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以岭南文化为例
2021-01-06□钟莹
□钟 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以及“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这为我们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指导方向,也就是说建设新时代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促进民族团结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化,不仅仅限于岭南文化的保留、保存研究,更要结合新时代新文化使命,应用新技术、新方式,让岭南文化呈现新形态、新活力。
一、研究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以下简称CNKI)为数据来源,设置主题词为“岭南文化”,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31日”,剔除无关记录后结果为2491 条。对“岭南文化”文献的研究机构、研究期刊、作者、被引、关键词等统计分析,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梳理岭南文化的研究脉络,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进行分析。
二、文献基础分析
(一)文献年份
岭南文化研究文献最早发表于1986 年,呈逐年递增态势,2010 年、2017 年出现明显增长现象。
第一篇发表的岭南文化研究文献是在1986年,是许翼心的《关于岭南文化艺术的历史观察与美学思考》。文章从岭南文化历史传统、近代岭南文化形成、现代岭南文派崛起等方面总结了岭南文化的历史与发展。2010年发文量出现明显上升,从56 篇升到127 篇,比往年增长了一倍多,经文献统计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当年“文化强省”研究比往年增多。而彼时广东正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也推动了“文化强省”研究热潮。2017 年发文量再次出现明显上升,从93 篇上升到134 篇,比往年增长44%,经文献统计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当年“文化自信”研究比往年增多,而“文化自信”是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也推动了岭南文化研究的发展。
(二)研究作者
研究岭南文化的作者众多,累计发表论文3篇以上的有29 人,其中发表8 篇以上的作者有司徒尚纪等3 人,发表6 篇的有温朝霞等4 人,发表5篇的有饶品良等3人,这些作者构成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群。司徒尚纪与许桂灵有三篇合作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域、地理元素形成的文化特质和风格以及文化差异的相关关系,合作文献有《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海洋文化基本理论》、《泛珠三角人口迁移与汉文化形成及其类型差异初探》;甘巧林与多名作者有合作关系,其中与许敏琳合作较为密切,有三篇合作文献,主要研究方向为外来人员在岭南地域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合作文献有《广州外来研究生岭南文化融入研究》《珠三角地区文化冲突的空间分异研究——基于模型判别与实地调研的验证》《基于城市适应的外来民工身份认同探析》。同时根据节点大小可以看出司徒尚纪、左鹏军等是岭南文化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
(三)研究机构
以发文总量在前十的研究机构为研究对象,发文量在90 篇以上的机构有2 个,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发文量在60 篇以上的机构有3 个,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发文量在20 篇以上的机构有5个,分别是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现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文献统计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各机构研究内容也有各自的特色和方向,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以研究岭南园林、岭南建筑居多,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以岭南学、地域文化、文化特质居多,广东工业大学也是研究岭南建筑较多。
(四)期刊分布
以“岭南文化”为主题刊载的期刊分布广泛,本文选取载文量在30 篇以上的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载文量最高的是《岭南文史》,高达88篇,《岭南文史》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期刊,从20 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不间断刊载关于岭南文化的文献,其中研究主题较多的有文化大省、广府文化、岭南人、岭南地区、封开县等;其次是《学术研究》,有39 篇,《学术研究》是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8 年1 月,从1986年开始,偶有发表岭南文化文献,研究主题稍多的为孙中山、香山文化、经济体制、岭南文学、市场经济等;排第三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载文32 篇,主要集中在2007—2010 年发表,2007 年7 篇,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分别都有6 篇,主题主要有岭南学,还有文化强省;此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南国红豆》《探求》等载文量都有30 篇以上,其中《南国红豆》所载岭南文化相关文献是以粤剧艺术、广东小曲、广东音乐为主要主题。这些高刊载量期刊是岭南文化的主要研究阵地。
(五)被引
被引频次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和经典程度,通常高被引文献中传递的知识易在某一时间段内获得较多研究者的认同,相关研究者往往将这些高被引文献内所包含的观点知识作为开展下一步研究的知识基础[2]。
岭南文化研究领域最高被引文献是薛颖2012 年的《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以被引63次排在首位,该文从建筑装饰的基本认识着手,根据建造主体的不同,将近代岭南建筑装饰分为殖民建筑装饰、民间建筑装饰、官方建筑装饰三个类型,分别论述其动因、艺术和技术特征[3];第二位是唐孝祥2003 年刊载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的《试论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被引61 次,综述了近代岭南文化之理论研究现状,从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四个层面论述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4];排于第三、第五、第六与第十位的都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论文,分别是《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岭南建筑学派研究》《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主要是岭南建筑、园林等方面的文献,被引都超过50次。
