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服饰嬗变因素探析

2021-01-06杨成芳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侗族款式

杨成芳

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贵州 黔东南 556000

侗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之一,全国侗族人口有300多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几省交界区域。侗族历史上属古代百越民族,西汉时期,汉武帝沿珠江水域向东消灭了古南越国,生活在南越国的百越民族纷纷南迁。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百越各族为南方各地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侗族也产生了本民族的服饰,形成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的民族识别标志。侗族现代常见的服饰有裙装和裤装两大类。裙装一般是上衣、下百褶裙,上衣主要款式分对襟衣、大襟衣、右衽衣、琵琶襟、敞胸衣,百褶裙款式有长裙、中长裙两类。裤装呈上衣下裤,有大裆九分裤、大裆七分裤、大裆过膝裤。侗族生活的地区主要是农、林、渔业生产区,交通便利,与外界其他民族有贸易往来,各种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对侗族服饰的嬗变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侗族服饰嬗变因素,了解其历史演变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侗族服饰文化。

1 侗族服饰社会功能因素

服饰的基本功能有两种,即服饰的保暖功能和民族的审美功能,无论哪个民族,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在侗族服饰的发展过程中,首先由保暖性开始,在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后,其保暖性不再是侗族服饰的唯一性。在具备服饰变化的种种条件和环境后,民族的审美观成为侗族服饰的另一功能。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侗族服饰都是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发展。服饰功能的变化是侗族服饰嬗变的开端。

1.1 服饰的保暖功能

“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这就决定了人类的需求,保暖是人类必须具备的生存条件之一。原始社会时期,树皮、树叶成了侗族人的保暖来源。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后,侗族人以动物皮毛作为原材料来御寒。无论是树皮树叶、动物皮毛还是后来出现的麻、葛、棉,再或者丝、绸、缎等都是用来御寒的,体现了服饰保暖功能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纺织业的不断发展,侗族的服饰加工技术、原材料也得到快速提高和变化。侗族地区先后出现了麻、葛、棉等原材料,依靠更为精致的服饰制作技术,根据气候变化制作出棉衣、夹衣、单衣、臂套、腿套等适应人体冷暖需要的精致服饰及服饰辅助品,侗族服饰不再仅仅是树叶、树皮或者动物皮毛的原始服饰。不同厚薄、不同款式的服饰及服饰辅助品的出现是侗族服饰变化的明显表现,服饰功能变化使侗族服饰类型逐渐丰富起来。

1.2 民族的审美观

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以及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在这一条件下形成了该民族对事物美丑判断的共同观点,即民族的审美观。侗族在完成迁徙的巨大工程后,整个社会趋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在此条件下,侗族人对服饰不再仅仅是保暖这一要求。从自然环境和生产劳动中,人们把对世界的认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在服饰上,如将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日常生活中觉得美的形象绘入服饰中,用鲜花及鸟的羽毛作为服装点缀,让服饰变得跳跃活泼、色彩丰富,从而达到民族认可的美感。侗族服饰由单一的棉麻纺织转向多种工艺变化,同时为配合服饰,侗族甚至变换不同的头饰,再一次创造了新的服装类型——盛装,打破了为适应生活需要为唯一目的性的现状,融入民族审美观,丰富了其民族服饰的多样化,使得侗族服饰由日常生活必需品慢慢发展演变成了艺术品,服饰的性质发生改变。民族审美观不断地完善、提升,侗族服饰更加美丽、丰富,特别是一些侗族服饰融进了现代的流行元素,新的服装款式悄然兴起。

