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把握全局的艺术
——以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例
2021-01-06宋玉蓉吴家骏
□宋玉蓉 吴家骏
毛泽东同志既是伟大的实践家、又是伟大的理论家,其在50 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大手笔,这些大手笔对中国革命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与他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分不开的,其中的全局思维是重要的方面。本文仅以毛泽东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例,深入剖析毛泽东把握全局的艺术,以期对当今的领导干部以启发。
一、具有全局意识及掌握判断全局的方法
(一)具有全局意识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凡是具有影响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和多个发展阶段性质的,都是全局”[1]。后来,他又在《矛盾论》中以哲学的高度阐释了对于全局的理解。他说,“所谓全局就是各种关系的总和,也是各种矛盾的总和”[1]。“全局由局部构成,但它高于局部,统帅局部,决定着局部的发展方向;局部隶属于全局,服从全局,但对全局也有反作用”[2],其反作用大小由局部在全局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不同。但总的来说,全局更具有决定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全局。他说:“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2],并以战争为例说,“战争的领导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谋划和指导全局上,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不能过于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谋求全局的胜利”[2]。他认为那种“没有能力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的决策思想是‘小生产者的近视’,是每个决策者应该反对的短视行为”[2]。
(二)掌握判断全局的方法
毛泽东认为,全局对事物及其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但全局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2],并且往往并非是明面上的,而是各种“暗局”“变局”交织。要想把握全局,仅有全局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掌握准确判断全局的方法。为此,首先,要开动脑筋,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要把握全局,就必须借助抽象的逻辑思维工具,就必须开动脑筋、用心去想一想,才能找出实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但是,脱离局部的空想也是不行的,因为全局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由局部构成的。并以战争举例说,“那些有局部经验的人,有战役战斗经验的人,如果能够经过认真思考,将有关某一全局的所有局部都辨别清楚,就有可能掌握全局性的指导规律这种‘更高级的东西’,因为战略问题就是对这些局部加以识别以及处理它们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的问题”[2]“军事领导者把握战争全局,就是了解、研究和控制战争的各个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将战争进程、战争方法、战争规模、作战形式、作战地点、作战人员等方面情况及相互关系了然于胸”[2]。其次,要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说:“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因此,要认识全局,把握全局,“就要紧紧地抓住主要矛盾,只要解决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事物的其他矛盾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2]。“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2]“不仅如此,在同一矛盾中,矛盾的各个方面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有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就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要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全局,除了要全力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外,还要重点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认清全局的性质和特点”[2]。
二、能准确地判断全局
自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决主张抗日,并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了民主党派及其他爱国人士的拥护。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发动对工农红军的围剿。1933 年后,中共变“反蒋抗日”为“逼蒋抗日”的政策,谋求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被蒋介石拒绝。1936 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达成合作意愿,但因双方合作条件的差异,国共合作处于停滞状态。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后,一直关注世界形势、对形势感觉敏锐并具有全局思维的毛泽东马上意识到“卢沟桥事变”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冲突,它必将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社会将会被重新塑造,而中国共产党可以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在其中起到引领、指导作用,最终还能达到促成建立民主的、联合的政府的目的。其判断如下:
(一)全面抗战已经到来
“卢沟桥事变”之前,“中日之间已有‘九一八事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数次交战”[3],最后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承认和接受日本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事实了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民众都以为这次事件也会像以往一样通过谈判就能解决,甚至连最高统帅蒋介石也认为“此时倭无与我开战之利”[3],“尽管蒋介石在7 月13 日发表了对日宣言,但也只是将宣言当成一种策略,并未意识到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已经到来”[3]。而勤于思考、目光敏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毛泽东马上意识到全民抗战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日本的少壮派要乘此机会打下中国并进而抗衡强大的苏联,支持中国的英国因实力有限很可能采取绥靖政策,而中国已很难再妥协。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卢沟桥事变”绝不会是局部冲突,它必将发展为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3]。由于中国是正义之师、进步之师,国土广大、人员众多,并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不会灭亡,只要经过艰苦、持久的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但敌强我弱的现实表明中国也不会速胜,中国的抗战一定是持久战。并预言抗日战争必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二)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卢沟桥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步伐,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国内的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按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观点,“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将带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将被重新塑造。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一个民族敌人深入国土这一事实,起着决定一切的作用”[3]。
(三)必须也可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 年的日本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要抵御强大的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才有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虽然国内各阶级、各阶层仍有许多矛盾,但与外敌入侵的民族矛盾相比,已降为次要矛盾。这个时期,中国最主要、最中心的任务就是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农村里的一部分富农和地主、国民党中的爱国官兵、甚至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英美派,也有可能选择抗日的道路。因此在全中国建立各阶层联合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可能的。国民党政府作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力量,按照《矛盾论》的观点,是着重应该争取的力量;而蒋介石是国民党政府的代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着重要争取的。
(四)革命的两个阶段可以结合起来
抗日战争是一场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斗争,但具有全局思维、具有谋万世格局的“毛泽东从来没有把它仅仅看作是一场民族斗争,而是站在中国革命总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它,把抗日战争看作实现中国革命总战略目标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4]毛泽东认为,中日两国国力相差悬殊,敌强我弱的现实决定了抗日战争势必是一场持久战,而要夺得这场持久战的胜利,就必须以民主团结全国力量,实行全民抗战的方针。民主是抗战的政治保证,这一政治保证,能够动员广大的人民参加抗战。要民主抗日,就必须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局面。毛泽东说:“今天的民族革命任务主要地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而民主革命的任务,又是为了争取民族革命胜利所必须完成的。两个革命任务已经联系在一起了”[4]。中国共产党可以在抗战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人民、发展壮大自己,一方面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另一方面可以促成建立民主的、联合的政府,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最终目标。
