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子平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经验探析

2021-01-06欧泽瑶高子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6期

欧泽瑶,高子平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2;2.四川省中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0 引言

脂溢性皮炎(SD),亦称脂溢性湿疹,系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大小不等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糠秕状鳞屑或油腻性痂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面部、头部、胸部、下肢、上肢等处[1]。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白屑风”范畴,《外科正宗·白屑风第八十四篇》中指出:“白屑风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本病因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风热之邪外袭,郁久耗伤阴血,阴伤血燥,或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之邪,血虚生风,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或因过食辛辣油腻,以致肠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湿热外犯肌肤而成本病。明确指出了白屑风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且临床中以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阻者为甚,故以健脾除湿、祛风润燥为主要治法。现代医学认为脂溢性皮炎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马拉色菌的定植与感染有关[2]。亦有学者[3]认为SD 的发病还与免疫反应、脂质、表皮屏障关系密切,其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西医治疗以抗真菌、抗炎为主,目前临床普遍给予酮康唑洗剂或二硫化硒洗剂外用。有研究证明[4],含有2% 酮康唑的洗发水比含有1% 配方的洗发水更有效。但单独外用抗真菌制剂对局部炎症的改善疗效偏弱,故昂正斌[5]采用酮康唑洗剂联合哈西奈德溶液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疗效显著,两者联合避免了单用糖皮质激素所造成不良反应。另多项临床试验[6-9]证明短时间应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疗效确切、安全,但研究多局限于面部。面部脂溢性皮炎用药方便、疗效尚可,但头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索。

笔者有幸跟诊四川省名老中医艾儒棣,艾老常用楂曲平胃散治疗脂溢性脱发, 吾师高子平, 师从艾儒棣, 为四川省中医院知名皮肤科专家,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临床经验丰富, 善于推陈出新,在治疗各种皮肤病有着独特见解,尤其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加味楂曲平胃散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肠胃湿热型)收获良效,现将吾师经验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现代人情志不节、起居无常、压力大多为诱因。《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言“……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明确指出饮食不节为本病内因。四川患者加之其地域特殊性,多地处潮湿, 外受湿邪, 湿郁化热,内外相合,以致肠胃生热积湿, 久而久之,湿热蕴结,湿热毒气上冲癫顶, 不得宣泄, 郁而发病。

2 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

吾师于临床中发现,此病以肠胃湿热证为甚, 治以健脾燥湿、清热止痒, 常以加味楂曲平胃散为主方,以生山楂、建曲、苍术、厚朴、陈皮、槐米、黄芩、甘草为主药,辨证论治,随证治之,灵活加减用药。若伴瘙痒,常用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若伴失眠,常加龙骨、牡蛎镇心安神;若伴口渴者可加用天花粉;若伴月经不调,则加用干益母草活血调经等。

2.2 外治之法

此病除内服药物外, 结合外治之法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本病发病部位特殊,且毛发覆盖,外用膏剂、霜剂、散剂均操作极为不便,故临床多采用水剂及酊剂吾师善用院内特色制剂癣粉兑水泡洗头部,隔日一次,辅以止痒酊外擦头皮,早晚各一次;若瘙痒甚,则癣粉内1:1 加入瘙痒粉;若伴脱发,辅以梅花针叩刺[9](方法:用梅花针叩刺头部督脉、足太阳、足少阴经,皮肤微泛红、微微出血即可,术后局部避免着水,1~2 次/周)疏通经络,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并早晚涂擦生发酊(院内特色制剂);若体质虚弱者,增加穴位埋线(足三里、曲池、血海);睡眠不佳及内分泌失调者,加以耳穴压豆[9](选取主穴:肺、肝、胰、脾;配穴:小肠、皮质下、内分泌、交感等穴进行按压,按压2~3 次/d,10~15 min/次)调理气血等中医特色治疗。

2.3 生活调摄

吾师认为本病常由饮食不节、起居无常而诱发,且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本病发病率愈发上升,《内经》强调养生原则应“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由此可见,预防疾病的复发,不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饮食起居习惯非常重要。此外,应特别注意条畅情志,正如《丹溪心法》所言“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 由此可见若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常导致疾病的产生。因此,在临床中吾师特别重视患者的生活调摄,嘱其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

3 验案举隅

验案一:患者, 男, 29 岁, 2020 年6 月25 日就诊。主诉:头皮出现红斑、鳞屑,伴瘙痒1 月余。自诉平素嗜食辛辣,加之近1 月频繁熬夜,头皮出现红斑、鳞屑伴瘙痒, 鳞屑渐增多, 瘙痒甚。刻下症:头皮散布见片状红斑,颜色红,可见少许淡红色小丘疹,上覆油腻痂屑,头发油腻,伴脱发,瘙痒明显,伴脘腹痞满, 大便稀溏,味臭秽,小便黄赤,纳可眠差。舌质红, 苔黄腻,脉濡。辩证:肠胃湿热证。治以健脾燥湿、清热止痒。方用加味楂曲平胃散:生山楂20g 建曲15g 苍术15g厚朴15g 陈皮15g 槐米15g 黄芩15g 牡蛎20g 磁石20g 地肤子15g 甘草6g 6 剂,水煎服, 日一剂, 日三服。外治:应用院内特色制剂癣粉、瘙痒粉1:1 泡洗头部,每周两次,辅以止痒酊外擦头皮,早晚各一次。嘱患者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 条畅情志,避免熬夜。2020 年7 月2 日二诊:患者头皮未见明显丘疹,鳞屑减少,头发稍油腻,仍伴脱发,瘙痒较前缓解,大便稀溏,小便调,纳眠可。舌质红, 苔红稍黄腻, 脉数。效不更方,予以初诊原方再服14 剂, 外治法加用梅花针及生发酊助生发,余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此后每月随访1 次, 随访3 月未见新发皮损。