选取被引频次大于30 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2],更直观反映了文献被引频次的高低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信息,例如《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被《广府文化中的视觉元素——以广府建筑为例》《陈氏书院与岭南建筑调查报告》等13 篇期刊论文,被《岭南广府传统建筑壁画研究》《基于传统造园技艺的岭南园林保护传承研究》等6 篇博士学位论文以及《基于地域性传承与发展的不同时代岭南庭园比较研究》《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装饰语言特征研究》等44 篇硕士论文所引用,这些文献可以认为是以《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为其中一个知识基础点的、关于岭南建筑的岭南文献研究分支的一个知识圈。
(六)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提炼,高频关键词可以认为是这个领域的热点、重点研究内容。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可视化软件中常用的一种文献分析功能,统计一组词语在大量有内在联系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并统计加总这种次数来测量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据节点大小分析可知,地域文化、广府文化、岭南建筑等是这个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借助软件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统计岭南文化研究领域的高频词,频次排名前5 的关键词依次是“地域文化”(72 次)、“广府文化”(50 次)、“岭南建筑”(42 次)、“区域文化”(32次)、“文化大省”(30次)。
根据上述统计结合文献调查、分析,得出岭南文化研究重点、热点有地域文化研究、建筑园林研究、海外交流研究、现代性研究。
地域文化研究。关于岭南文化特质,汪松涛这样描述岭南“在这种蛮烟瘴雨、毒虫猛兽、风涛险恶的自然环境里,艰苦奋斗,拼搏求存,养成了岭南民性的一种勇敢强悍、不屈不挠、勇于冒险的精神特质。”[5]岭南文化特质研究文献还有黄少宏、佘宗明的《岭南文化特质:求新求变》,黎明辉、陈伟坚的《岭南传统文化之特质试析》等。而岭南文化包括了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等地域文化。刘伟铿指出“据雍正《广东通志》,梁天监六年(507年)所置广州都督府(隋改广州总管府),是历史上最早的‘广府’,由于其时广州都督府执行了较正确的民族政策,才使西江流域的文化与其他文化融合发展成为广府文化”。司徒尚纪阐述“东江客家文化是历次中原移民南下,与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谢斯滢提到“广东潮汕地区的民俗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种移民文化的多元交互”。此外,广府、客家、潮汕文化研究文献还有陈伟明的《区域传承与海外传扬——广府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甘于恩、贺敏洁、黄碧云的《20 世纪90 年代广府文化研究概述》、高惠冰的《对客家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林伦伦的《“潮汕文化”的自新与粤东社会的发展——“潮汕文化”三题》等。
建筑园林研究。建筑作为文化载体,折射着它所根植文化的特质,因此岭南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务实、开放的主要特质。潘莹、施瑛指出“‘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岭南园林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著名代表为“岭南四大园林”:清晖园、余荫山房、梁园、可园。张文英探讨“岭南文化与园林共生的立足点,从文化学、文化形态角度谈岭南园林与岭南文化的共生问题。”研究岭南建筑、园林的还有潘莹、施瑛的《“重商”思想与“岭南派”建筑》、王丽萍的《岭南建筑文化对广东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影响的探究》、李矿明和万晨凯等的《岭南文化对区域园林绿化植物的影响》、谢坚的《岭南古典园林营造艺术特色赏析——以余荫山房为例》等大量文献。
海外交流研究。岭南地区南濒大洋,有着与海外交流的天然优势,广州便是古“海上丝路”南航起点之一,如今这种地理独特优势依然发挥着作用,“一带一路”的提出同样为岭南地区发展带来机遇,梁凤莲指出“对于广东而言,国家推出‘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是一个使得岭南文化走向世界的绝佳时机,它意味着与‘海上丝路’有关的城市有机会进入新的体系,去担当推动贸易发展、启动文化交流的重任,如何实现这样的宏伟蓝图,必须分步骤循序渐进,从历史入手,以利益互惠为核心,以文化传播为抓手,发挥海上丝路从‘纽带’‘平台’到‘框架’的不同作用”。许桂灵、司徒尚纪也指出“广东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精心选择岭南文化‘走出去’的内容,做到开放包容、开拓进取、务实笃行、求变创新”。此外,广东省是华侨华人大省,因此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也是岭南海外交流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黄洁薇认为“在得天独厚的南粤大地上,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岭南文化中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思想文化,都打上了浓重的华侨文化的烙印,华侨文化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品格,无论在思想、商业、饮食、建筑、语言文字、民俗、艺术、教育、工业文化等方面都对传统岭南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岭南海外交流研究文献还有刘妍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岭南文化传播》、方旭东的《借“一带一路”春风,发展“岭南特色”文艺》、许桂灵的《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风格的影响》等。
岭南文化是历史沉淀,也会与时俱进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出现现代性研究内容。如2010年广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使得岭南文化研究出现了一批《以强劲的学术动力支撑“文化强省”建设》《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与岭南特色文化的开发》《广东何以建设文化强省》《建设文化强省须发掘和弘扬粤西特色文化——以茂名为例》等从宏观谈战略,从地方谈建设的“文化强省”研究文献;2017年党的十九大“文化自信”的提出推动了文化研究的发展,使得岭南文化研究出现了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岭南文化的对策建议》《加强文化强省建设为文化自信注入广东力量》等“文化自信”文献。李宗桂的《文化强省建设应补之短》指出“广东是当代中国新文化的生长地,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创新地,是当代新型文化价值观、新型文化精神的滋养地。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崭新的时代文化精神,是从广东开始,并且逐渐辐射到全国。我们应该很好地提炼、研究,使得广东文化的价值得到应有的彰显”。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阙志兴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岭南文化的对策建议》中提出在“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下,从“更基础、更广泛”和“老百姓的”视角,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的对策建议[6]。
