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光俊教授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2021-01-06孙立
孙立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0 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常伴有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的改变为主要表现,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一类复杂的功能性肠病[1]。RomeIV标准[2]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混 合 型(IBS-M)和 不 定 型(IBS-U)。IBS-C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根据最新研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精神、心理障碍、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肽系统的超敏反应、肠道炎症、肠道感染等相关[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IBS-C在全球范围类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其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并无并无根治IBS-C 的特效药,治疗效果欠佳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标本兼治,在治疗本病时无药物依赖性,且有独特的疗效。严光俊教授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治疗IBS-C 颇有心得,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IBS-C 病因分析
祖国医学尚无IBS-C 的病名记载,根据症状将其归属于“便秘”“腹痛”的范畴。《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云:“高年忧思菀结,损动肝脾,右胁气痛,攻胸引背,不能平卧,气粗液夺,食少便难。”;《素问·举痛论篇》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痰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秘结者,凡属老人、虚人、阴脏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亏,即津液之耗。”便秘的病因概括起来主要为情志内伤、外感病邪、饮食失宜、年老体虚。
1.1 情志内伤
七情指怒、喜、思、悲、恐、惊、忧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当强烈而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范围时,使脏腑精气受损,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 举痛论》所云:“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四圣心源》云:“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精神抑郁则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思虑过度则影响脾的健运,脾失健运,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从而导致便秘。导师严光俊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IBS-C 患者都伴随各种情绪问题,他认为情志因素是IBS-C 发病尤为重要的病因。
1.2 外感病邪
外感病邪主要指四时不正之气所致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六淫邪气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使脾胃功能失调,大肠传导失司,引起IBS-C。正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夫百病之生也,生于风寒暑湿火,以之化之变也。”荆州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易感受湿邪,湿邪易阻气机,湿邪郁久化热,灼伤津液,或者热邪犯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移热于肠,或者外感寒邪,阴寒凝滞,以上皆可使肠道失于传导,从而引起便秘。
1.3 饮食失宜
《兰室·秘藏大便结燥门》云:“若饥饱失节,劳逸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辣刺激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过饥过饱,损伤胃气,胃气不降;或者过食辛辣刺激导致胃肠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失于濡润;或过食肥甘厚腻、过度饮酒酿生痰湿,肠道中阻;或过食生冷、苦寒之品,寒凝气滞,损伤中阳,阳气不运,传导失常,以上均可导致便秘。
1.4 年老体虚
《医宗必读·大便不通》云:“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景岳全书·秘结》云“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达,而阴凝于下,此阳虚阴结也。”说明年老体虚、病后、产后亡血、年老体弱者阳气亏虚则失于温煦,阳气不运,阴血不足,津液消耗则肠道失于濡养,皆可使大便不通。
2 IBS-C 病机分析
2.1 肝与IBS-C 的关系
《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忧愁思虑,诸气怫郁,则气壅大肠,而大便乃结。”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大肠传导无力,则形成便秘。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调节脾胃之气的升降,脾益升则健,胃易降则和,脾胃升降正常有序,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促进大肠的传导功能,在气的推动作用下正常排出粪便。正如《素灵微蕴》所言:“以肝性发扬, 而渣滓盈满,碍其布舒之气,则冲决二阴,行其疏泄, 催以风力,故传送无阻。”
2.2 脾与IBS-C 的关系
脾主运化,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胃主受纳腐熟,胃气下降,使食糜糟粕下传至大肠,并排出糟粕,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若湿困脾运则脾气不升,胃燥则胃气不降,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枢纽,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慎斋遗书》 曰:“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肝脏得以濡养,使肝有所藏,肝气充和,疏泄功能调达。
严光俊教授在三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饮食习惯的改变等极易引起情志不遂,《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之病,多生于郁。”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气不畅而犯脾,进而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大肠传导失司,发生IBS-C。 《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严光俊教授认为IBS-C 的病位主要在大肠,但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
