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施工现场管理探讨
2021-01-06常志航
常志航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国家强有力的干预下,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地区各行业积极落实复工复产政策,但国内散发病例、国外输入病例依旧冲击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面对建筑行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数量庞大、成分复杂等特点,如何有效防控疫情、阻止蔓延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深做实安全生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好体现。作为重点工程参建单位的榕江高速公路第二项目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采取有效疫情防控措施,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相关工程项目的复工复产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1 项目概况
榕江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主线起点位于榕江县朗洞镇正汉组北,桩号为K52+924.960,终点为归里村东1.8 km处,终点桩号为K79+502.401,路线全长26.577 km。本合同段设有互通式立交1处、服务区1处、桥梁33座、隧道5座。现场各类管理、施工人员1300余人,主要来自广西、重庆、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十几个省市。
2 建筑行业的特点
2.1 工程特点
一是流动性大。整个施工机构、人员、机械设备等随着建筑物的坐落位置而不断进行迁移,跨省区流动已成为常态。二是工程的异质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较大,每个地区建筑物的材料选择、结构造型也不一样,导致所选用的技术工种、机械设备、施工工艺等也不尽相同。三是工期长。根据工程的难易程度,较大工程持续施工长达几年,一般工程也要持续几个月到两三年不等,所需技术工种繁杂,交叉作业频繁。四是施工环境差。因建筑领域的特殊性,基本是在室外或野外工作,所受外界条件影响大,劳动强度高,安全风险点多。
2.2 人员特点
(1)管理人员相对固定。每个项目的管理人员一般由企业指派,人员合理,分工明确,政治觉悟高,综合能力强,获得新生事物的渠道相对丰富,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把握比较准确,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2)一线工人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大,职业风险高。建筑工人作为建筑行业的主力军,为我国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有关机构统计,95%以上的建筑工人为农民工,男性约占90%,主要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人员跨地区流动强,文化差异大,归属感缺失,业余生活单一,对职业能力提升和国家大事的关心不足。
3 疫情下施工现场管理手段及措施
(1)依靠项目管理人员成立防疫相关结构,在国家、地区、企业相关政策下制定复工复产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指定专人对接属地卫生部门,做到信息畅通、及时、准确。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重压力下,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缓解人手紧缺的问题。
(2)建立“一人一档”,确保信息准确,做到可追溯,全覆盖。根据施工人员的特殊性,跨地区流动的复杂性,输入地风险等级的严重性等做好详细登记,为日后突发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3)科学研判,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研判返岗人员身体状况。按照实际情况,能复岗亦复岗,有风险亦隔离。把所有问题控制在源头,避免疫情进一步交叉感染和传播。与此同时,加大人文关怀,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在思想、心理上给予关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4)加强办公区、住宿区、餐饮区等重点区域的疫情防控管理,做到重点区域消毒常态化、实名上岗制度化,体温监测实时化,同时严控1 m安全距离措施,并增设应急隔离观察区等,按疫情防控要求,夯实硬件基础条件,将环境卫生、场区秩序整治作为保障员工安全的有效手段。
(5)加强国家政策、企业文化宣传,提高员工思想认识。疫情之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同时国家根据实时情况不断更新发布预防新冠肺炎的措施和手段,在引导大家有效防控的同时,积极传达国家政策方针,使之从思想上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全民的素养和情怀。此外,加大企业文化的宣传,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充分提现企业的社会责任。
(6)利用现代化手段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企业复工复产管理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以此减轻企业负担。
(7)做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双落实。在强化“疫情期”的工作纪律、制度和防控措施的同时,将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工作同部署同检查。结合季节特点,加强分项、分部工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防治工作,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期限和措施,实时跟踪,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力争实现施工现场疫情防控“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
4 后疫情下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
4.1 完善制度,将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应对纳入日常管理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直接影响着人民生命安全,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的重大挑战。为保证建筑施工现场的有序生产,行业、企业应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将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纳入管理制度,从基础上做到思想有准备、处理有措施,防控有有保障,切实提高企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切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扩散。
4.2 定期演练,常态化应对,提升各部门协调处理能力
施工现场面临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威胁和挑战十分严峻,因此在合理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要结合工程特点和项目实际定期进行演练,将制度激活,将部门职能疏通,将应对措施落地,在演练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对预案进行动态管理。此外,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核,激发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提升国家总体防控水平。
4.3 加大岗前培训,提升员工公共卫生意识
企业一线员工对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缺乏系统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重视的心理,不能用科学的态度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因此,企业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该方面加大培训,补齐员工短板。借助于流行的网络平台、公共区域的宣传栏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国家法律制度,强化安全意识。从而达到人人有认识、人人有收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局面。
5 结 论
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众多不便,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然而企业要想在困难时期脱颖而出,必须要建立切实可行、接地气的应对措施,以此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职责,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