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甘青宁地区齐家彩陶文化的类型

2021-01-06王璐瑶

陶瓷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齐家彩陶遗存

王璐瑶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1 彩陶文化

中华文化之花——彩陶。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我国先民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已经开始劳动、生息、繁衍,而当制陶业发展成为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制作陶器也发展成为了一项专门技术,主要由有经验的妇女担任[1]。随着素陶器的使用发展,出现了更加符合我国原始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彩陶,而优美绚丽的彩陶在我国的古代文化宝库中,不仅代表着其自身精湛的艺术成就和珍贵的文化价值,而且在世界的远古彩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我国的彩陶文化,历史悠久且源远流长。彩陶从七千多年前的出现,一直在之后长达五千多年的时间里兴起、繁荣再到衰退,形成了一个完整且成系统的彩陶发展史。我国彩陶的分布范围:从北到南跨连着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流域,自东海之滨横贯整个中原地区、陕甘青地区,西至新疆天山南北,东南达福建、台湾、广东等地,西南到四川、西藏地区等[2]。

正是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原始先民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其也是适应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原始先民完成氏族部落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在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有饮食用、盛水用、贮藏用、烹饪用的器皿,在日常生产活动中有纺轮、锉、弹丸、网坠、刀、拍等分别用来捻线、揉皮、狩猎、捕鱼、收割、制陶的工具,还有用以装饰或玩乐的环、簪以及陶质玩物,这些带有纹样绘制的彩陶,不仅是当时的先民们最高的智慧结晶和较高审美情趣的体现,而且也代表着当时的制陶最高工艺水平。

换句话说,彩陶是在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质变产物,它要求生活在那时的原始先民要熟练的掌握颜料运用,而我国早期彩陶上彩绘的颜色多呈褐红色,主要着色剂是铁[3],便说明我国原始先民已经掌握运用此技术;同时彩陶的兴起还要当时的原始部族具备较高的烧制技术,也可以为了避免出现因陶器的低温而出现的彩绘料脱落,而所进行烧制的陶窑必须具备密封程度强且窑温高的烧成条件。整体来说,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一阶段彩陶出现且发展的较缓慢,但到了晚期,专业陶工和制陶技术的发展,彩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4]。

2 齐家文化

存在于甘、青、宁地区以素陶为主的齐家文化大致和山东的龙山文化、河南的龙山文化(也被称作后岗二期文化)、陕西的龙山文化(又被称客省庄二期文化)等文化同期。同时,齐家文化因为最早在甘肃省广河县的祁甲坪被发现而被命名,因其分布范围广大,且以素陶为主,故本文采纳张朋川先生对齐家文化中与彩陶有关的部分进行分组进行叙述。值得注意是,目前我们称之为的“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从甘肃武威以东到陕西和甘肃的交界地带,往南到青海的西北部和四川的北部,向北达到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南部。但是,分布在这一广大地域的齐家文化遗存的文化面貌差异大,故将现在称之为“齐家文化”的不同地区的彩陶面貌分为以下六组。

2.1 常山等遗址

此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甘肃和宁夏的泾、渭河上游。陶器器型以单耳壶、单或双大耳杯、喇叭口蓝纹罐或瓮、敞口盘或盆、夹砂大口深腹罐、高领高档单耳鬲等最有特色,且这一时期的陶器以素陶为主,只有少量的彩陶和彩绘陶。彩陶器形有厚胎垂腹双大耳罐、单耳杯、喇叭口罐和下腹施蓝纹的壶等,彩陶多以浓厚的红色绘成,有的在表面还施黄色陶衣。彩陶的纹样简单,有网线纹、三角折线纹、大三角纹和宽带纹等。我国的学者普遍这一文化遗存的代表以镇原常山下层遗址为代表,因此也可以称作“常山下层文化”,文化年代距今约五千年左右,文化遗存较其他遗存偏早,从大地湾文化的晚期遗存可知,两者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2.2 靳家坪等遗址

此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的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之间,也就是鸟鼠山一带。这一组文化遗存的彩陶较多,常见器形有喇叭口双腹耳壶,壶颈粗短,腹部近球体,常在腹中部绘有一圈附加堆纹或在腹下绘斜行蓝纹,多为橙黄或橙红色泥质陶,酱红色花纹且纹样简单明了;颈部有的不绘花纹,有的绘一圈贝纹;图案主要装饰在腹部,以复线的交叉纹为主题花纹,其间再填上贝纹、卍形纹、曲折纹等纹饰,但图案在腹下部的位置都不做整齐的收结。此组彩陶上的复现交叉纹、连贝纹、纵列曲折纹都极具特点。