按:加味楂曲平胃散由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平胃散化裁而来,古人称其为“治脾圣药”。加味楂曲平胃散为吾师经验方,在平胃散基础上加用生山楂、建曲、槐米和黄芩。本病患者为青壮年男性,以头皮出现红斑鳞屑伴瘙痒为主证,因其久居四川,喜食辛辣,湿热蕴结,加之熬夜诱发。以生山楂和建曲健脾和胃消食、理气化湿,助脾胃运化积滞;槐米可入血分以凉血止血、清肝泻火;苍术苦辛温燥, 燥湿健脾;厚朴苦温芳香, 行气散满, 助苍术除湿运脾;黄芩清肺热兼化肠胃湿热;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牡蛎、磁石镇心安神调节睡眠;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清热除湿祛脂之效,故全方具有健脾燥湿、清热止痒除脂之功,辅以中医特色外治法,疗效显著,值得借鉴与学习。

验案二:患者, 女,27 岁, 2020 年10 月7 日就诊。主诉:头皮泛发红斑丘疹伴脱屑2+年,加重伴瘙痒1+周。患者自诉2+年前因产后抑郁,暴饮暴食,加之长期熬夜后头皮出现红斑丘疹及脱屑,伴明显瘙痒,近一周加重。刻下症:头皮可见大量红斑丘疹,色暗红,上覆淡黄色痂屑,瘙痒甚,受热及出汗时加重,影响夜间睡眠,可见明显抓痕,部分皮损中央可见少量血痂,头发油腻,脱发严重,另自觉咽喉部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伴胸胁胀满、厌食,月经不调,量少色黑,痛经明显,白带量多色黄,偶伴腥臭味,大便长期不成形,常伴未消化食物,小便正常,纳眠差,舌质红, 苔黄腻,脉细弱。辩证:湿热蕴结证。治以健脾燥湿,行气散结,清热止痒。方用楂曲平胃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生山楂20g 建曲15g 苍术15g 厚朴15g 姜半夏15g 茯苓15g 苏叶10g 生姜 10g 益母草15g 槐米15g 黄芩15g 酸枣仁20g 地肤子15g 香附 15g 甘草6g 6 剂,水煎服, 日一剂, 日三服。外治:应用癣粉:瘙痒粉=1:1泡洗头部, 隔日一次,辅以止痒酊外擦头皮,每天两次。嘱患者适量运动,转移注意力,条畅情志,节制饮食,忌食辛辣油腻, 慎起居,避免熬夜。2020 年10 月14 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情志较前有所改观,头皮红斑丘疹及脱屑较前减少,颜色转淡,头发仍油腻,但较前稍好转,瘙痒较前缓解,但大便仍不成形,伴未消化食物,伴腹胀,小便正常,纳眠尚可,舌质红, 苔黄, 脉细弱。予原方加肉豆蔻15g 薏苡仁30g ,再服14 剂。2020 年10 月29 日三诊:患者自诉头皮油腻感较前明显好转,红斑丘疹及鳞屑较前明显减少,瘙痒缓解,不影响夜间睡眠,精神状态较前明显改善,效不更方,以原方再服14 剂。外治法加用梅花针及生发酊助生发,余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此后每月随访1 次, 随访3 月病情明显好转,未复发。

按:本病患者为产后青年女性,以头皮出现红斑鳞屑伴瘙痒为主证,因其产后精神压抑,饮食不节,加之经常熬夜,肝木乘土,脾失健运,致湿热蕴结,另自觉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考虑为“梅核气”,故在加味楂曲平胃散基础上加用用半夏厚朴汤降气化痰、开郁散结,半夏厚朴汤来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主治咽喉部不适感,半夏、茯苓、生姜为小半夏加茯苓汤,为方中主药,可降气化痰;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苏叶芳香化湿,且质轻上浮,引诸药直达病所。加味楂曲平胃散以生山楂和建曲健脾消食、理气化湿,助脾胃运化积滞;槐米清肝泻火;苍术苦辛温燥, 燥湿健脾;厚朴苦温芳香, 行气散满, 助苍术除湿运脾;半夏黄芩清肺热兼化肠胃湿热;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改善睡眠;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益母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清热除湿祛脂,开郁散结之效。二诊患者部分症状较前好转,但大便仍不成形,故以前方为主,加用薏苡仁健脾渗湿,肉豆蔻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三诊患者病情好转明显,因辩证准确,方证对症,故投之效如桴鼓。

4 结语

《湿热病篇》中言:“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若湿热之证, 不挟内伤, 中气实者, 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 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 标本同病……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吾师论治肠胃湿热型头皮脂溢性皮炎,时常着眼于本虚标实, 内有脾胃不足, 外有湿热之邪熏蒸, 常以祛邪扶正,标本兼治,内外治法结合为基本原则。吾师认为,本证型病机多因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腻及酗酒等, 伤及肠胃, 肠胃湿热蕴结,运化失常。故临床中常嘱患者注意饮食,且应适当锻炼以增强体质,特别强调“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对预防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复发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