利泄水之力,较茯苓更捷;白术甘温,补脾燥湿利水,助脾气以转输,使水津能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化气利水,蒸动膀胱气化。共同构成通阳气,化水气,疗水饮内停兼有表证之方,古人云:此方“开鬼门,洁净腑”。现研究证明,五苓散对水液代谢有双向调节作用,水肿状态时,显示利尿,脱水状态时显示抗利尿。

现兽医临床上,有无表证,皆可用,只是有表证多用桂枝,无表证多用肉桂。另外,五苓散还是中焦淡渗健脾之剂,能振奋脾阳而止泻。

在驻马店市一兽医院门诊,曾收治一母马,产后小便淋漓,且逐渐加重,最后涓滴不出,无尿急、尿频症状。注射尿道消毒剂乌洛托品无效,又静注平滑肌兴奋剂葡萄糖酸钙仍无效。后用五苓散加车前子煎汤内服,配合电针百会、会阴穴,5d治愈。

3.2.2 太阳蓄血证

3.2.2.1 病因、病机

太阳表证入里化热,循经传入膀胱血分,热与血互结于下焦,致气血凝滞,引发膀胱蓄血证。血蓄下焦何处素来认识不一,一说大肠,一说胞宫,一说指膀胱的微循环障碍,《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认为血蓄胞宫更符合临床实际。在兽医临床上主见于热血互结胞宫。

3.2.2.2 临床症状

少腹拘急不舒,甚至疼痛,烦躁。

3.2.2.3 证候分析

血热互结下焦,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少腹拘急不舒,甚至疼痛不安。膀胱经经别,布散于心,血分浊热可循经上扰心神,则见烦躁。

3.2.2.4 治则

泄热行瘀。

3.2.2.5 方药

桃核承气汤,由桃仁65g,大黄65g,芒硝30g,桂枝30g,甘草30g组成(牛用量)。桃仁破血祛瘀,润燥通便;大黄沉降,峻下实热,行瘀破积,二药合用直达病所,瘀热并治;芒硝咸寒软坚,清热消瘀;配伍桂枝尤为微妙,一味辛能行气血,气血行则瘀除,二性温,能温通血脉,血脉行则瘀消,三味甘以矫硝、黄大苦大寒之性,防苦寒伤胃,四有降逆平冲之功,以降瘀血,防其上冲之势。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寒降而不凉遏。甘草缓硝黄之峻,又可顾护胃气,防苦寒伤正。五药相伍,严谨精当,共起破血下瘀之功效。

桃核承气汤为兽医产科临床常用方剂,特别牛多用,分娩后,离经之血蓄积胞宫,瘀而化热,瘀热阻滞于冲任·胞宫,胞脉气血不通,致少腹拘急疼痛,严重时就腹,弹蹄。产后多虚多瘀,用桃核承气汤合四物汤,疗效确实。热象不明显者,芒硝减去;血瘀严重时可再加红花、赤芍之类。

3.2.3 膀胱湿热淋

3.2.3.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云:“肾虚膀胱热也”。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积下焦。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是饲喂失误,伤及脾胃,酿成湿热,流注下焦;外因是秽浊之邪由下焦侵入(尿道),上扰膀胱;或流火湿毒(细菌感染)互结下焦,雍阻经脉波及膀胱。

3.2.3.2 临床症状

〖金匮要略〗云“小便如粟粒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淋证有五类: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和劳淋。淋证与癃闭不同,淋证排出尿量不减,直肠检查多不见积尿。小便短涩量少,淋沥刺痛,或伴有少腹拘急引痛为五淋共有症状。其特有症状为,热淋(急性尿路感染)见舌红、苔黄、脉滑数,尿色深黄,肾区疼痛,排尿刺痛严重;石淋(尿路结石)见排尿涩痛,尿中混有砂石或尿如细线或突然停止;血淋见排尿热涩刺痛,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膏淋(乳糜尿)见排尿疼痛,尿液混浊,乳白或混有凝块;劳淋见排尿淋沥坚涩,迂劳即发;气淋见排尿淋沥,坚涩不尽。病因多为肝气郁滞,膀胱气化不及州都所致。

3.2.3.3 证候分析

淋证病机均为湿热蕴积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而见尿急、尿频、尿痛,但由于湿热互结下焦可导致不同病理变化,因而又有五淋之分。湿热互结膀胱,膀胱气机被热雍湿阻,致成小便灼热剌痛、湿热之脉证最为显著之热淋;湿热蕴积,尿液受其煎熬,日积月累,尿中杂质结为砂石,致成排尿时止,疼痛难忍之石淋;热盛为主,热邪灼络,伤及下焦,络损血溢,致成小便涩痛有血之血淋。湿热蕴结于下,以致气化不利,无以分清泌浊,脂液随小便而去,致成小便如脂如膏之膏淋;湿热内蕴,气火郁于膀胱,致成膀胱气不及之气淋;脾肾两虚,膀胱气化无权,致成迂劳即发之劳淋。

3.2.3.4 治则

清热利湿,兼通利排石或凉血止血。

3.2.3.5 方药

热淋方用八正散;石淋方用三金石苇散;血淋方用小蓟饮子。

3.2.3.6 方解

①八正散由瞿麦、甘草组成。瞿麦通淋利水,木通利水降火共为君;萹蓄、车前子、滑石、灯芯草清热利水除湿为臣;栀子清热导热下行,大黄苦寒达下,清热泻火为佐;甘草止尿痛,引诸药直达茎中。为使。数药相伍,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为治热淋之主方。②三金石苇散由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石苇、木通、瞿麦、车前子、滑石、茯苓、灯芯草、甘草、冬葵子组成,海金沙、金钱草利水通淋排石,鸡内金化石,合用利水排石效果最佳。小肠主液,泌别清浊,清者由脾气的升清布散全身;浊者下归膀胱,小肠热结,煎熬浊水致成沙石,石苇通淋、涤小肠之热结而化石。冬葵子滑窍,利膀胱之壅塞,瞿麦清心通淋闭,滑石通窍化沙石,车前子清热利水以快小便,诸药合用可使湿热互结顿开,沙石自消而小便如其常。③小蓟饮子由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栀子、甘草组成。生地黄、小蓟、蒲黄、藕节凉血止血;通草、竹叶降心肺之火,导热由小便而出;栀子泄三焦之火,导热下行;滑石利水通淋;当归引血归经;甘草调和诸药。合用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剂。

猜你喜欢

气化桂枝甘草
新型旋风除尘器在秸秆热解气化设备上的应用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基于机器学习LNG空温式气化器传热性能预测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蚂蚁
喊魂
我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