2 历史政治因素

政治强制手段推动民族服饰的全面变化。“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2]赵文王学习北方少数民族,利用政治手段改变整个赵国的服饰传统;努尔哈赤统一全国后,清朝对整个华夏民族服饰“满”化等,都是通过政治变革实现服饰改革。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无不首先涉及服饰的变革,而每一次服饰的变革总能促进社会的进步[3]。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朝代不断更替改革,通过政治统治影响服饰,推动了侗族服饰的变化发展。特别是清朝时期,清政府对侗族民族服饰的强制改装使得生活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一部分侗族人民弃裙装,改成了轻便简易的服装——上衣下裤款式,出现了满汉化了的侗族服饰,由此,侗族服饰产生了“南侗”和“北侗”服饰分化,政治统治采取的历史变革影响至深。直到现在,贵州黔东南的榕江县车江侗族及大坝周边部分侗族村寨还保持着清朝时期通过改革变化的裤装式侗族服饰款式。这种政治性手段改变了部分侗族服饰的款式,使侗族服饰在多种裙装的基础上又多了不同款式、类型的裤装,充实了侗族服饰种类,推动侗族地区民族服饰向多元化发展。如果说,服饰的社会功能决定了民族服饰变化的自觉性和自然性,那么政治统治便使民族服饰变化具有被动性、强制性。政治统治手段虽然不为侗族人民所自愿接受,但它确实促进了侗族服饰的发展,是侗族服饰嬗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3 侗族性格因素

一个民族的性格能影响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侗族是一个温顺的民族,民族包容性强,与历代统治阶级关系融洽。在良好的政治氛围中,侗族在居住地休养生息,与其他民族特别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睦相处,民族服饰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侗族的服饰无论是刺绣手法、刺绣图案、色彩搭配还是服饰款式都和邻近民族服饰相互吸收、融合,与其他民族接壤的一部分侗族甚至直接采纳其他民族服饰元素,形成侗族新的服饰特征。当然,其他民族也吸收了侗族服饰特点,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参考和借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服装款式、用料、染纺都相差不大。例如,黔东南从江县的侗族和壮族服饰、头饰相似度高达60%~70%,黎平县部分侗族村寨与苗族村寨接壤的苗族侗族服饰大相径庭,民族文化融合非常明显,与其他民族元素的融合,使得侗族服饰更具多样化。侗族广纳百川、富于包容的民族本性,极容易吸收其他民族先进文化,推动侗族文化发展,促使侗族服饰发生演变。

4 外来文化因素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渐繁荣的社会,高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随着人口的流动,各种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文化理念从沿海发达城市被带到侗族地区,繁杂的民族服装与外界劳动生产需要产生冲突,民族服饰在全球服饰西方化的潮流中显得格格不入。为便于适应外界的生产生活,侗族地区少部分人放弃本民族服装改穿西装,另一部分人在民族服装制作中加入了更多外来文化元素,服装向简短、轻便款式发展。在服装原料上,民间手工作坊缓慢生产的服饰用料被现代化大型机器快速生产的布匹替代,多品种、高质量、低价格的布匹充斥整个民族市场,现代机器生产替换传统手工,极大地缩短了生产时间。现代多种新型布料深受侗族人民的喜爱,外界新事物、新审美观悄然影响和改变着侗族服饰。外界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给侗族服饰款式和服饰原材料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侗族服饰变化更加明显。

5 结束语

与历史上不断迁徙的其他民族相比,侗族服饰富于变化,在各个时期其服饰不尽相同,特别是近现代女性服饰。首先,侗族民族服饰在经济、文化、生活区域等因素影响下分成了南北两大区域,形成完全不同的服饰特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侗族地区,其民族服饰变化更加显著。单凭一种因素无法让侗族服饰发生巨大变化,服饰功能、民族审美、政治统治、外来文化影响等都会推动侗族服饰的变化发展。分析研究侗族服饰的变化,应对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综合分析侗族服饰嬗变因素,保护该民族服饰文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得到很好的传承及发展,使侗族民族文化既不被社会淘汰,又能适应历史发展的脚步。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侗族款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民族服装文化视角下民族服饰的国际化与品牌化
试分析民族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局部加热服的款式设计及其舒适性评价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欢欢喜喜购物记
Dream Bag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