3 治法
唐旭东教授认为“脾胃通降”理论是将胃肠道视为一个动力系统,通降是脾胃正常的生理状态,通降下行是胃肠道维持正常功能的前提,他认为“通”为通畅、无障碍,“降”为和降、下行。严光俊教授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在前人的脾胃“通降”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提出了“三降五法”理论,即“行降、苦降、温降三大治疗原则,“消、补、生、化、和”五种治法。他认为饮食物的消化吸排泄收依赖于脾的升清、运化、胃的降浊,而且脾气上升,是脾主运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胃气通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胃气的通降也包含了大肠的传化糟粕,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因此脾胃通降功能正常对大肠的传导通降尤为关键,严光俊教授多从脾胃通降来论治大肠病。严师认为通降之法应贯穿便秘治疗的始终,正如《医学正传》所云:“夫通则不通,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通,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之通,寒者温之使之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泻为通则妄矣”,最终目的是通过恢复脾胃通降来恢复大肠正常的传导功能。
4 临证经验
严光俊教授认为荆州位于江汉平原,长江中游,气候湿润,易感受湿邪,湿性黏滞易阻气机,因此荆州地区IBS-C 多为肝郁脾虚湿滞型,治当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减。明清以前当归芍药散主要运用于妊娠腹痛、产后血晕、带下等症治疗[4]。现代医家对当归芍药散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严光俊教授认为凡符合肝郁脾虚湿困的病机者,皆可用此方加减,即所谓异病同治。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川芎 白术、茯苓、泽泻6 味药组成,原方组成及用量为“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半斤。”芍药性苦酸微寒,归心肝经,方中重用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性甘辛温,归心肝脾经,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当归、川芎为血中气药,佐以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行气止痛,使气行而不耗散血,补血而不雍滞脾胃,白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健脾补中,利水渗湿,泽泻性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配白术、茯苓、泽泻,既健脾气,燥脾湿,助脾运,又化湿邪,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充实,运化功能健全,则肝血足,气机调达。全方具有养血调肝,健脾利湿,缓急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芍药苷具有抗抑郁,促胃肠动力作用[5],当归具有抗焦虑、抗炎、镇痛等药理学作用[6],川芎具有镇痛、抗炎、抗抑郁等作用[7],白术能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推进、抗炎、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8], 因此当归芍药散在改善IBS-C 患者的便秘、腹痛、精神抑郁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5 病案举例
患者徐某某,女,47 岁,2020-04-19 初诊。主诉:排便困难间作2 年余,再发加重1 月。患者诉2 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了排便困难,自行服用药物(具体不详)后可短暂改善症状,停药或情绪波动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 月前因情绪波动后再发且加重,表现为排便困难,3-4 日1 次,大便不干,伴腹胀、腹痛、嗳气,烦躁不安,便后腹痛、腹胀缓解,无发热,无腹痛,无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舌淡,苔白腻,脉弦。辅助检查:2020 年4 月查电子肠镜、肝肾脂糖电解质、血常规、粪常规+潜血、尿液分析、甲功等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便秘;证型:肝郁脾虚湿滞;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利湿,缓急止痛;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当归20g、川芎15g、白芍40g、白术40g、枳实40g、茯苓15g、泽泻15g、炙甘草15g、紫苏梗30g、大腹皮30g、厚朴20g、苍术15g ,7剂,每日1 剂,水煎取汁300mL,分3 次饭前半小时服用。2020-04-26 复诊诉大便日1 次,排便较前通畅,腹胀、腹痛、嗳气等症较前好转,舌淡苔白,脉弦。原方改紫苏梗40g,加杏仁10g、桔梗10g。14 剂,煎服法同前。2020 年5 月10 日三诊诉排便通畅,无腹胀、腹痛、嗳气等不适,舌脉同前。原方7 剂巩固疗效,煎服法同前。后电话随访,诸症除,未复发。
按:该患者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畅,诱发本病,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失调达,肝疏泄功能失常,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脾虚湿困,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故便秘。方中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行气止痛;白术、苍术、厚朴行气健脾,燥湿利水;茯苓、泽泻健脾补中,利水渗湿;枳实、紫苏梗、大腹皮行气止痛;桔梗、杏仁宣降肺气,润肠通便;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诸药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利湿,缓急止痛之效,全方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6 小结
当归芍药散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仲景提出了当归芍药散既治疗肝脾不调,气郁血滞湿阻的妊娠腹痛,又能治疗妇人杂病的观点,严光俊教授沿革的同时不断的发展创新,现将当归芍药散应用于肝郁脾虚型IBS-C,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严光俊教授认为在临床实践中不应仅仅局限于病的异同,而应着重于病机的异同。严光俊教授认为情志不畅是IBS-C 发病尤为重要的病因,IBS-C 的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其主要病机为肝郁脾虚,契合当归芍药散应用的病机,即异病同治,《素灵微蕴》中提到“饮食消腐, 其权在脾,粪溺疏泄, 其职在肝。”治疗本病重在调和肝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