三、传承与创新
从研究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研究期刊、研究重点内容看,岭南文化研究成果颇丰,“文化强省”“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岭南文化的深入研究,但是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缺乏系统化、传播力度不足和成果缺乏活态化,应进一步升华理论阐释、以及采用创新举措去提高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的效度,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活态传承岭南文化研究。
(一)完善岭南学系统建设
“岭南学”是关于岭南的知识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涵盖岭南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岭南人民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7]。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寅恪等人提出“南学”的构建想法以来,几代学者一直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岭南文化概念较宽泛,“岭南学”作为一学科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更严谨、系统、规范,从岭南文化研究到“岭南学”,是研究观念与学术范式质的飞跃。
关于构建“岭南学”,专家们提出了严谨性、系统性、开放性等准则,中山大学的黄仕忠强调了研究的严谨性,他指出“不能拿到第一手资料,不依靠原始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就一定会出问题”;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汉琳强调了系统性,他指出“应重视从较高的理论水准上去审视、阐释岭南文化”,中山大学的吴国钦强调了开放性,提出“岭南文化放到与其它地域文化相互参照的开阔视野下进行综合研究”。从前文研究统计分析看,研究已具有一定学术基础,学术成果丰富,岭南文化“源”和“流”关系的研究、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的研究等;众多研究机构参与,并有岭南文化专业研究基地的成立,如岭南文化研究中心(隶属华南师范大学)、新岭南文化研究基地(隶属华南理工大学)、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隶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众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踊跃投入研究,保证了多学科的支撑和多方面人才的参与。
目前“岭南学”尚处于探索和建构的初始阶段,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理论升华、学说提炼仍有待进一步努力,“岭南学”的构建仍有待继续完善,才可以更好地传承岭南文化。
(二)将岭南文化融入到教育系统(策划文化教案融入教育系统)
民众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可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自豪感。也有利于更好地建立文化自信。因此,构建有效的社会教育体系,引导民众深入了解岭南文化,是岭南文化得以有力传承的可行路径。此事应由政府主导,各级学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构共同响应,构建多维度岭南文化传播网,以保证民众能全方位、多角度接触到岭南文化的教育、宣讲,能对岭南文化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民众的归属感、自豪感,在有效传承岭南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自信。
(三)拓展岭南文化传承创新思维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领域,借助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力图寻找在前数字时代难以观察的现象,开拓此前无法进行的研究”[8]。
国外借助数字人文践行于文化传承、国家记忆类的项目成果颇丰,全球范围内成立了多个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并成立了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其中欧洲数字人文协会(EADH)成立于1973 年,加拿大数字人文协会(CSDH/SCHN)成立于1986 年。该联盟旨在促进人文学科领域科研和教学的发展,每年组织一次数字人文培训活动,通常于7 月在牛津大学举行,每年举办一次数字人文会议,旨在展示数字人文项目进展,2021 年数字人文会议将于2021 年11 月9日—11日在克雷塔罗自治大学以网络会议形式进行[9]。国内对于引入数字人文到文化传承的研究也在起步与探索中,相关研究文献有罗铿《数字人文背景下侨批档案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刘慧琳的《数字人文:数据时代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等。
有国外学者认为数字人文是文化领域的一次新的复兴运动[10]。在如今以“ABCD”(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 computing 云计算和Data 大数据)为特征的数字时代[11],文化不应该只限于有效保存,应该让它们活起来,因此岭南文化传承应该借助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引入,依托已有的丰富研究基础,创新文化传承手段,开展数字人文的学术研究与技术实践,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
四、结语
岭南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在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岭南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并步入寻求重大发展的时期,新时代新文化使命下,要继续做好挖掘岭南历史文化传承、弘扬岭南文化工作,精心培育特点鲜明、内涵丰富而具有岭南特色、岭南风格、岭南气派的文化精品[12],并借助数字科技,借鉴、吸纳国内外的数字人文理论技术方法与经验,使岭南文化更系统、更鲜活地呈现,让岭南文化融入民众,激发他们的归属感、自豪感,有力提升地方文化自信,进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