2.3 齐家坪等遗址

此组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洮河和黄河流域,以广河祁甲坪为代表。此组彩陶的彩绘皆为褐红色,多以匀细的线条构成纹样;彩陶的器形以双肩耳低领圜底罐为特色,圜底的底部装饰很细的绳纹,且以在领部内外绘倒三角网纹为特征。而绘制在卵形和球形的腹部上的花纹连续绘至近底部处,用平行线将图案横分成二至四层,且间绘正倒相间的重叠三角线纹,此纹样的尖角为像橡木纹的实体三角纹,这也是此组的特征花纹之一。最值得注意的是,距今约四千五百六十年左右的此文化陶器和铜器的花纹互相影响,表现在耳部和耳下侧多装饰回纹和凹凸纹等,这些花纹和铜器表面的花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2.4 柳湾等遗址

此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洮河下游及黄河、湟水流域,以乐都柳湾为代表,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彩陶器物以双大耳高领罐和双大肩耳折腹罐为主,也多用酱红色绘彩。器腹上的图案较简单,主要花纹有三角形、菱形网纹、菱块和棋盘格纹,彩陶的年代可能偏晚。

2.5 黄娘娘台等遗址

此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兰州以西至河西走廊东端,以武威黄娘娘台遗址为代表。器形以双肩耳直短领小罐和豆为主,彩绘多为黑和深褐色,少量红色,且都单独使用 。此组彩陶花纹变化较多,双肩耳小罐的领部花纹以菱格网纹为主。主要的纹样皆绘于腹部、图案布局基本分两类:一类是以菱形纹为主题直列于中间,两边对称地饰菱格网纹或凹形网纹,并以复道直线作间隔;另一类图案布局以正倒三角形为骨式,中间填充角形纹等纹样。这组彩陶在器型上与河西走廊上的马厂晚期的彩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然而花纹却与四坝文化的彩陶花纹极为相似,因此此期的彩陶在年代上也比较偏晚。

由于柳湾组和黄娘娘台组的齐家文化彩陶和马厂晚期的彩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或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5]本文同张朋川先生的观点一致,认为处于齐家文化边远地区的柳湾和皇娘娘台出土的彩陶,不能被看做是典型的齐家文化彩陶的代表。因为在甘肃省东部的马家窑类型之后,出现了所谓的齐家文化,而在甘肃中部的河西走廊东段、青海的西北部,在马家窑文化类型以后还发展出了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因此可以说在这一时段内,齐家文化先后与半山和马厂类型共存。[6]而常山,祁甲坪等组的彩陶自身特征鲜明,看不出与马厂彩陶有什么相同之处,因此很难说此文化是从马厂类型发展而来的。

2.6 洛门、朱家沟等遗址

此组彩陶以小口高领圜底罐为主要特征,此种罐有单耳和双耳;陶质为含细砂的橙黄色陶,罐身最宽处在肩部,以酱红色绘花纹,在近口沿和颈肩之交处饰一圈菱形纹,肩部饰正倒相间的三角纹,颈、腹部间隔绘细长的并列倒三角纹。

总而言之,被称之为齐家文化的各组彩陶,其相似之处表现在彩陶多用红色,花纹以正倒相间的三角纹、菱格纹、回纹、凹凸线纹和网格纹为主,腹下部的图案多不收结。花纹造型主要以直线和三角形块组成,且整体的造型风格周正、严密。

被称之为齐家文化的彩陶的主要花纹,包括网带纹、菱格纹,以及单独使用红色彩绘,这些花纹都与河南和山西的龙山文化的彩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可以看出啊这些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在祁家坪、秦魏家、皇娘娘台等齐家文化的遗址中,还出土了青铜器,这也表明齐家文化大量的使用青铜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广河祁家坪、永靖大河庄和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乐都柳湾等齐家文化的墓地中,也有较多的男女合葬墓,因此,综合上述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得出齐家文化有的正在向阶级社会过渡,有的经过一段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的结论。

猜你喜欢

齐家彩陶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01-02合刊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锦书难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