三、能牢牢地驾驭全局
毛泽东认为,在认识全局,对全局做出正确判断后,更重要、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是要把握全局、驾驭全局,控制事态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实际上,“就是要破解全局和局部的矛盾,以及构成全局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矛盾,使全局规定局部的发展走势、所有局部服从全局。”[2]毛泽东对“卢沟桥事变”后中国的形势做出全面的判断后,认识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目标的关键因素后,就开始着手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始终控制统一战线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一)推动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于1937 年7 月8 日立即发出通电,严正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在1937 年8 月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的政治形势已经到了实行抗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为此,毛泽东和彭德怀以中国人民红军总政治委员和总司令的名义公开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说:“我中华最大敌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凡属食毛践土之伦,炎黄华胄之族,均应一致奋起,团结为国。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国既丧亡,身于何有?”“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4]。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若要建立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得到国民政府及蒋介石的支持。毛泽东亲自致函宋庆龄、李济深等人请他们规劝动员国民党的党政要员敦促蒋介石遵循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遗训,以民族大义为重,联共抗日[5]。为表达诚意,中共主动对以前的目标和方针进行调整,向国民党提出了三项要求四项保证:即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三项基本要求,声明只要国民党接受这三项基本要求,中共可以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的四项保证。应该说中共的这四项保证做了很大的让步,有些甚至是对革命目标的调整,但对实现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有利,中国共产党还是把发动和团结各个社会阶级和各个社会阶层的一切抗日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实现了《矛盾论》中所说,当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时,以全局利益为重。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要求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1937 年9 月,国民党最终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宣布国共两党合作。这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那时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3]
(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然建立了,但能不能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按照《矛盾论》的观点,局部隶属于全局,服从全局,但对全局也有反作用。一些细节处理不好,也会破坏甚至颠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此,毛泽东正确处理了以下问题,确保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1、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
抗日战争开始后,王明又回到国内,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毛泽东则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国民党合作抗战,共赴国难,由此必须团结,但是阶级斗争的存在是事实,国民党顽固派还有压迫共产党和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一面。共产党要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两党之间要保持“有原则的平等”关系,即在统一战线中实行既统一又独立的方针,不能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了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力。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的同时,要保持党在思想、政治、纪律、组织上的独立性。要实现全面抗战政治路线,坚持党对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其实质就是牢牢把握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4]。后来,国民党顽固派果然发动了几次反共高潮,证明毛泽东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非如此,共产党一定会在国民党顽固派“限共、溶共、反共”政策下被吃掉,更遑论推动建立民主共和国了。
2.在根据地广泛建立民主政权
为了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在敌后建立起了统一战线形式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广泛吸收社会各阶级、党派人士参与到抗日根据地建设中。1940 年3 月,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明确指出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表明共产党摒弃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的决心。到1941 年,“三三制”政权在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普遍推行。中共还在各抗日根据地基层实行普遍的民主选举,成立各种抗日团体[6],使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全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典范,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提高了民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同和信任,提高了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话语权,使得中共的威望大增,越来越多的民主人士在政治上日益向中共靠拢。
3.防止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国共虽然第二次合作了,但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并没有放弃反共立场,反而是掀起了一次次的反共高潮,其中以1941 年1 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最为严重。皖南事变爆发后,举世皆惊,共产党内部更是义愤填膺,有人主张以武力对抗武力,以与国民党交换。八路军前总则在2 月9 日发布了提倡土地革命、强调阶级斗争的训令。毛泽东当然也很气愤,但正如他在《矛盾论》中所说的,矛盾具有阶段性,在矛盾性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不管外部条件怎样变化,都要紧紧抓住中心,顾全大局。在日本帝国主义没有被赶出中国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仍然是团结一切力量、一切阶层抗日,阶级斗争应该以“以不破裂合作为条件”。同时为了实现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最终目标,也必须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以局部服从全局。“小不忍则乱大谋”,中共没有采取硬碰硬的办法,而是采取了在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虽然在军事上不采取硬碰硬的办法,但在政治上要给国民党顽固派以教训,否则,他们会越来越放肆。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的身份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他们已经杀了第一刀,这个伤痕是很深重的”“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我们让步的阶段已经完结了”[3]。并警告说,如果国民党顽固派一意孤行,破坏国共合作,就要被全国人民所抛弃,那时候就悔之晚矣。针对国民党发布的撤销新四军番号等命令,中共采取针锋相对的斗争,重建军部,决不撤销新四军番号。同时也保证自己并希望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坚持抗战到底”[3]。在党内,毛泽东则申明了维护统一战线的立场,批评了前总提倡土地革命的政策在当时是非常错误的,会使民主党派及其他人士反感,会使我们党被孤立起来。在随后给军队各级将领的电报中,毛泽东再次强调不能对反共军队打进攻战,只应该打防御战。并嘱咐周恩来向参政会提交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办法时,要以“以期恢复国共团结、重整抗日阵容、坚持对敌抗战”为目的[3]。
共产党有理、有利、有节的行为,“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纷纷发起对国民党的抗议活动,苏联、美、英等国也表示不满,迫于内外压力,国民党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5]迫使蒋介石保证以后决不会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3]。皖南事变得以解决,国共合作没有破裂,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蒋介石的反共高潮也被打压了下去。
在毛泽东运筹帷幄、谋篇布局下,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并保持正确运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而且在对国家构建、民族认同与社会整合等方面,起到了指引方向、凝聚共识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也在抗日战争中得到发展壮大。到1945 年春,中国共产党党员已经发展到121 万,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91万,民兵220万,19块抗日根据地的人口接近1 亿,为解放战争中迅速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